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皮肤屏障修复剂(舒敏保湿特护霜)辅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疗效,评价其在皮肤屏障修护中作用。方法将67例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3例,两组均予奥硝唑、左西替利嗪和复方甘草酸苷口服,治疗组辅以舒敏保湿特护霜外用,对照组辅以维生素E乳膏外用,疗程均为4周。22MHz高频超声测量面部皮肤厚度和回声密度结果作为疗效指标.结果治疗组面颊部皮肤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皮肤厚度分别为(2526.95±172.81)μm,(2049.96±165.90)μm和(1604.46±165.10)μm,皮肤回声密度分别为12.71±2.68,22.56±2.61和32.37±2.36。对照组面颊部皮肤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皮肤厚度分别为(2602.01±117.18)μm,(2240.01±106.91)μm和(1954.67±109.91)μm,皮肤回声密度分别为12.73±1.98,19.94±1.87和26.52±1.80。正常组面颊部皮肤厚度与皮肤回声密度分别为(1526.85±118.76)μm和35.76±5.28。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与正常人面颊部皮肤厚度和皮肤回声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患者面颊部皮肤与正常人相比皮肤厚度明显增厚,皮肤回声密度减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舒敏保湿特护霜辅助治疗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玫瑰痤疮有修护皮肤屏障功效。

  • 标签: 玫瑰痤疮 屏障修复剂 高频超声 皮肤厚度 皮肤回声密度
  • 简介:银屑病是一种常见慢性、复发性、T细胞介导免疫性皮肤病,给患者生活及心理造成严重负担。传统药物治疗常常效果不满意且不良反应较大,而靶向性高生物制剂通过抑制T细胞异常活化、拮抗多种细胞因子产生,从而阻断免疫反应发生,彻底改变了中、重度银屑病治疗方法,并取得了显著疗效和良好安全性。目前常用有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作用于T细胞药物、抗白介素IL-23/IL-12抗体以及IL-17A及其受体拮抗剂。而近年来其他免疫生物制剂,如T肽、ABX-IL-8等可抑制免疫反应所致炎症因子释放,具有抗炎及调节免疫功能,从而达到治疗银屑病目的。

  • 标签: 银屑病 生物制剂 小分子制剂
  • 简介:痤疮是一种多因素引起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临床上将25岁仍然有或以后才开始发生疾患称为迟发性痤疮,以女性患者居多[1]。本文旨在介绍刘巧教授在治疗女性迟发性痤疮经验,主要包括从皮损、部位、经期、体质、邪毒进行辨病辨证,以及疏风清热法、补益肝肾法、疏肝解郁化火法临床应用,并结合随症加减用药,临床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刘巧 临床经验 迟发性痤疮 女性 名老中医
  • 简介:作者报道1例I期色素减少性蕈样肉芽肿,患者为一13岁男孩,尽管临床上病情得到完全缓解,但T细胞受体γ多聚酶联反应发现仍有微小残留病变。通过对缓解后皮损T细胞受体γ多聚酶联反应产物进一步克隆和测序,发现原发性T细胞克隆仍存在,但数量有所下降。随访3年半,无任何新出皮损。蕈样肉芽肿残留恶性T细胞克隆临床意义还有待阐明。

  • 标签: 微小残留病变 蕈样肉芽肿 减少性 色素 多聚酶联反应 T细胞受体Γ
  • 简介:目的:探讨小切口超声乳化法治疗腋臭疗效。方法:随机将436例患者分成2组,治疗组230例应用小切口超声乳化法治疗,对照组206例应用小切口剪刮法治疗。结果:小切口超声乳化法疗效较好,有效率为89.41%,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为6.47%,与对照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小切口超声乳化法治疗腋臭,疗效好,遗留瘢痕小,并发症少。

  • 标签: 腋臭 手术方法 超声乳化 疗效
  • 简介:陈学荣教授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术委员会咨询顾问委员,80年代师从著名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专家张志礼教授,在治疗皮肤性病方面临床经验丰富。尤擅长于治疗斑秃和雄激素性脱发。故总结如下。

  • 标签: 脱发 中医疗法 陈学荣
  • 简介:背景:在世界各地有可靠癌症记录数据显示皮肤恶性黑素瘤发病率增加。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马耳他国家癌症登记处1993—2002年登记211例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素瘤病例,描述其发病率和生存变化。结果:侵袭性恶性黑素瘤标准化年龄发病率从第一个5年期男性3.7/10万(人·年)和女性5.1/10万(人·年)增长到第二个5年期男性8.0/10万(人·年)和女性5.9/10万(人·年)。1993—2002年在两性中表浅(≤1.0mm)侵袭性恶性黑素瘤显著增加;登记男性中等厚度(1.01~4.0mm)黑素瘤显著增加。两个5年期间表浅和中等厚度恶性黑素瘤数目增长主要是60岁及以上患者。第一个5年期中绝对5年存活率为74%,第二个5年期中为92%。结论:在马耳他报道侵袭性皮肤恶性黑素瘤数目在10年研究期已经翻1倍多。主要是由于两性中表浅黑素瘤诊断显著增加,主要发生在60岁及以上患者。由于表浅黑素瘤潜在转移少,因此在两个5年期中存活率增加。(1144~1148译)马耳他1993—2002年侵袭性恶性黑素瘤概况@AquilinaS$DepartmentofDermatology,Unive...

  • 标签: 侵袭性 性黑素瘤 马耳他侵袭
  • 简介: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therapy,PDT)是一种光化学疗法,利用聚集于靶细胞内光敏剂在低强度无害可见光照射下产生单线氧和氧自由基等活性因子杀死靶细胞。光敏剂可分为卟啉类、叶绿素类、染料类(如酞菁、萘酞菁)等,相比于第一代血卟啉衍生物(HpD),第二代、

  • 标签: 光动力疗法(PDT) 真菌 感染性疾病
  • 简介:鲜红斑痣好发于暴露部位,明显影响外观,给患儿和家长带来很大精神压力和心理问题。鲜红斑痣不能自行消退,需要治疗。随着激光医学发展,促进了多种光学疗法在鲜红斑痣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疗效。脉冲染料激光和光动力疗法作为日趋成熟新型治疗手段,应用前景较好。现就鲜红斑痣光学治疗现状和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鲜红斑痣 光学治疗 研究进展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以问题为先导启发式临床医学教学模式(problem-originatedclinicalmedicalcurriculum,PCMC)结合多媒体课件在皮肤性病教学中效果,为该校医学生皮肤科临床实践能力提高找到一种更有效方法。方法随机选择2012级本科4个班级临床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108人。将入组医学生,按照班级为单位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授课,以老师讲授为主。试验组采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方式授课。2组授课老师均一致。教学结束后,对2组学生采取技能和理论两种考核方式,通过最终成绩比较,分析对比两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学生对于两种教学模式接受程度。结果试验组学生临床病例综合考试平均成绩(91.9分)高于对照组(78.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理论考试成绩对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82.7%)高于对照组(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皮肤性病学教学过程中,应用PCMC教学模式结合多媒体课件,有利于学生理解书本上抽象理论知识,并且可充分地激发和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最终取得良好教学和学习效果。

  • 标签: PCMC教学模式 临床医学 教学实践 皮肤性病学
  • 简介:目的:观察含活性钙离子及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护肤品缓解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治疗前后对照临床试验方法,筛选127例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入组,受试期间面部单用皮肤屏障修护霜2周,期间避免外用及口服药物,收集患者临床照片及症状评分表,比较患者在使用前、使用后1周及2周主观症状(干燥、灼热、瘙痒)和客观症状(脱屑、红斑)评分,并计算有效率和显效率。结果:与使用前相比,面部皮肤敏感症状患者使用皮肤屏障修护霜1周后,干燥、瘙痒、灼热、脱屑、红斑五大皮肤敏感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脱屑症状评分由(2.31±1.82)分减少为(0.83±1.09)分;红斑评分由(4.62±1.89)分减少至(3.01±1.81)分,主观症状干燥、瘙痒、灼热感症状评分分别由(5.84±2.50)、(3.70±2.71)、(3.00±2.64)分减少为(3.67±2.16)、(2.05±2.24)、(1.50±2.11)分;持续使用2周后,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等症状评分继续降低至(0.55±0.93)、(2.13±1.83)、(2.67±2.16)、(1.52±2.01)、(0.93±1.70)分,与使用前、使用1周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其缓解脱屑、红斑、干燥、瘙痒、灼热有效率加显效率在1周时分别为82.1%、66.9%、68.7%、72.2%、75.8%,2周时分别为90.6%、85.6%、87.8%、84.2%、83.9%。结论:皮肤屏障修护霜对缓解干燥、灼热、瘙痒、脱屑、红斑等多种面部皮肤敏感症状具有一定效果。

  • 标签: 皮肤屏障 面部皮肤敏感症状 活性钙离子 神经酰胺3纳米化脂质体 护肤品
  • 简介:背景:在研发新治疗方法时,发现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是一种有前景策略,可针对黑色素瘤增生信号传导途径起作用。Gleevec是一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可能对黑色素瘤有潜在治疗作用,黑色素瘤常涉及abl、c-kit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酪氨酸激酶活性异常。方法:肿瘤标本来自13例转移性黑色素瘤患者,在治疗前及Gleevec400mg每132次治疗2周后,用免疫组化法筛查PKT[c-kit,C-abl,abl相关基因(ARG),PDGF受体α(PDGFR-α)和PDGFR-β]表达。同时评价染色阳性细胞百分比和染色强度。结果:作者在治疗后随访活检标本中发现PKT表达出现选择性缺失,在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数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DGFR-α和PDGFR-β表达均有最大水平降低。其中1例患者临床反应持久,随访活检显示4个PTKs(即c-abl、ARG、PDGFR-α和PDGFR-β)均为阴性表达。结论:作者研究报道首次证实,在抗酪氨酸激酶治疗中,Gleevec在体内可引起显著PTKs表达选择性降低,提示了抗酪氨酸激酶治疗在黑色素瘤治疗中潜在作用。

  • 标签: 转移性黑色素瘤 酪氨酸蛋白激酶 治疗方法 甲磺酸伊马替尼 表达研究 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PCR+膜杂交法CT/UU/NG三联检测在临床性病筛查中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PCR+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检测CT、UU、NG,并分析比较两种方法一致性以及相关性。结果:PCR反向膜杂交法和实时荧光PCR法CT、UU、NG筛查结果接近(P〉0.05),而男女筛查结果差异较大(P〈0.05)。结论:PCR反向膜杂交法操作简便,筛查快速、准确,有与实时荧光PCR法相当检测准确性,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膜杂交法 人乳头状病毒 PCR法
  • 简介:背景:目前,很少应用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邻近皮肤选择性汗腺切除术(Shelley术式)治疗多汗症。目的:研究该技术是否为一种永久性减少腋汗好方法。方法:这是一项在某大学皮肤科进行前瞻性、开放、非随机治疗性试验。从出汗最多区域中央切除一小块椭圆形与皮纹平行皮肤。沿切口边缘向下潜行分离至出汗最多位置,然后翻起皮肤。用剪刀剪去邻近皮肤下面容易辨认大汗腺。作者治疗了8例腋汗症患者15处腋部皮损。通过患者白行估计手术后出汗减少百分率来评估出汗减少程度。并由外科医生对瘢痕外观进行分级。5例患者8处腋部皮损HE染色切片用于组织学上评估汗腺组织大小、位置和深度。结果:所有患者治疗均有效:平均汗液减少程度是65%(极差40%~90%)。平均随访1.3年(极差0.1~6)且此间汗液减少程度一直维持。5例患者组织学分析:汗腺较毛囊位置略深。在5mm厚皮片中汗腺组织平均厚3.5mm。顶泌汗腺小叶较外泌汗腺小叶更多、更大。两种汗腺紧密相邻,在皮肤内深度无明显不同。结论:局限性腋部皮肤切除和选择性汗腺切除局部外科手术仍是永久性减少腋汗最安全方法之一。

  • 标签: 治疗性试验 组织学分析 皮肤切除 腺切除术 腋汗症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应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Pixel2940nm激光治疗痤疮瘢痕患者临床效果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随机选取45例痤疮瘢痕患者,应用Pixel2940nm激光进行治疗,每月治疗一次,分别在治疗后1周,1月和3月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患者皮肤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和评价。结果治疗后3个月与治疗后1周相比,治疗后1周患者皮肤pH值下降(P<0.05),水分降低(P<0.05),油脂增高(P<0.05),pH值与油脂有明显负相关(P<0.01),弹性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后比较变化最明显是紫质(P<0.05),治疗后1周与治疗前相比,皱纹、纹理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月与治疗前相比紫外线色素斑减少(P<0.05),治疗后3月与治疗前相比毛孔和棕色斑减少(P<0.05),色素斑和红色区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Pixel2940nm激光对痤疮瘢痕患者皮肤性质改变主要在治疗后1周,表现为皮肤水分减少、油脂增高、紫质减少和毛孔肤质改善,临床应用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和SOFT5.5皮肤性质测试仪对痤疮瘢痕患者治疗前后皮肤性质进行定量分析,可作为Pixel2940nm激光治疗痤疮瘢痕一个定量衡量标准,在诊断,指导治疗和疗效评估上具有一定意义。

  • 标签: 痤疮瘢痕 铒激光 VISIA皮肤图像分析仪 皮肤性质 面部分析 定量评价
  • 简介:近年来,在男性性病患者治疗中,部份患者经治疗后,临床体征消失,各种检验如涂片、培养阴性,但病人仍然自诉有各种类型不适,自觉会阴不适,尿道灼热、灼痛,尿频尿急,下腹胀痛睾丸坠胀,晨起尿道口有乳白色分泌物等。针对这类病人主诉,结合前列腺肛检和化验,发现他们绝大多数都具有慢性前列腺炎典型表现,据此进行前列腺专科性治疗,取得了非常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 标签: 非淋菌性 慢性前列腺炎 诊治体会 前列腺注射 男性性病 衣原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