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中医辨证分型联合苦味叶下珠治疗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研究。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以来收治的80例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中药辨证分型治疗方式,治疗组给予叶下珠片联合辨证分型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来疗效95.0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疗效80.00%(32/40),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生活质量与慢性肝病特异性评分等指标上均比对照组患者表现更为理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叶下珠片联合辨证分型治疗方式能够取得比中药辨证分型治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对低病毒载量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重要的治疗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究锥形束CT(CBCT)引导对非小细胞肺癌(NCSLC)放疗摆位误差以及靶区组织射线受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9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34例NCSLC患者,采集264次CBCT图像,放疗前进行CBCT扫描,对CBCT图像以及计划CT图像进行匹配分析,获取左右(X轴)、头脚(Y轴)与前后(Z轴)三个方向的线性误差,CMS治疗计划系统中输入误差,对实际照射进行模拟,并分析实际照射中靶区以及正常组织所受剂量。结果①摆位误差,X轴(-0.39±0.279)mm,Y轴(1.41±0.527)mm,Z轴(-0.79±0.214)mm;②模拟未移床时,肺V5、V10、V20、V30、脊髓Dmax与心脏Mean是原计划的(102±6)%、(103±9)%、(105±14)%、(110±42)%、(98±6)%、(92±5)%。结论放疗过程中,通过CBCT,有助于纠正摆位误差,控制靶区与正常组织射线受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并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以及与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20例慢性乙肝患者和20例健康人,分离出外周血自然杀伤(NK)细胞,用ELISA方法检测其分泌IL-10的水平;同时检测慢性乙肝患者HBV-DNA载量。对患者和健康人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患者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与HBV-DNA载量之间有无相关性。结果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高于健康人(P<0.01);而且乙肝患者NK细胞分泌IL-10的水平与HBV-DNA载量之间有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的NK细胞分泌抑制性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增加。提示肝脏内的NK细胞能通过分泌IL-10作用于其它免疫细胞发挥免疫负调节作用,从而加重了机体免疫抑制状态,无法有效清除病毒。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奎硫平快速加量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其引起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13年4月~2014年4月一年内在我院精神科诊治为精神分裂症急性期的50名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将该50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并采用两种不用剂量的奎硫平快速加量法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用药第一天服用奎硫平的剂量为100mg,此后每天服用奎硫平的剂量以100mg/d递增,7d内患者服药剂量达到600mg/d。观察组患者用药第一天服用奎硫平的剂量为200mg/d,此后以200mg/d的量递增,在4d内患者用药剂量达到600mg/d。此后以600mg/ml的量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在用药第7d和用药1个月后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7d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24.0%,28.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0%,52.0%。两组的不良反应相比,有较大差异,p<0.05。1个月后,对照组和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64.0%,64.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16.0%,无较大差异。结论两种剂量疗效相似,但是以100mg/ml奎硫平为初始治疗剂量能够减少全程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Th17细胞表面CCR4、CCR6、CXCR3表达量检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2017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选取88例,将其归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我院8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两组研究对象Th17细胞表面CCR4、CCR6、CXCR3表达量进行检测,对比其肝功能指标、血清纤维化指标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Th17细胞表面CXCR3、CCR6、CCR4表达量和Glo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和Alb、TBIL、ALT、PCⅢ、IVc、LN、HA之间存在正相关性,P<0.05。结论Th17细胞表面CCR4、CCR6、CXCR3表达量异常会对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造成直接影响,临床上可以将其作为治疗乙肝的一个新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实施高粘度骨水泥不同注入量在经皮椎体成形术中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12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不同剂量的高粘度骨水泥治疗,以不同的剂量将其随机分为高剂量组、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分析治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三组之间在术后1d和3个月伤椎椎体高度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低剂量组患者骨水泥渗漏最低,与两组对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对患者生活影响较大,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可以恢复患者的骨折部位,且给予高剂量的高粘度骨水泥能够较好的恢复伤椎椎体高度,可减少骨水泥的渗漏,因此对于压缩性骨折应视情况选择骨水泥的治疗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择期PCI治疗应用氯吡格雷150mg/日高维持量对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疗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并行择期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患者52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75mg/日对照组高剂量氯吡格雷150mg/日试验组。多次测定患者的BNP指标、血小板聚集率并评价PCI术中TIMI血流和TPMG水平及PCI术前、术后一个月、六个月核素心血池显像检查各指标变化。结果1.试验组较对照组的校正TIMI计帧数有减少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TMPG水平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和对照组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入院时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术后一个月、六个月两组间均有明显差异(P值均<0.05)。3.心功能指标,两组间有明显差异(P<0.05)。4.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和出血情况的对比,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高维持量氯吡格雷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冠脉血流和心肌灌注水平。可以更加有效的抑制血小板聚集,显著减少PCI术后急性和亚急性支架内血栓事件发生率,有益影响呈滞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