简介:利维斯在学术界历来是一位极具争议的人物。虽生前死后遭到众多指责、攻击,而他在批评界的贡献至今罕有人及,他分别在文学批评、文化批评、人文教育,大学教育等多个领域做出了开创性的有益探索。他是早期剑桥大学英文学院建制开创者之一,他的文学批评理念在批评界独树一帜,他创办的《细察》最伟大的贡献之一是它实际上开启了英国文化研究的先河(伊格尔顿语)。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文化研究引入中国,利维斯的名字也逐渐为人知晓,但多以文化精英思想批判的对象加以引述,或将他笼统归于"新批评"的一员,因而不利于对于利维斯批评思想的正确认识、接受和借鉴。本文旨在勘正目前学界对于利维斯的误解,还他一个较为准确的学术身份。作者通过细读利维斯的原著作品并与英美新批评理论进行了四个方面比较研究——不同含义的"细读"、道德关怀、反理论化倾向、文学文化批评——来证明:将利维斯归入"新批评派"是不准确的,他的批评只能是"利维斯式的批评"。
简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斯普兰格所提出的结构描述心理学,是对狄尔泰浪漫主义描述心理学传统的传承和发展。他坚持描述心理学与说明心理学的二元对立,认为注重文化情境和整体理解的人文科学取向的描述心理学更有利于真实地把握心理生命的意义完整性,而迷恋实验室操作、因果假设和元素分析的自然科学取向的说明心理学会破坏心理生命的意义完整性。他主张在心理学人文科学观指导下,以富有意义的理解方法去把握和领会深嵌于社会、历史和文化关系中的心理生命结构体。他在描述心理学框架内,根据人对六种文化领域的兴趣和价值,提出了六种人格类型即理论型、经济型、审美型、社会型、政治型和宗教型,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问题作了富有成效的具体探索,指出了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三个基本特征即自我的发现、生活计划的出现和跨入各种生活领域。他的描述心理学与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一脉相承,并在具体内容上发展和超越了后者。
简介:摘要:哈丽达·斯拉音是当代维吾尔文学阶段中成长并形成独特创作风格的探索性作家。她的小说创作从短篇小说开始的。虽然后来她通过中、长篇小说创作丰富了创作内容并提高了创作技巧,但是哈丽大·斯拉音的文学创作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还是短片小说,她的名声跟短篇小说创作有紧密地联系。本文探讨哈丽达·斯拉音在维吾尔短片小说创作中的地位,小说创作之路及独特的短篇小说创作风格。
简介:“连续性”与“突破性”这一对应范畴是由张光直明确提出并清晰表述的。马克斯·韦伯并没有使用“连续”与“突破”这样的语词或概念,但在其有关宗教社会学理论中其实又明确涉及或包含了“连续”与“突破”这样的问题。按照韦伯的观点,中国的儒教与道教、印度的婆罗门教与佛教都属于传统主义的宗教,换作张光直的概念,就是都属于“连续性”的宗教;而犹太教是发生了革命的宗教,也就是属于“突破性”的宗教。犹太教的“突破”主要体现在没有偶像、没有祭祀、没有巫术、没有占卜,同时,伦理成为犹太教的核心内容。韦伯指出,这样一种宗教伦理,也可以说伦理宗教一经产生,便与任何其他古老的宗教传统区别开来,并成为后续的世界性宗教的基础。这些正是“突破性”宗教与“连续性”宗教区别之所在。
简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的英国,市场经济的自由如点石成金的魔杖,创造了一个日不落帝国。同时,这个帝国被后人用伟大来描述时,莎士比亚是最光辉的名字。伟大帝国的光荣在《哈姆莱特》中变成了丹麦王宫的幽暗。以往学者们关注哈姆莱特形象的思想深度,忽视了沉默无语而善于行动的丹麦王子福丁布拉斯。两位王子都有着'复仇'的使命。'复仇'对于哈姆莱特来讲,激发的是思想和批判的力量,他是价值重构时代的旧体制中倡导美德和理想的文化焦虑者。对他而言,'复仇'是思想和道德批判的话语表达方式。福丁布拉斯是一位马基雅弗利主义者,他具有对时代的全局性洞悉和把握能力,'复仇'只是他能够拥有一支大众武装力量的合法性政治话语表达方式。他满足人民生存需求而达成了新的社会稳定和平衡。这个形象表达了莎士比亚站在历史的分水岭上,对贵族阶级分化选择的现实主义思考。莎士比亚赋予福丁布拉斯以行为话语为特征的政治表达方式,与哈姆莱特极具魅力的思想和道德话语的喧哗形成鲜明对照。莎士比亚在哈姆莱特的话语喧哗中,用死亡否定了文艺复兴以极端个人主义为终极的思想基础;而福丁布拉斯建立的新的国家权力基础的指向是明确的,那就是在'圈地运动'中失去一切的人民。莎士比亚两便士的戏剧证明,顺应民众、平衡利益、和平发展的君主立宪制在英国不是没有思想基础的。
简介:塞耶斯在《马克思主义与人性》一书中对西方学界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误读进行了批判,他认为马克思主义对人性的解释是革命性的.在他看来,马克思关于人性的主要贡献是指出了人性概念是不断变化的,现代工业的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劳动对人全面发展有巨大作用,马克思的人性理论已经暗含了共产主义道德思想.塞耶斯对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再阐释对当下我国的伦理道德建设有诸多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