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护理措施。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2016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4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其护理措施的差异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ICU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则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护理结果的差异性。结果实验组DKA患者的酮症酸中毒纠正时间、血糖控制时间、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DKA患者的护理满意度(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70.00%),(P<0.05)。结论ICU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为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促进其预后更好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术后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对的对象是选取2017年1月--8月在我院妇产科行剖宫产术的妊娠糖尿病产妇9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实验组(n=45)的护理方案为优质护理,参照组(n=45)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较比二组患者的术后感染率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的术后感染率为2.22%,显著低于参照组的13.33%;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7.78%,对比参照组的84.44%更高,组间比较P<0.05。结论在妊娠糖尿病者在剖宫产后予以优质护理服务,对预防术后感染、改善护患关系均有积极作用,具有较高的临床实践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庚型肝炎病毒(HGV)感染的临床及流行病学。方法抽取某院于2016年6月-2018年2月收治的1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1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甲-庚型肝炎病毒检查,检测方法包含ELISA法、RT-PCR检测法以及SPRIA法。结果本组165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共检出33例抗-HGV患者,占比20.00%。男性HGV感染患者24例,女性HGV感染患者9例(P<0.05);>60岁HGV感染患者18例,显著高于41-60岁、30-40岁、<30岁组别抗-HGV阳性率(P<0.05)。HA患者1例抗-HGV感染阳性(8.33%);HB患者8例阳性,阳性率19.51%;HC肝炎患者18例抗-HGV感染阳性,阳性率19.15%;HB+HC患者6例阳性,阳性率33.33%。结论HGV感染好发于男性、老年群体,HGV感染以HBV/HCV混合感染为主。
简介:韦格纳肉芽肿病(WG)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以中小动脉、静脉及毛细血管受累为主的肉芽肿性或坏死性血管炎,可累及全身多系统,以血管壁坏死性炎症为特征。我科收治1例WG患者,病初误诊为鼻窦炎,现报告如下。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重症手足口病(HFMD)并发心肺衰竭患儿的临床现象和流行病学特点,分析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市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患有手足口病158例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级不同分成普通组和心肺衰竭组。结果普通组139例,无死亡;心肺衰竭组19例,2例死亡。心肺衰竭组呕吐、意识障碍、外周循环障碍、呼吸节律紊乱、肺水肿发生率高于普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心肺衰竭组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率在心力衰竭组为85.7%,高于普通组(61.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心肺衰竭组中,N末端脑钠素(NT水平)升高(BNP)100%,普通组为3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儿童HFMD出现呕吐、意识障碍、循环障碍、呼吸节律紊乱,以及EV71阳性和NT-proBNP水平升高,存在发生心肺衰竭的风险,需点监测病情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糖尿病肾病使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方法根据我院接收的6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来分析研究,将患者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均有30例,对照组使用西医治疗,实验组使用中医治疗,对两组的临床治疗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共有10例显效,8例有效,有效率是93.33%,对照组有7例显效,15例有效,8例无效,有效率是73.33%,两组有效率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尿蛋白定量为(0.87±0.51)g/24h,尿蛋白排泄率为(62.31±14.56)μg/min,血清肌酐(121.8±43.2)μmol/L,血尿素氮为(5.83±1.64)mmol/L;对照组为(1.54±0.43)g/24h,(73.56±15.21)μg/min,(142.4±66.9)μmol/L,(7.18±2.01)mmol/L。结论糖尿病肾病使用中医治疗的效果比西医治疗优秀,临床中可以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的临床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月90例小儿川崎病患儿作为对象根据随机信封法分组,各有4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整体组进行整体护理。比较两组川崎病治疗效果;家长护理满意评分、黏膜充血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痊愈出院时间;干预前后患儿外周血WBC、CRP、ESR。结果整体组川崎病治疗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整体组家长护理满意评分高于对照组,黏膜充血消失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痊愈出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外周血WBC、CRP、ESR相近,P>0.05;干预后整体组外周血WBC、CRP、ESR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川崎病给予整体护理可加速病情康复,改善血清学指标和患儿预后,家长满意度高,值得借鉴。
简介:目的:探讨CT检查在肝脏包虫病诊断中的价值,并进行误诊分析。方法:收集经病理证实的18例肝脏包虫病病例,并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回顾分析患者的CT影像特点,并评估CT检查诊断肝脏包虫病的价值。结果:18例肝脏包虫病患者中,经CT检查准确诊断者为14例,CT诊断准确率为77.8%,另4例患者分别被误诊为肝囊肿2例,血管瘤1例,肝癌1例。肝细粒棘球蚴病患者为17例,其中单纯囊肿型9例,CT图像上表现为肝内囊性低密度灶,单发或多发,呈圆形或类圆形,其中2例可见囊壁弧形或蛋壳样钙化,长短、厚薄不一;1例囊内钙化,CT图像上表现为类圆形或球形钙化灶;1例为多发钙化,既可见囊壁钙化型,也可见球形钙化灶型;含子囊型6例,表现为囊中囊、轮状或蜂窝状改变;混合型1例,可见钙化型病灶及含子囊型病灶。合并感染后,患者的CT表现为囊内密度增高,囊壁增厚。肝泡状棘球蚴病患者1例,CT平扫表现为密度不均匀,边界模糊的斑片低密度影,并伴肺播散,该例CT表现为肝内病灶范围广泛、两肺多发类似病灶,被误诊为原发性肝癌伴两肺转移。另有2例患者的CT表现为病灶单发囊性病灶,无囊壁,增强CT图像上未见强化,被误诊为肝囊肿;1例患者的CT表现可见球形钙化,被误诊为硬化性血管瘤。结论:CT检查能准确显示肝包虫病的类型、发生部位、范围和程度,但表现为单纯囊肿型时,需要与肝囊肿鉴别;肝泡状棘球蚴病的影像学表现复杂,需与原发性肝癌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