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下肢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9月于该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患者中选取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CT静脉造影.多普勒超声在该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静脉造影在下肢深静脉诊断中的准确率为98%,只有1例患者股深静脉没有显示出来。结论下肢CT静脉造影诊断下肢深静脉的临床效果显著,诊断准确率高,值得推广。

  • 标签: ]CT静脉造影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并发急性肺栓塞的肺内血栓分布特点及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例患者首先行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术以防止下肢深静脉再次脱落,在此基础上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栓分布情况,利用导丝导管迅速开通栓塞血管,恢复栓塞血管内血流,每24h给予50万U尿激酶,连续72h肺动脉小剂量置管溶栓,24h后行肺动脉造影,观察残留血栓分布,及时调整溶栓导管位置。72h时再行肺动脉造影,观察肺动脉血流恢复情况并拔管,根据DSA图像应用血管造影机自带容量测量软件工具计算血栓残留量;对下肢深静脉有症状者利用导丝导管对栓塞血管迅速开通,观察血栓开通后下肢症状缓解变化。治疗期间每隔24h抽血行血凝分析1次,观察患者术后是否有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果对8例患者共栓塞肺动脉分支24支,其中双肺动脉4个大分支栓塞患者1例,双肺动脉3个大分支栓塞者6例,双肺动脉2个大分支栓塞者1例。治疗后72h肺动脉造影显示血栓残留量〈20%者20支,20%~50%者2支,〉50%者2支。患侧下肢深静脉经血管腔内治疗后下肢肿胀、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72h后症状基本缓解。治疗期间8例患者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国际标准化比率均在正常范围之内,未出现渗血、出血增加的现象。结论下肢深静脉并发急性肺栓塞得到及时治疗的患者血栓分布以肺动脉3支分支血栓多见,血管腔内治疗及小剂量置管溶栓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下肢深静脉 血栓 急性肺栓塞 血管 腔内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创伤性骨折并发深静脉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普外科创伤性骨折患者240例,回顾性分析普外科创伤性骨折患者情况。结果男性DVT发生率15.56%明显高于女性DVT发生率8.33%。DVT发生率随着患者年龄增加明显升高,患者BMI指数大于25、有吸烟者明显增高。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DVT发生率明显高于总体发生率。高空坠落患者DVT发生率最高,达到43.76%,高能量损伤患者DVT发生率较低能量损伤患者发生率较高。随着手术时长的延长,患者DVT发生率增加,手术时长小于1小时时发生率为10.40%,手术时长大于2小时时DVT发生率高达50.00%。全身麻醉患者DVT发生率28.13%明显高于非全麻患者11.24%。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有DVT发生可能性,年龄≥60岁、有吸烟史、患有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高能量损伤、手术时长大于2小时全身麻醉患者均可导致DVT发生率增高,临床医生应引起足够重视,预防DVT的发生。

  • 标签: 普外科 创伤性骨折 深静脉血栓 影响因素
  • 简介:研究证实我国深静脉形成(DVT)的发病率已与发达国家接近。普通外科病人围手术期DVT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多。DVT不但增加了肺动脉栓塞(PE)死亡的危险,而且明显加重了病人的治疗负担。安全有效地抗凝溶栓治疗对降低并发发生率、病死率和缩短住院时间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深静脉血栓形成 预防 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AMVT)的临床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收治的41例急性肠系膜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病情轻重选择抗凝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并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非手术治疗组31例,治愈30例,1例死亡;手术治疗组10例(其中保守治疗无效中转手术2例),治愈8例,死亡2例。全组共治愈38例(92.7%),死亡3例(7.3%);术后随访1~8年,复发3例,死亡2例,远期生存率87.8%。结论正确认识AMVT的临床特征,有助于疾病早期诊断;早期抗凝、及时把握手术时机,可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肠系膜静脉血栓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79例临床疑诊为下肢深静脉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取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比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对下肢深静脉的诊断结果,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结果本组79例临床疑诊为下肢深静脉患者,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累及静脉76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71条累及静脉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相符合,经Kappa一次性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的敏感度为97.18%(69/71)、特异度为100.0%(5/5)、准确度为97.37%(74/76)。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的临床价值较高,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可重复检查,对于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转归及预后均具有积极作用。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诊断
  • 简介:摘要 : 深静脉形成 (DVT)是指血液在静脉腔内不正常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是常见周围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逐年升高趋势 ,是威胁人类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之一 ,因此深静脉的治疗尤为重要。目前下肢 DVT的治疗主要包括抗凝 , 溶栓 , 外科取栓等,本文就 DVT的治疗做一综述,为 DVT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深静脉血栓 治疗
  • 简介:研究下肢深静脉形成(DVT)患者血浆中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与DVT的相关性,探讨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hyperhomocysteinemia,hHcy)在DVT中的发生、发展的作用。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收治的70例DVT患者和70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并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DVT部位、分型、时间分期及Hcy水平等实验室检查指标。两组成员间年龄分布及性别组成无显著差异。DVT病例组患者以50-60岁为好发高峰期,左下肢DVT比右下肢多见(3.38:1)。DVT组Hcy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侣.45±9.67vs1389±4.33,P=0.001)。Binary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患者Hcy水平是DVT发生的危险因素。DVT组部位分型、发病时间分期各组间Hcy对比无明显差异。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血为DVT发生的敏感的风险标记,Hcy的监测对诊断DVT的观察有一定临床参考意义。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同型半胱氨酸 HHCY
  • 简介:目的总结分析内脏静脉形成诊治经验。方法自2004年至2008年对29例内脏静脉形成患者分别采用药物保守治疗(22例)、介入治疗(2例)及开放手术治疗(5例)。结果随访1~3年,复发4例,其中术后复发2例;死亡1例,为门静脉取栓术后并发多脏器衰竭。结论保守治疗可使大部分患者病情缓解。出现腹膜炎时应果断手术探查;抗凝治疗至关重要,有高危因素及复发病例需终生抗凝。

  • 标签: 内脏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治疗 介入疗法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深静脉形成的病因、诊断、治疗方法、经验及并发的情况。方法 对我院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二年期间,所治疗的下肢深静脉形成疾病进行分析:全组28例患者,30条肢体,通过彩色多普勒检查,明确下肢深静脉形成情况及病变范围,均给予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结果 两周后30条肢体,肿胀消失,各关节活动均正常,效果良好。 结论下肢深静脉形成疾病,应用药物抗凝、溶栓、祛聚治疗,效果良好。

  • 标签: 静脉血栓 溶栓 抗凝 祛聚
  • 简介:【摘要】下肢深静脉为临床常见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可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甚至引发下肢肢端溃破,若栓子脱落还可导致重要脏器栓塞等,进而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予以及时治疗。介入治疗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下肢深静脉的方法,因其为侵入性操作,术后存在一定并发发生几率,因此需强化患者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以有效预防相关并发发生,提高患者预后效果。本文主要综合阐述了下肢深静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的相关情况,以供参考。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介入治疗 术后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1例肺栓塞患者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护理关键点及护理不足进行总结。方法 系统性的分析此患者的护理关键点。结果 家属依从性差护理不当,致使栓子脱落阻塞肺动脉,患者抢救无效死亡。

  • 标签: 下肢静脉血栓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下肢深静脉患者应用超声介入治疗取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体系医院2022年7月-2023年7月收治的下肢深静脉患者中随机筛选60例作为研究对象,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划分为两组,将其分别设定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前者采取保守药物抗凝治疗,后者应用超声介入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参照组、研究组静脉通畅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静脉通畅评分低于参照组,组间数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患者于治疗期间应用超声介入治疗具有确切效果,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发生率,值得借鉴和推广。

  • 标签: 超声介入 下肢深静脉血栓 临床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全麻术后深静脉的出现成因,以及对应的预防机制展开深入分析,有助于帮助患者对深静脉加强认知,与医护人员实现深度合作,平安度过全麻术后的恢复阶段。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合并动静脉的初步临床情况。方法:研究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某大型医疗机构进行,共纳入了200例接受血管超声的ITP患者。根据随访期间内发生血栓与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观察组在接受血管超声后实施了特定的干预措施,对照组仅接受常规血管超声检查对照组仅接受常规动脉硬化检测[1]。结果:观察组在血栓发生次数、预后结果评分、血小板计数变化、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评分、ITP治疗反应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估(SF-36量表)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同时,观察组在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以及其他与ITP或血栓相关的重大临床事件的发生率上也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脑血管[2]超声技术及其后续的特定干预措施在ITP合并血栓患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够有效降低血栓发生次数和相关临床事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动静脉血栓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预防性护理在重症监护室中对预防下肢深静脉的效果。方法:挑选2021.07——2022.05本院重症监护室(ICU)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治病人中挑选200名,以“随机分组法”将对象分为常规组、实验组,平均每组纳入100名。常规组按病况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组基础上增加预防性护理,对比两组下肢深静脉形成(DVT)发生率、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结果:相较常规组,实验组DVT发生率、ICU治疗时间和住院时间更低,P<0.05。相较常规组,实验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ICU病人出现DVT概率,缩短病人治疗时间,获得优秀护理评价从而维护良好护患关系,建议普及。

  • 标签: 重症监护室 下肢深静脉血栓 预防性护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在妇科肿瘤术后下肢深静脉形成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取我院于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间收治的 88例妇科肿瘤手术患者进行护理观察。分析患者下肢静脉诱发的原因、临床特点以及预防措施。并探讨在综合性护理干预下患者的深静脉发生率、自理能力频分级患者护理满意度、住院时长。结果 两组患者在深静脉发生率、自理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及住院时长对比差异显著,且( p< 0.05)结论 在妇科肿瘤术后患者中实施综合性护理干预措施,能有效预防患者深静脉的发生率,有效提升患者的依从度和自理能力,加快患者恢复速度,减少住院时长,值得借鉴。

  • 标签: 综合护理 妇科肿瘤 下肢深静脉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