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加快中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对东盟的传播有利于营造有利国际舆论环境,建构良好国家形象。通过文化输出的传播力量可深化对东盟的传播效果。在当前文化变革期,文化不能脱离文化产业这样具体的文化形态而存在,文化产业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和必然趋势。西南边疆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厚,民族文化产业应成为其对东盟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要以民族文化产业提升西南民族边疆地区对东盟的传播能力。

  • 标签: 文化传播 民族文化产业 西南边疆民族地区 东盟
  • 简介:河湟地区家族文化流变在当下的社会秩序构建中呈现出强烈的传承性与延续性,本文以青海大通安宁滩祁姓族源为视角,通过对祁氏家族族谱、祁氏家族自称与他称、祁氏家族口述记忆、祁氏家族宗教信仰、祁氏家族葬式习俗的调查分析,认为安宁滩祁姓家族在长时段的多文化接触中表现出了多元、汉化、宗族化的特质,与西祁土司家族渊源深厚,家谱命名、红石崖与红崖子沟的地理关联、高墙大院和房屋结构的同质性建筑等表明了文化的相属关系。

  • 标签: 汉藏蒙边缘地区 安宁滩 祁氏族源
  • 简介:对于日本兴亚院“蒙疆连络部”,国内研究内蒙古近代史的学者均有了解,但由于资料欠缺,多不得其详,如卢明辉先生的《蒙古“自治运动”始末》(中华书局,1980年)主要据德王回忆录,叙述了这一段的历史。该书第274页载:“到一九四○年前后,日本在国内设立了兴亚院。”书中对起始的时间及组织人事的叙述也多含糊不清和有所缺漏。准确地说,兴亚院是1938年12月16日正式成立的。1945年日本投降,当时的北平图书馆根据胡适的安排,接收了在华兴亚院全部档案。现据此并参考笔者在日本所查阅的其它资料略述如下。1934年8月1日,日本陆军支那驻屯军司令部在张家口设立特务机关

  • 标签: 兴亚院 蒙疆 报告者 蒙古族 蒙古联合自治政府 锡林郭勒盟
  • 简介:辛亥革命对于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是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关系发展演变历程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国家转型与新型民族关系建构这一动态历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辛亥革命对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呈现出较为复杂的历史面向。一方面,内蒙古地区的同盟会革命活动及归绥等地的起义,是辛亥革命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引起了内蒙古与内地关系之重新整合与再建过程,成为多民族统一国家中的一员。总起来说,它是近代国家转型与民族区域整合历史矛盾运动的具体表现,是值得认真分析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标签: 辛亥革命 内蒙古地区 民族关系
  • 简介:福建地区六朝墓葬是研究当地社会经济的重要资料。墓葬的分布,反映六朝时期福建地区先后形成了闽北建瓯、闽东闽侯和闽南丰州三个区域经济中心。墓葬分西晋、东晋、南朝前期和南朝后期四期,反映出六朝时期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墓主身份有少数官僚士族和较多平民阶层,墓葬规模、随葬品的等级差别不十分显著,反映不同阶层人们的经济关系差别并不明显。随葬品的种类与器别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经济结构,农业以精耕细作的稻作生产为主,瓷器生产本地化并开始外销,而铁器、铜器等则多由汉民南迁携带而来或从江南贩运而至。

  • 标签: 福建地区 六朝 社会经济
  • 简介:时值“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西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西北民族研究》学刊社、甘肃省民俗学会、新疆师范大学历史与民族学学院、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共同合作,组织相关力量,举办了“首届中国西北地区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高级培训营”,旨在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等民间文化学科的理论、方法、现状及趋势等多方面以专题讲座和学术研讨的形式,对从事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各族中青年学者进行一次较为系统的培训。

  • 标签: 民间文化遗产 中国西北地区 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培训 《西北民族研究》
  • 简介:本文依据大量史料,结合实地调奎,以沧源佤区为重点,剖析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佤区基督教的调适及其变化。揭示基督教得以在佤区扎根及发展,得益于佤族社会的部落制结构。通过基督教在部分佤区兴衰成败的分析,认为基督教的传播及发展,固然受制于教理的广泛宣传、传教士的积极努力,更与佤族社会的结构密切相关。当社会结构发生改变后,直接影响到基督教的活动。

  • 标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基督教 佤族 社会结构 兴衰成败 传教士
  • 简介:本文通过对大通县乡村旅游的实地调查,以社会学的视野检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况与问题,探讨了乡村旅游在民族地区的社会功能。提出了大通县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几个发展路径。阐述了乡村旅游如何传承民族文化、平衡长期经济利益,并针对大通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思考。

  • 标签: 青海 乡村旅游 社会功能 路径
  • 简介: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西部地区主要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在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中,民族地区达612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64。3%。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物产资源。在我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实施西部大开发,是新形势下进一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稳定和安全,缩小东西部差距,

  • 标签: 西部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保护 可持续发展 法制建设 少数民族聚居区 社会主义国家
  • 简介:本文通过滇西蒙化府左氏土官的案例来检讨改土归流以后,明清两朝所施行的土流兼治的具体情况。蒙化府位于今云南省西部的巍山县,地处于往东南亚各地区的要道上,由于其在交通上的重要位置,历来受到南诏国、大理国、元朝的重视,明军入滇之后,建置卫所屯军,任命原有土著首领治理土著社会,形成府卫参设、土流兼治的政治体制。在明清时期云南设有土流兼治体制的地区之中,实为典型的案例。首先研讨左氏土官与明朝的关系,其次确认改土归流后,明朝保留左氏土知府辅佐施政的事实,然后利用左氏土知府所给发的行政文书说明佐治范围,最后对于土流兼治给予土著社会的影响加以初步的检讨。我们通过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行政文书证明,蒙化左氏能够维持土著社会的稳定,主要依赖于其土官身份所给予的名声与影响力。此种身份,使得左氏有权力任命亲属(舍族、舍丁等)为佐治官,左氏土官透过有血缘关系的佐治官治理土著民社会。一般而言,改土归流意味着土著政权的灭亡,土官与土著社会的断绝。但事实上,在蒙化府所实行的土流兼治显示,改土归流并不一定导致政权全面崩解,尽管土官失去征收钱粮的权利,其亦能保持原有佐治官体制而继续参与施政。蒙化左氏土知府的案例说明,明清两王朝在云南推行郡县化,扩大流官范围时,流官的施政能力有限,实际上必须依赖土官的势力维持土著社会的稳定。

  • 标签: 改土归流 土流兼治 佐治官 土官兴办儒学 旗纛庙
  • 简介:湟中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湟水河流域中上游。湟中县古为羌地,汉至清代隶属临羌、西都、湟水、鄯城、西宁等县,1946年西宁县更名为湟中县,面积24.30平方千米,县政府驻鲁沙尔镇,距省会西宁25千米。1999年12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其划归西宁市管辖。湟中县辖11个镇、5个乡(其中3个为民族乡),分别为鲁沙尔镇、田家寨镇、总寨镇、上新庄镇、甘河滩镇、共和镇、多巴镇、拦隆口镇、上五庄镇、李家山镇、西堡镇、土门关乡、海子沟乡、群加藏族乡、汉东回族乡和大才回族乡,其中总寨镇委托西宁市城南新区管理。

  • 标签: 湟中县 青海省 散杂居地区 民族关系 新时期 西宁市
  • 简介:民族之间互助合作是我国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新疆塔城地区各民族杂居分布、经济互补、文化频繁交流,构成了族际互动结构性特征,族际合作的主要类型是自发合作。伴随以定居为核心的经济生产与生活方式转型,牧民生产生活从传统社区向公共领域转变,传统自发合作也向现代社会契约合作类型演变。辽宁对口支援塔城地区,既是一种扶助政策,更是在政府引导下的族际合作过程。

  • 标签: 族际合作 对口支援 民族关系
  • 简介:青藏地区大学英语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对青藏地区大学生的英语水平及其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青藏地区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基于网络环境下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从而进一步提出了基于网络环境下青藏地区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应对策略。

  • 标签: 青藏地区 大学英语教育模式 应对策略
  • 简介:特色产业是基于地区资源优势而发展起来的一类产业,其具有较强的资源禀赋优势和市场竞争优势,主要用差别化来体现产业特色。特色产业的发展有着较好的市场情景以及较高的利润、收入和就业效应。少数民族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厚重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一些产业的比较优势明显。如何有效发挥资源优势,利用特色产业带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是一个意义重大且亟待解决的难题。为此,课题组成员于2011年7月25—28日赴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和政县进行了实地人户调查,以了解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 标签: 特色产业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 甘肃省 调查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市场竞争优势
  • 简介:<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在如何学习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以及如何吸引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来发展我国经济方面作过许多探讨和论述,但从外国落后民族经济的起飞来探索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则少见论及。本文试图从北欧萨阿米人经济的腾飞来探讨我国少数民族经济的振兴,希望专家批评指正。萨阿米人是生涪在挪威、瑞典、芬兰和前苏联北极地区的一个以饲养驯鹿为生的少数

  • 标签: 萨阿米人 少数民族地区经济 经济的 中国少数民族 少数民族经济 旅游业
  • 简介:城市是人类文明萌发和生长之地,城市社区文化的多维组合,孕育城市精神,展现城市风貌。西部民族地区城市化的聚集效应、继替效应,改变城市社区的文化生态;城市化所引发的居民生活方式的变革,城市化推动下的城市社区的有效治理,则不断赋予社区文化新内涵。在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西宁市社区文化的典型类型,映射出西部民族地区城市社区文化变迁的基本趋向。

  • 标签: 西部 城市化 社区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连南瑶族自治县的财政情况的调查与检视,阐述了民族地区财政来源与结构的特殊性,说明了项目制作为一种新的财政手段在现行财政体制下对民族地区发展的影响和特殊作用;同时,从政府博弈的角度分析了项目制产生的原因与效用,为研究民族地区财政问题的路径做了新的探索。

  • 标签: 民族地区 项目制 转移支付 财政体系
  • 简介:明代永乐宣德时期宫廷制作了大量藏传佛教金铜佛像,艺术成就卓越,在明清佛教雕塑艺术史上影响深远。文章通过研究甘肃岷县新发现的珍贵史料《西天佛子源流录》、考察岷县大崇教寺遗址暨岷县博物馆收藏永宣时期藏传佛教文物,从文献与文物两方面论证了永宣佛像源起与流传的主要原因,以及甘青地区在明朝初年朝廷治理西藏方略中的重要地位。

  • 标签: 永乐宣德佛像 大崇教寺 瞿昙寺 西天佛子源流录 班丹扎释 大宝法王
  • 简介:近代以来中国西部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革离不开各界文化精英们的共同努力,处于汉藏蒙文化交界地带的青海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的极速规整时期表现出了与其历史心性相一致的状况。在文化自觉的时代氛围下,杨质夫及与他关涉的文化精英们在青海建省、稳固边疆、藏汉翻译、藏汉佛教文化交流、民族教育发展、藏学研究、开发青海等方面开创了一整套具有民国特色的文化传统。上述具体的文化实践显现了个体行动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关联性,以杨质夫为代表的本土知识精英及外省籍文化名士们将家学渊源成功转换为文化资本和社会财富,使人文渐起的近代青海步入了现代社会发展序列。

  • 标签: 文化实践 杨质夫 汉藏蒙交界地带 青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