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手术室病理标本规范管理中信息化病理标识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规范管理之后进行手术的1000例患者的病理标本作为观察组,选择规范管理之前的900例病理标本作为对照组。统计分析信息化实施前后两组病理标本送检时间等。结果信息化实施之后病理标本送检时间明显缩短,且标签准确率名校提高,问题标本出现几率有效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手术室病理标本规范管理中使用信息化病理标识,可有效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出现问题标本的机率,手术室与病理科工作人员的满意度较高,其对于提升病理标本管理质量与手术安全管理水平有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方法在2017年1月到2018年12月开展本次关于血液检验标本的分析研究,期间总共选取100份检验结果不合格的血液标本,并实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标本实行分析研究,以回顾性方式明确标本不合格原因。结果在导致标本检验结果偏差的影响因素中,采血方法与储存时间的占比最高,分别为42.0%、26.0%,与其他因素相比数据差异显著,组间对比结果有意义(P<0.05)。结论临床血液检验标本分析过程中影响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较多,其中采血方式不正确、储存时间不合理是导致检验结果偏差的主要因素,临床中应当积极采取对策控制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时段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的阳性率的结果研究。方法:选择2020年7月~2021年1月及2021年1月-2021年9月两个时段到我院检验的2000例临床标本,以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两组分别1000例。结果:两组进行对比第一时段的血培养标准低于第二阶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个阶段的呼吸道、粪便、其他标本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现检验人员的专业水平、标本采集、标本保存与运输等对微生物的结果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时段临床标本微生物的检验的阳性率的结果研究表明, 应该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水平,为临床科室提供有价值的诊断。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与血液标本采集位置和放置时间的关系。方法: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医院接收的患者中选择62例需要采血检查的患者参与研究,对所有患者均实施生化检验,分别采集两侧肘静脉血检查,并分别放置0h、3h、6h后,检测各生化指标水平。结果:同侧采血与异侧采血的生化指标检验结果比较有差异(P<0.05),放置时间越长其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水平低于放置时间短(P<0.05);因此血液标本放置时间越长其结果准确率越低。结论:血液标本采集部位和放置时间直接影响了生化检验结果准确性,其放置时间越长,指标结果准确性越低,因此在采集标本后需及时送检,以确保结果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标本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因素以及临床检验效果。方法 选择研究者医院检验科提供的样本进行研究,共计200例体检人员,入院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2月。纳入人员均接受临床血液生化检验,比较不同送检时间、不同血液标本的检验结果差异。并对体检人员样本进行分析,依照是否为脂血进行分组,比较脂血样本、正常样本的检验结果。结果 规范送检样本的LDH、ALT、GLU水平较24 h送检样本低,AST水平较24 h送检样本高(P<0.05)。溶血样本血钾、LDH、CK、AST水平较正常样本高(P<0.05)。脂血样本ALT、AST、TB、Cr水平较正常样本高,TP水平较正常样本低(P<0.05)。结论 临床血液生化检验中,影响标本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众多,临床需予以重视,规范检验流程,以控制检验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指导下的针对性干预模式对慢性脑供血不足(CCCI)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观察组接受循证指导下的针对性干预,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等;对照组则接受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P<0.05)。在生活质量方面,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循证指导下的针对性干预模式能显著改善CCCI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这一模式为CCCI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证据。
简介:【摘 要】目的:探究检验科微生物检验出现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以及与之相对应的应对策略。方法:选取我院检验科接收的血液、尿液、粪便等样本500份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实验开始时间为2019年7月,实验结束时间为2021年4月,对其中所存在的不合格标本进行统计,并分析导致不合格标本产生的原因,探究防范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对策。结果:在对500份样本进行全面研究后发现,送检样本中涵盖不合格样本40份,占比8.0%;导致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依次为采集不规范、送检不及时、未使用无菌容器等。结论:导致检验科不合格标本出现的原因具有多重性,为了不断提高检验科标本检验质量,相关科室应当高度重视对医护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从本质上降低不合格标本出现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公共卫生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方法:在公共卫生中心2023年1月~2023年12月选择5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对标本检验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不合格发生率以及出现的原因。结果:5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出现30份不合格,不合格发生率为6.00%。其中,采集方式不当占比1.60%、标本存放时间较长占比1.40%、检验程度不规范占比1.00%、实验室环境不达标占比2.00%。结论:通过对公共卫生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进行分析,来制定针对性地控制措施,可以提高公共卫生的检验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公共卫生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质量控制方案。方法:在公共卫生中心2023年1月~2023年12月选择5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对标本检验的情况进行分析,统计不合格发生率以及出现的原因。结果:500份微生物检验标本中,出现30份不合格,不合格发生率为6.00%。其中,采集方式不当占比1.60%、标本存放时间较长占比1.40%、检验程度不规范占比1.00%、实验室环境不达标占比2.00%。结论:通过对公共卫生中微生物检验标本不合格情况进行分析,来制定针对性地控制措施,可以提高公共卫生的检验工作质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感染性疾病血清学检验中弱反应性标本确认的重要性,并对不同干预模式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方法:选取我院于2023年2月至2024年2月收治的60例患者,运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他们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模式进行干预,观察组采用增强反应性分析模式进行干预。增强反应性分析模式包括使用高灵敏度的血清学检测试剂和增强反应性的化学标记物,并对弱反应性标本进行二次确认检测。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检验结果准确性、重复检测率和不良反应率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强对弱反应性标本的确认,对于提高血清学检验的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增强反应性分析模式干预能够显著提升弱反应性标本的确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