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观察临床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期间采用脉管复康片联合脉血康胶囊治疗方案产生的实际效果。方法:本次研究时间范围为2022年1月-2023年7月,抽取该时间段内来我院治疗的5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进行观察,坚持奇偶数原则,以25例为一组进行均分,分别纳入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采用脉管复康片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结合脉血康胶囊进行联合治疗。通过1个月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满意度。结果:依据数据研究结果来看,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更高且具有较高的治疗满意度。上述数据统计结果之间的差异明显(P<0.05),符合统计学判断标准。结论:使用脉管复康片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患者的基础上联合使用脉血康胶囊进行治疗,可以弥补单一治疗模式的不足,不仅可以巩固临床整体治疗效果,还可以保障治疗安全性,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简介: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干预对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48例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先后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经不同护理干预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同时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68.1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2.15±0.57)d及住院时间(13.20±3.89)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止血时间(3.65±1.09)d及住院时间(16.56±4.88)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护理干预后,两组肝功能指标均有明显好转,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P〈0.05),且观察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1.54%)与对照组(36.36%)相比明显要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治疗期间实施心理、饮食、用药等多方面综合护理干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缩短,治疗前后肝功能得以恢复,治疗期间并发症少。
简介: 【摘要】 目的:探討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 ursodesoxycholic acid, UDCA)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9年 12月在我院的 PBC患者 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 32例)与对照组( 32例)。对照组给予熊去氧胆酸,病例组给予熊去氧胆酸 +异甘草酸镁。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及免疫指标。结果:病例组治疗总有效率 96.78%高于对照组 78.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谷丙转氨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谷草转氨酶(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ST)、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 ALP)、总胆红素( total bilirubin, TBIL)、 γ-谷氨酰转肽酶( γ-glutamyltranspetidase, γ-GGT)、 IgG、 IgA、 IgM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治疗后,病例组 ALT、 AST、 TBIL、 γ-GGT、 IgG、 IgA、 IgM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异甘草酸镁联合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和免疫指标,具有协同作用,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异甘草酸镁 熊去氧胆酸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乳腺硬化性腺病患者的诊断当中,冰冻切片病理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妇科在2021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乳腺硬化性腺病患者为对象,将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作参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给予参照组对象石蜡切片病理诊断,观察组患者则需接受冰冻切片病理诊断,对两组患者的确诊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诊断后的确诊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两组患者的确诊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乳腺硬化性腺病患者而言,实施冰冻切片病理诊断虽然速度较快,但在确诊率方面优势不够突出,必要时可选择与其它诊断方式相结合。
简介: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猝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发病原因,提高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预防和诊治水平,降低死亡率。方法对1995—2013年本科室对由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所引起的16例猝死病例进行尸检分析,进行肉眼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16例病例中,伴有主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11例(Ⅰ级~Ⅳ级狭窄),5例合并高血压病,2例确诊为Marfan综合征。10例死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心包填塞,6例死于动脉瘤破裂导致的循环障碍。所有病例镜下均可见:主动脉中膜分离并呈退行性变,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变性甚至消失,并可见血肿及含铁血黄素,弹力及胶原纤维断裂,部分区域呈黏液性变。结论主动脉夹层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分子遗传学和炎症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对主动脉夹层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早期干预,争取尽早进行手术治疗,降低患者病死率。
简介:1病例资料某女.56岁,因上腹持续性绞痛2小时于2003年2月27日收住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末服药治疗。入院体检:BP160/110mmHg,上腹偏左压痛,余无特殊,血常规示:Hb120g/L.WBC11.3×109L,尿常规无异常。经抗感染,解痉治疗后腹痛消失.次日测血压正常,B超示:肝、胆、脾、胰、双肾、膀胱未见异常。3月1日应患者要求出院。3月2日晚9时30分患者因上腹阵发性胀痛3小时,伴呕吐再次入院,查:BP100/70mmHg,心率82次/分,律齐,未闻及杂音。腹软,下腹正中及偏左压痛,余无特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未见病理性Q波及ST段改变,左房负荷过重。尿淀粉酶80u/L,尿糖+1,尿酮体+2,微量血糖15.3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