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4 个结果
  • 简介:通过多种仪器分析,测定了胶州湾李村河河口区4个沉积物柱状样品有机碳(TOC)、酸可挥发硫化物(AVS)及重金属元素活性部分(活性金属)含量,并系统讨论了其环境响应特征。研究发现,胶州湾李村河河口区三角洲沉积物中有机碳、AVS和活性金属元素分布受与河口距离及沉积相带分布影响。近河口细粒物质沉积区域有机质受陆源控制,有机碳含量较高,AVS和活性金属元素含量高,活性铁含量是AVS形成主控因素,同时AVS也是多数活性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主要赋存形态。而离河口较远区域,有机碳含量受海、陆双向物源控制,AVS含量主要受控于有机质含量,两者含量均相对较低,活性金属元素含量也较低,多数金属元素(Cd、Cr、Cu、Mn、Pb、Zn等)主要以依附于铁形态存在。根据上述沉积特点,将胶州湾李村河河口区沉积环境划分为3类区域5种类型,分别是一类区域中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湾,二类区域中水下分流河道和分流问湾及三类区域中前缘席状砂。

  • 标签: 胶州湾 有机碳 酸可挥发硫化物 重金属元素 环境响应
  • 简介:四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组鲕滩相储集层经历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一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引起,形成粉晶交代白云石构成了现今白云岩主体。飞仙关组早期白云岩经历了不同程度埋藏重结晶作用,形成了不同岩石结构类型。飞仙关组白云岩孔隙多为原岩中继承而来,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发育意义并非创造孔隙,而是保存已有的孔隙。由于白云岩化作用发生时间早以及白云岩抗压溶性质,原生(鲕)粒间孔以及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鲕模孔/粒内溶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鲕滩相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

  • 标签: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鲕滩相储集层 白云岩化作用
  • 简介:大鳌沙处于珠江三角洲西江河口近口段,洪季西江河口潮区界西线在其顶端附近。冰后期海侵以来,大鳌沙顶端PRD05和中部PRD04两个钻孔沉积速率和沉积物粒度有着极大差别。7630aBP以前,PRD04孔沉积速率小于PRD05孔沉积速率;但7630aBP以来,PRD04孔沉积速率大于PRD05孔沉积速率。从粒度分析看,埋深12.28m以下,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粗,分选性比PRD05孔差;埋深12.28m以上,PRD04孔沉积物比PRD05孔细,分选性相对比PRD05孔好。分析表明,9000~4200aBP,沉积物由南(中部)向北(顶部)输运,涨潮流冲蚀老沉积物,在喷出磨刀门通道后,流速迅速降低,粗颗粒泥沙先沉积,而细颗粒泥沙被涨潮流搬运至更北区域沉积。近3500年以来,河流动力占优势,沉积物由北(顶部)向南(中部)输运。大鳌沙形成与涨潮射流密切相关。涨潮射流口位置在蛇地山和右岸纵向山地之间,宽约2200m。

  • 标签: 珠江三角洲 大鳌沙 冰后期海侵 沉积速率 沉积物粒度 涨潮射流
  • 简介:物源分析可以反演河流系统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气候变化与海平面升降等因素影响。选择长江三角洲现代、中全新世和末次盛冰期3个代表性时代沉积物样品,进行重矿物组合、锆石u—Ph年龄谱系等分析,以揭示不同气候条件下长江三角洲河口沉积物源变化。与末次盛冰期相比,中全新世沉积物中榍石、锆石含量较低,重矿物GZi指数较大,古元古代锆石含量较高,但白垩纪、新元古代锆石含量较低。这些特征表明中全新世长江河口沉积物有更多源自上游地区物质,这种变化可能与流域受夏季风影响降雨量变化有关。初步分析认为,末次盛冰期研究区季风很弱,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下降,上游物质较少被搬运至河口;全新世季风加强后,降雨量和径流量均上升,此时河口沉积物更多源自上游,尤其是在中全新世夏季风最强盛期。

  • 标签: 长江三角洲 物源分析 重矿物 锆石U-Pb年龄 冰期-间冰期 夏季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