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随访分析不同切口治疗髌骨骨折术后切口周围皮肤感觉异常的转归、影响因素及其对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连续选取125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切口类型分类后,分别于术后1周测量切口长度及切口周围皮肤感觉异常发生率。术后1年对患者进行随访,记录切口周围皮肤感觉异常的转归,膝关节活动度及功能评分(KSS)评分。结果125例患者中共有13(10.4%)例术后出现切口周围感觉异常,其中纵向切口组8例(8/75,10.6%),横向切口(包括横弧形)组5例(5/50,10.0%),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11例患者切口周围感觉异常完全恢复,2例(纵切口组1例,横切口组1例)患者主诉仍有感觉异常,但较前明显好转,发生率与术后一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KSS临床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髌骨骨折术后部分患者可出现切口周围感觉异常,但可随时间部分恢复或完全恢复,不同切口术后感觉异常的发生率、膝关节活动度及KSS临床评分并无明显差别。故从神经损伤角度研究发现纵向、横向(包括横弧形切口)无明显差别,并非如部分文献所描述的横向切口更易损伤神经。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带状疱疹爆发痛患者进行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爆发痛的疗效。方法36例带状疱疹爆发痛患者随机分成神经阻滞治疗(NB)组和曲马多治疗组(T)组,观察治疗后24h、1w、1m、3m的镇痛VAS评分。24h、1w、1m、3m疼痛发作频率。结果NB组24h、1m、3mVAS评分低于T组(P<0.05),1w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NB组24h、1w、1m的疼痛发作频率均低于T组(P<0.05),3m的疼痛发作频率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神经阻滞治疗用于带状疱疹爆发痛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痛的发生率,是一种很好的治疗带状疱疹爆发痛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内科下呼吸道感染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2年1月到2013年12月期间来我院接受治疗的710例神经内科病患,有500例病患被确诊为呼吸道受到感染,将这些病患归入实验组,其余的未受到呼吸道感染的病患210例归入对照组。对两组病患的年龄、治疗时间,以及手术操作等方面进行对比,同时采集实验组病患的痰液进行培养病检。结果在抗菌药使用时间、侵入性操作、住院时间以及年龄等方面,两组病患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组病患的痰液进行培养,之后对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发现主要的致病菌为真菌,其余还有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有47例病情恶化,27例出现死亡。结论在神经内科接受治疗的病患其呼吸道受到感染的因素非常多,不仅与医院的环境有关,同时还有病患自身的免疫力和治疗的方法有关,是许多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超声引导在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2016年期间在我院行上肢手术的144例患者,随机等发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应用传统解剖定位穿刺和超声引导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在阻滞操作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满意度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有着明显的差异性,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镇痛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方面虽然略有差距,但差异性较小,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超声引导穿刺行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具有着良好的麻醉效果,可有效的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的麻醉满意度,适宜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灸疗法对于不同程度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院神经内科于2016年10月-2017年7月间收治的106例面神经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患侧与健侧面神经波幅比低于30%的为轻度组,波幅比高于30%的为重度组,每组按治疗办法不同划分为针灸组(常规治疗+针灸)和对照组(常规治疗)。分别比较轻度、重度面神经炎患者的针灸治疗效果。结果轻度组中,针灸治疗总有效率(92.31%)和常规治疗(81.48%)的效果无显著差异(χ2=1.354,P>0.05)。重度组中,针灸治疗总有效率(96.15%)比常规治疗总有效率(77.78%)明显提高,差异显著(χ2=3.902,P<0.05)。讨论针灸疗法对于重度面神经炎患者有更显著的治疗效果,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无显著疗效,推荐该疗法应用于重度面神经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