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神经外科脑出血手术中采用咬骨钳制作引流管侧孔而改进引流管安置方法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共9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对照组1和对照组2各30例,术中研究组行改进引流管安置,对照组1单纯安置硬膜下引流管,对照组2同时安置创腔引流管和硬膜外引流管。观察3组的手术时间及预后指标。结果实验组在手术时间、拆线时间、术后积血积液例数、感染例数等指标上优于相应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进的安置引流管方法,操作简便,明显缩短了手术时间,节约了手术成本,减少了病患的创伤,同时达到了较好的术后引流效果,减少了皮下积液、硬膜外积血等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病人的预后。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用于神经外科手术效果及其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方法使用计算机对万方数据、维普数据进行中文文献检索,对Cochrane协作网麻醉组专业协作组数据库、Ovid、Pubmed进行外文文献检索。手工对舒芬太尼、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于神经外科手术进行文献检索;检索文献期限2004年4月~2016年4月。通过纳入标准及其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初步筛选,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最后用Meta分析检索文献。结果①根据纳入标准,共收集符合要求文献41篇,包括3424例患者。②Meta分析展示在药物(丙泊酚)用量、患者插管时心率变化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两种药物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在术后患者麻醉苏醒时间分析研究中,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后者苏醒时间较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其中不良反应恶心呕吐(PON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舒芬太尼与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相比,后者用药量少、苏醒时间快,但两者心率变化及PONV的发生率均低。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腹部正中切口在胃肠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5年12月期间收治的需行胃肠手术的患者共32例,随机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腹直肌切口手术的方式,治疗组患者采用腹部正切口方法进行手术,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手术耗时(146.9±22.8)min、术中出血量(108.4±44.3)m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179.7±32.9)min、(168.2±61.9)ml,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胃肠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采用腹部正中切口比采用腹直肌切口安全性更高,在临床上普及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妇产科腹部手术切口发生脂肪液化的原因及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一2012年1月在妇产科手术后发生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29例患者,并随机选择同期未发生脂肪液化的11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对可能导致脂肪液化发生因素进行分析,确定影响因素,并总结治疗经验。结果单因素X2检验的结果显示,年龄(X2=57.532,P<0.05)、糖尿病史(X2=30.517,P<0.05)、切口类型(X2=70.250,P<0.05)与患者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29例脂肪液化患者治疗都均痊愈,未发生感染。结论对发生腹部手术切口脂肪液化的患者需根据其具体情况采取对应的治疗措施,才能取得满意康复效果;同时在手术前应重视相关影响因素,并于术后积极做好预防措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与分析骶管麻醉在小儿腹部以下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行腹部以下手术患儿,将其作为临床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均43例,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试验组患儿采用骶管麻醉,观察与比较两组行腹部手术以下的患儿经不同麻醉方式后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术后清醒时间、术后镇痛作用时间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患儿经不同麻醉方式后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的术后清醒时间较短,术后镇痛作用时间较长,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试验组经不同麻醉方式后出现尿潴留、感染、神经损伤、低血压及局麻药毒性反应的患儿数无明显差异(P>0.05),但试验组患儿出现呕吐及躁动的例数较对照组少,分别少25.58%、27.91%,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骶管麻醉的临床效果较氯胺酮复合咪达唑仑麻醉好,患儿呼吸循环也较稳定,术后清醒快,清醒质量高,围术期具有一定的安全性,是小儿腹部以下手术的一种理想麻醉,值得在临床范围内广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外科围手术期二次手术发生的原因,研究出相应的预防方法,总结些许医学经验,从而为临床提供借鉴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2年12月这些年内收治的胸外科手术患者60例,其中,围手术期二次手术患者25例,主要包括术后出血患者21例(急性出血18例,慢性出血3例),膈疝患者2例,还有2例为食管胃吻合口瘘。然后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5例患者经过第二次手术治疗之后,治愈患者24例,死亡病例1例。结论如果胸外科手术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手术过程中认真操作,手术之后进行严密监测,可以降低二次手术的概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和非手术治疗对肱骨外科颈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82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4例采用手术治疗,48例采用非手术治疗,比较俩组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手术组优17例,良14例,差3例,优良率91.17%;手术组优27例,良17例,差4例,优良率91.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平均骨骼愈合时间52天,非手术组平均骨骼愈合时间37天,俩者相比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俩种治疗方式对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均可得到满意的治疗效果,但手术治疗骨折的愈合时间更长,因此我们需要正确判断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的适应症,合理选用早期康复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负压引流管在治疗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临床疗效进行研究、讨论,以供医学参考。方法随机选取我院外科2010年1月~2014年1月实施腹部手术的患者,共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按患者的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的缝合方式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现象的产生,而观察组患者采取放置负压引流管的方式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现象的产生。比较2组患者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P<0.05,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负压引流管技术预防外科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现象的产生,有其良好的临床价值性,其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出现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病症痛苦,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腹部外伤患者,探讨采用腹腔镜微创技术的诊断和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的20例腹部外伤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0例患者都通过腹腔镜进行探查,其中有3例为脾破裂。2例为腹壁损伤,4例为肝破裂,1例为腹膜后血肿,3例为小肠破裂,1例为胰腺损伤,3例为腹膜后血肿,2例为膈肌穿孔,4例为肠系膜血管破裂。所有患者在腹腔镜下进行手术,其中有4例中途转为开腹手术,20例患者均治愈,住院时间最短为6天,最长为14天,平均(8.3±1.4)天,腹腔镜下手术的16例患者,在手术后两天左右排气,没有1例发生并发症。结论对于腹部外伤患者,采用腹腔镜进行探查,其不仅有利于诊断,也有利于治疗。该技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其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手术后并发症现象少,且患者恢复较快,值得在腹部外伤诊断和治疗中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术前雾化吸入对于预防老年患者腹部术后肺部并发症的效果。方法将120例老年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术前雾化吸入的观察组、术后雾化吸入的对照组,护理结束后观察雾化吸入疗效、肺功能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吸氧时间等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愈20例,显效36例,有效率达93.33%,对照组患者治愈18例,显效30例,有效率为80.0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咳嗽、咯痰、喘促好转九成以上者18例,六成以上者30例,三成以上者9例,无效者3例,单项症状有效率达95.00%。对照组患者咳嗽、咯痰、喘促好转9成以上者15例,六成以上者24例,三成以上者20例,无效者6例,单项症状有效率达90.00%。两组单项症状好转率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发生并发症共8例(13.33%),对照组为14例(23.33%),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吸氧时间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雾化吸入对于改善患者术前肺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缩短患者吸氧时间,节省住院费用,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