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人们对自然系统和物质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伴随着知识和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一系列社会经济关系开始重新组合,进而产生新的环境问题,引发新的生态危机。当下我国乡村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土地和政策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滞后,导致农村土地利用和综合生态人居环境呈现不协调的现象,文章以研究迁西潘大水库环湖片区乡村协同发展低碳生态规划为例,着重针对生态环境污染、乡土景观风貌控制、农业基础建设、地域性低碳技术、乡村可持续建筑的技术以及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施行的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案,在构建乡村绿色发展、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生态策略中找到新的符合该地域特殊属性的动力点,为弘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国家战略而不断发挥地域能动性作用。
简介:“阿尺木刮”是傈僳族“三大调”之一,广泛流传于迪庆藏族自治州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起源于傈僳族的狩猎习俗,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源于该民族对生产生活知识、人情世态、人与自然关系的体验,是傈僳族的百科全书,也是傈僳族民众叙述历史、祈佑尘世与神界沟通的方式,是一种以山地民族独特的美学体验进行的艺术创造。自2006年被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政府有关单位对其采取了采集建档、建立传习点、组建歌舞队、培养传承人、培训艺人与展演等多种举措进行传承与保护,与此同时,其代表性传承人们则以师傅带徒弟和配合政府有关部门进校园、进演出团等方式对其进行传承,但仍旧面临因人文生态环境的改变、传承手段与传承环境的单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传承对象的缺失而难以生存发展的局面。
简介:以南传佛教课诵仪式音声为研究对象和切入点,根据笔者2012-2017年间在中缅边境西双版纳勐海县打洛镇的持续调查,从课诵仪式套曲及诵经音声的风格变迁中发现问题,确立跨界研究需要探讨的具体知识情境。进而结合南传佛教整体文化观和整体史观,建立历时一共时的纵深线索,进行比较分析,追溯解读变迁成因,书写中、缅两个边境市(县)跨界音乐文化个案微观研究的历史音乐民族志。该研究一方面通过诵经音声与信仰语境、仪式行为的同构,强调音乐产品的实证性;另一方面可以作为更广泛的中国南传佛教课诵音声传统与变迁问题的缩影。由此,希望能够对南传佛教跨界音乐文化的相关研究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并为当代音乐文化传统与变迁的研究提供可资比较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