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2 个结果
  • 简介:2002年9~12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湖北枣阳九连之"一号"进行了发掘,清理墓葬两座(M1、M2)及其祔葬车马坑(CHMK1、CHMK2)。各遗存单位保存基本完好,尤其是M2未被盗扰,出土了数量多、种类全、保存完好的大量随葬器物。资料表明,该墓为战国中期大型楚墓,墓主人是M1墓主的夫人,身份为楚国上大夫级别的高级贵族。该墓的发掘与整理为楚墓葬制研究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

  • 标签: 枣阳 九连墩M2 楚墓 战国 高级贵族
  • 简介:湖北枣阳九连M1、M2祔葬车马坑(CHMK1、CHMK2),是东周时期楚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车马坑之一。车马坑与主墓呈东西分布,主墓墓主头东足西,车乘是衡西舆东。2号车马坑陪葬8乘车,16匹马。车乘为南北横向并列式一排摆放,马匹侧卧于辀的两侧,一侧的马一律顺向。从结构上看,车乘可分为格軨舆、格軨棚架舆、格栏舆三种,其中8号车为无輈车,车型为格軨棚架舆。车乘的摆放方式应与当时车马出行的阵列有关。这些车马的发现,对我们研究古代车乘的结构、制造工艺、阵列的摆放方式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九连墩 东周时期 楚国 车马坑 车乘 车马阵列
  • 简介:<正>谭其骧先生在《上海市大陆部份的海陆变迁和开发过程》一文中着重指出;“上海境内的古城,同时也有可能发掘出来的,应是秦和西汉时期的海盐县城,希望考古工作者注意及此。”笔者认为这一见解极有意义,根据一些资料和近年初步探索的心得,特提出以下的假设:秦代及西汉时期的海盐县治就是众所周知的金山县戚家遗址。

  • 标签: 海盐县 秦汉时期 西汉时期 地理志 公元前 县治
  • 简介:对三里出土齐小刀币铸行年代的讨论王恩田一、问题的提出齐国刀币分为大小两类。大刀币如“齐之法化”等,通长18-19厘米左右。重40-61克不等。小刀币面铸“明”字,背铸“齐化”,“齐化共金”,“平易冶宋”等不同铭文,长11─14厘米左右、重11.7─13.5克不等。这些小刀币一般都认为是燕乐毅伐齐时在齐国铸行的。由于以往出土的齐刀币大都出于窖藏,地层关系不清楚,而且没有其他任何共存遗物。即使有盛钱币的陶罐也大都丢失,给讨论刀币铸行年代带来一定困难。六十年代中期,江苏涟水三里的一座墓葬内出土了一批小刀币,共重五斤,总数在300个左右。墓内还出土有铜器、陶器、玉器等其他遗物①。一次发现这么多的小刀币,而且有众多的遗物共存,在齐刀币发现史上还属首次。对于讨论小刀币的铸行年代,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但由于墓内还“出土”有五铢钱,故发掘简报将该墓年代订为“西汉”,而且说:“墓内出土有大量的未经锉磨和使用的小刀币,从地理上看这里战国时属楚,不是使用刀币的地方,因此我们怀疑它是西汉时齐国的自铸币”。西汉初年币制混乱的确是事实。考古发现证明汉初或曾有过沿用六国货币的现象。如山东曲阜董大城一次出土楚蚁鼻钱近16000枚②

  • 标签: 五铢钱 蚁鼻钱 齐之法化 战国墓 三里 发掘简报
  • 简介:2013年6月,考古工作者对重庆市江津区烟岗砖室墓实施了抢救性发掘.该墓规模较大、形制独特,出土的画像石棺在渝西长江沿岸属首次发现,为川渝地区的汉代墓葬及画像石棺研究提供了最新参考资料.

  • 标签: 重庆市江津区 烟墩岗 砖室墓 画像石棺 东汉晚期
  • 简介:象思维的发展是文字萌发的内在动力,文字的起源始于文的出现,经衍象孳形的过程,最终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双刻画符号是七千多年前先民取象比类,刻画成文的珍贵记录。双刻画符号未必记录语言,尚处于文的阶段,而不是字的阶段,其中蕴藏着汉字和易道思想共同的基因——象。由文到字的衍象孳形过程中,指事与象形皆遵从书的共法——象,指事象大类,象形象小类,指事先于象形,逻辑与历史相统一。观物取象,即象思维下类的认知,我们称为原象认知。是一种道性认知,中华道性文化即萌蘖于此。

  • 标签: 双墩刻画符号 中国文字起源内在机制 衍象孳彤
  • 简介:根据湖北九连楚墓M1∶728木弩漆画所绘内容,结合历史文献进行考释,可将木弩漆画分别定名为《后宫娱乐图》和《国子习业图》。前者以"连环画"的形式再现了后宫生活和娱乐的场景,后者以"通景画"的形式再现了贵族子弟学习驭车、弋射以及礼仪的场景,为我们研究先秦时期上层贵族生活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 标签: 九连墩楚墓 M1 木弩漆画 贵族生活
  • 简介:本文通过对张家口地区的长城烽燧燃放点遗迹的实地调查,考证了明代烽燧"火池"、"烟皂"的存在及分布情况,结合古代烽燧制度、烽燧建筑形制、燃烽设施以及联的组成形式等方面的文献记载,对所谓的长城"五连""、七连"和"一烽五燧"是一种"独特的烽燧建筑制式"的观点提出质疑。

  • 标签: 张家口长城 烽燧制度 燃烽设施 联墩
  • 简介:古城奇台在历史上地处轮台路、碎叶路、回鹘路、金山路和西州路等五条古道的交汇处,古有“五路要冲”之说,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东汉王朝曾经在奇台境内修筑过疏勒城(该城在奇台县半截沟镇麻沟梁村,原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金满城遥相呼应,共同防御北匈奴;唐王朝曾经在设北庭都护府的同年,即在奇台设轮台县,即今天的唐朝古城(该城在奇台镇北部,1962年即被列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升格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标签: 奇台县 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 大历元宝 乾元重宝 唐朝
  • 简介:洪武九年,荆门自隆阜戴氏宗族中派分出来。至第三代,该门叔清、叔明二人通过人口繁衍、家业发展、家风家声建设以及家族文化建设等活动,基本上完成了家族组织的建构,降至明末,已发展成为一个规模相当可观的商业家族。荆门的派分、建构以及生活实态等,真实地呈现了一个徽州商业家族的发展图景,一定程度上为考察徽州地域乃至各地汉人家族的发展面相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案例,并且从中还可归纳出一些家族发展的共性特征。

  • 标签: 明代 隆阜戴氏 荆墩门 派分 组织建构 生活实态
  • 简介:现阶段,我国的西部普遍存在生态脆弱、生产落后、经济发展缓慢贫困现象普遍的问题。近几年,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问题,但是,由于西部自然条件以及政策措施落实的不到位,有些地区的贫困程度仍然很严重。我们怀着历史的使命感专程奔赴甘肃特有民族——保安族地区大河家镇,以大村为个案对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展开了深入调查研究。我们看到,农村劳动力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农村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是一条成本低、见效快、引导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

  • 标签: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保安族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 积石山县 农村劳动力资源 经济发展
  • 简介:保安族在我国的少数民族中是人口较少的一个民族,历史上人们因其信仰伊斯兰教,习俗与当地回族相近,也称其为“保安回”。上世纪50年代初,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国务院正式命名为保安族。根据历史记载、口碑资料、语言特点、人种特点、生活习俗以及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等信息,保安族族源可以总结为“一主多元”,“一主”即保安族先民的主体是来自中亚细亚的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

  • 标签: 保安族 积石山县 健康状况 居民生活 甘肃省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