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长日留痕》是当代日裔英籍作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小说以日记体形式,叙述了管家史蒂文斯在英国西部进行的六天旅行。回忆既是小说的叙述形式,也是作者结构情节的方式。史蒂文斯对往事的叙述体现了回忆的不可靠性、碎片化和选择性特点。回忆叙述在整个叙事中成为了小说不可或缺的主题,一方面凸显了所选择事件在史蒂文斯心中的地位,使读者看到他终于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肯特小姐的爱和对达林顿勋爵趋于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也模糊了不同事件间的界限,使回忆中弥漫着沧桑的历史感,这也是作者石黑一雄本人站在客观角度上对历史进行的一种重新审视。

  • 标签: 石黑一雄 《长日留痕》 回忆叙述 不可靠性 碎片化 选择性
  • 简介:爱情诗在英国诗歌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文章从英国爱情诗里总结出五种基本求爱策略:赞美、利诱、恐吓、乞怜和盟誓,并指出这些策略分别利用了人类天性中的五种基本要素:骄傲、利禄心、恐惧、怜悯和占有欲。诗人们以不同于小说家和戏剧家的手段在探索、认识人性方面达到了相当的深度。英国诗歌以自己的方式丰富了英国文学的人文内涵。

  • 标签: 爱情诗 英国诗歌 英国文学 小说家 诗人 人性
  • 简介:作为美国新一代后现代派小说的领军人物,理查德·鲍威尔斯不仅继承了其前辈的创作传统,而且顺应信息时代的潮流,将大量的信息纳入其小说叙事话语,架起了科学和艺术的沟通之桥.文章认为杂糅与混合叙事策略的运用,使鲍威尔斯的艺术呈现出立体型和多维性.通过科学话语和文学话语、现实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叙事文体和说明文体的杂糅和混合,鲍威尔斯在其创作中实现了科学和文学的大融合,有效地化解了后现代叙事危机,也在信息时代捍卫了小说这一艺术形式.

  • 标签: 理查德·鲍威尔斯 叙事策略 杂糅 混合
  • 简介:当今大学生阅读出现功利化倾向。他们选择阅读书籍不以是否经典为标准,往往是以能不能给自己的升学或就业带来实际利益为出发点。远离文学经典,导致欣赏水平与人文素养的降低。对于高校来说,开展文学经典阅读活动、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优势打造跨际阅读平台等等,可以有效推动文学经典走进大学生的精神深处。更多还原

  • 标签: 经典阅读 通识教育课程 推动策略 功利化倾向 人文素养 欣赏水平
  • 简介:人们一般把的风格视作金斯伯格的诗歌风格.其实金斯伯格前期、中期和后期诗风变化很大.本文主要通过对其具有代表意义的长诗的分析,强调由于文化语境的不同,金诗在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演变.这种演变是更加理智、冷静的深层次的发展.文章同时说明,诗人历来注重语言策略,注重诗歌的社会功效.

  • 标签: 金斯伯格 语言策略 长诗 金诗 诗风 诗歌风格
  • 简介:本文以声音和语气为线索,对辛笛三个阶段的创作进行了纵向的考察,以此窥测诗人的自我意识和抒情策略。从20世纪30年代初期抒情的"我",到后期自我质询的"我",再到20世纪40年代意识到"我们"的声音,辛笛的变化既和诗艺的成熟、诗风的转换有关,也无不关涉着外在的时代和社会。

  • 标签: 辛笛 声音 语气 抒情策略
  • 简介:本文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出发,探讨了翻译文本的解构策略.解构翻译的目的是要在译作文本中使原作升入一个更高、更纯粹各种语言相互融合臻至完满的境界.这种境界尽管难以企及,但解构无疑为我们指出了通往这一境界的途径.

  • 标签: 诗性哲学 翻译文本 解构策略 符号系统 话语结构
  • 简介:本文以解构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巴塞尔姆的后现代主义经典小说《白雪公主》,从文体策略和隐喻两个层次来论证巴塞尔姆对语言功能的解构,巴氏的尝试挑战了传统意义的等级秩序,强调了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本文还进一步指出,巴塞尔姆解构文本意义的举措是为了揭示现实的虚构性,颠覆代表统治阶级意志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把大众从媒体用语言虚构的现实中解放出来。巴塞尔姆对《白雪公主》文本意义的解构体现了鲜明的后现代文本特征,突出了后现代文本的革命性和解构本质。

  • 标签: 巴塞尔姆 《白雪公主》 解构 语言 意义
  • 简介:本文首先对爱尔兰文学传统的断裂及其与20世纪爱尔兰文学翻译活动的关系进行了评述,指明殖民主义和去殖民理想对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的影响.接着以爱尔兰民族史诗的英译为例,概述了以格里高利夫人为代表的归化派的英译策略,指出该策略与文化霸权的渊源及其缺陷.然后重点探讨了以金塞拉为代表的异化派的英译策略,认为该策略与爱尔兰的去殖民思潮是一致的,标志着爱尔兰早期文学英译策略的转向.最后指出,的汉译策略是其英译策略的延续.

  • 标签: 文学传统 《夺牛记》 翻译策略 去殖民 文化霸权 文化记忆
  • 简介:当代英国女性戏剧家汀布莱克·韦滕贝克的《夜莺的爱》藉身体叙述对古希腊神话故事进行现代式改写.剧作从独特的身体视角展现了父权社会权力机制与暴力压迫下,女性被禁锢、规训的境遇,进而凸现了女性身体内在的潜能,探讨身体抵抗的可能性、形式、意义和限度.古典神话改写在韦滕贝克的笔下具有了特别的政治内涵和伦理价值,身体叙述体现了剧作家的女性主义政治批评策略,成为唤醒女性主体意识的媒介.

  • 标签: 《夜莺的爱》 神话改写 身体叙述 女性主义政治批评
  • 简介:《奥尔拉》被公认为莫泊桑创作的最优秀的玄怪小说。本文一方面通过其两个版本的对比,着重探讨了第二版的叙述技巧,侧面揭示出作家进行改写的原因;另一方面结合玄怪故事的标准,分析第二版的《奥尔拉》相应的叙述策略和文体特点,试图说明第二版何以成为玄怪小说的经典。

  • 标签: 莫泊桑 《奥尔拉》 玄怪文学 恐惧
  • 简介: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担任挂名的团练副使。经过了这次几乎遭遇死神的危机,苏轼的精神处于极大的苦闷中,对于宇宙人生,对于生命也有了新的思索。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前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充满了浓郁人生哲思,又兼具诗情画意的美文。文章用主客对答的方式,展现了苏轼思想中对于宇宙人生和生命长短两种认识的斗争。文章的结尾,客人在主人的一番解说之下,思想豁然开朗,精神振作起来,显示了苏轼思想中积极乐观的一面战胜了消极悲观的一面。这几乎已成了人们对这篇文章的共识。

  • 标签: 《前赤壁赋》 客人 苏子 苏轼思想 说服 论辩
  • 简介:严歌苓作品属于流散文学的一种。作品中的语言、叙事策略中包含着独特的文化意蕴,其作品具有的独特视角构建起流变动态中的后现代人类文化身份。从语言而论,其作品里中英两种语言、两套话语、两种言说方式的并置与转换建构起流散生存的本真存在,挖掘出流散生存经验独特丰富的内涵;在历史与现实、故土与异国的叠印交错中造成一种间离效果,使创作本身成为对主体存在的不确定性和未完成性的认识过程。

  • 标签: 流散文学 严歌苓 后现代文化身份
  • 简介: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众多的外国公司进入中国,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400多家在中国投资,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达400家。经过20多年的发展,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比重,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成为中外企业共同争取的市场。

  • 标签: 中国文化 跨国公司 本土策略 世界500强企业 经济全球化 消费市场
  • 简介:港台比较文学研究源于同一传统中做"平行研究"的美国学派,又以跨文化的异质文学比较完成理论突破,凭藉阐发法为立身之本,形成准学派特色。本文以近期成果《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为例,对港台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再研究,明确特色内涵,分析动态趋向,重点对丛书的核心问题,即阅读方法和理论予以概括归纳,并对跨文化阐释中引发的相关话题作出解释。

  • 标签: 《香港中文大学比较文学文化丛书》 阐发研究 跨文化
  • 简介:一直以来,由于美国主流文化传统的干预,美国华人失去了在文学场域自我再现的机会。而在种族刻板印象的作用之下,华裔男性更是屡屡被定型为阴柔的负面形象。本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性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黄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旨在探讨两位华人作家如何运用其迂回的方式颠覆西方对于华裔男性的成见。他们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也正是论文试图通过比较以阐明的重点所在。

  • 标签: 种族刻板印象 华裔男性 自我再现 互文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