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白癜风是一种慢性获得性色素脱失性疾病,临床特征为边界清楚的白斑,好发于全身任何部位,给患者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白癜风的病因复杂,目前研究得知其发病机制可能与遗传、细胞氧化应激相关的代谢因子、黑素细胞与上皮细胞的粘附及自身免疫相互作用、环境因素等有关,在疾病进展中,免疫 T 细胞发挥着突出的作用。通过自身免疫参与黑色素细胞破坏的免疫细胞包括细胞毒性CD8+  T 细胞和调节性 T 细胞,了解白癜风发病机制的进展对应新兴靶向治疗。本文对目前临床应用 Janus 激酶 (JAK) 抑制剂,光电联合药物疗法等一系列研究进行综述。

  • 标签: 自身免疫 JAK 抑制剂
  • 简介:摘要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党的二十大以来,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普遍加深对人民教育的关注,对高校教育的重视程度空前提高。截至2022年底,我国共有各行各类高校共计3013所,对高校科研基金的科学有效管理成为高校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因素。高校作为后备人才的培养库,保障和合理规划使用科研基金,能有效推动高校科研创新和前端研究需要,能够切实深化和保障高校科研人员科研攻关的积极性和创造活力,更是推动教育公平,从根源压制腐败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说明高校科研基金监督管理机制的重要性,并切合二十大以来教育改革实际,提出对高校科研基金管理的综合看法和可行措施。

  • 标签: 教育体制 高校管理 科研基金 管理监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我国现行传染病监测预警系统的局限性,分析传染病智慧化预警多点触发机制和多渠道监测预警平台的建设思路及对策,提出了实现路径,以期助力我国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和提升。

  • 标签: 传染病 监测预警 多点触发 多渠道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CAG方案治疗初次诱导缓解失败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转录组学机制及其临床疗效。方法以"decitabine"为检索词在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中检索2021年8月28日前使用地西他滨前后AML细胞转录组数据,使用R语言包对数据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及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和基因本体(GO)富集分析。采用STRING在线分析网站进行蛋白质互作网络(PPI)分析。利用基于逻辑组学理论设计的表观精准治疗预测平台(EpiMed)进行药物-疾病-靶点关联分析。检索并分析2015年10月8日至2018年7月9日在解放军第三○五医院使用标准蒽环类药物和阿糖胞苷方案("3+7"方案)诱导缓解失败后使用D-CAG方案治疗的18例AML患者临床资料,评价患者疗效,并分析各药物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间对疗效的影响。结果最终选择GPL5188平台GSE40442数据集中地西他滨使用前后AML细胞转录组数据,更新时间为2014年7月10日。共筛选出差异基因366个,其中表达上调的基因201个,表达下调的基因165个。差异基因主要与细胞周期调节,骨髓白细胞迁移、分化,转录调控和骨髓造血等信号通路相关。PPI分析筛选得到ANXA5、IL-10、THBS1、TLR4、JUN和CXCL12等10个核心基因。药物-疾病-靶点分析发现地西他滨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血小板减少症、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AML等多种血液疾病具有潜在治疗作用。18例患者初次诱导缓解后获得部分缓解(PR)7例(38.8%),未缓解(NR)11例(61.2%);再次诱导缓解方案1个疗程后完全缓解(CR)9例,PR 5例,NR 4例,总有效率(ORR)77.8%(14/18)。初次诱导获得PR者较NR者在二次诱导时CR率高,分别为85.7%(6/7)和27.3%(3/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9)。CR患者阿糖胞苷中位使用时间低于NR患者[10 d(7~14 d)比5 d(2~8 d),Z=3.89,P=0.002];CR患者骨髓原始细胞数与阿糖胞苷使用时间的比值中位数少于NR患者[2.29(0.89~9.10)比8.10(3.00~38.50),Z=-2.19,P=0.006];CR患者阿糖胞苷的中位剂量低于NR患者,分别为50 mg·m-2·d-1(30~150 mg·m-2·d-1)和100 mg·m-2·d-1(50~500 mg·m-2·d-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0,P=0.074)。结论初次诱导达PR的初次诱导缓解失败的AML患者使用D-CAG方案治疗可能更易达CR,这种改变可能与地西他滨的表观调控作用相关。

  • 标签: 白血病,髓样,急性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地西他滨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基于目标管理法减少住院患者非计划性拔管(UE)的长效机制并评价其管理效果。方法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自2015年开始实施目标管理法。遵循目标管理的基本原则及流程,通过成立领导和实施小组、确定控制目标、制订现场检查追踪内容和评价标准、加强全员培训、过程追踪并及时反馈等方法建立减少住院患者UE的长效机制,评价2014—2018年患者UE发生率、重置率和病区UE管理的合格率。结果2014—2018年UE发生率及重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15—2018年住院患者UE发生率分别为0.21%(141/72 112)、0.08%(62/79 284)、0.07%(52/69 840)、0.06%(41/71 994);UE重置率分别为31.58%(48/152)、46.77%(29/62)、26.92%(14/52)、26.83%(11/41)。2015—2018年病区UE管理合格率分别为61.33%(92/150)、90.54%(134/148)、98.66%(147/149)、98.37%(181/184)。结论目标管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可持续降低住院患者UE发生率和重置率,提高病区UE管理的合格率,提升护士对非计划拔管的正确管理能力,达到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

  • 标签: 医院管理 目标管理 非计划性拔管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在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应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的价值。方法 选择2022年6月-2024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共计80例。通过数学随机列表法,对其进行分组处理,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室护理管理;观察组实施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手术室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手术风险事件发生率、手术室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手术风险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观察组手术室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P<0.05。结论 在手术室护理管理过程中,应用护理安全风险管理防御机制效果理想。

  • 标签: 手术室 护理管理 安全风险 防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抗病毒药物利巴韦林在治疗流感病毒感染中的疗效,并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于2023年3月至2024年3月期间进行,共纳入140例流感病毒感染病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利巴韦林。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病毒载量变化及免疫指标等来评估利巴韦林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在使用利巴韦林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病毒载量显著降低,且恢复时间较对照组缩短。同时,研究组的免疫指标也显示出更积极的响应。结论:利巴韦林在治疗流感病毒感染中显示出显著疗效,能有效降低病毒载量,改善临床症状,并促进免疫系统的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利巴韦林对病毒复制的抑制作用以及免疫调节功能有关。

  • 标签: 利巴韦林 流感病毒感染 效果评估 机制研究 病毒载量 免疫指标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胰岛素转换在糖尿病治疗过程中非常常见,是影响胰岛素用药安全的重要环节。目前,美国、英国、加拿大及我国已发布的指南中均对胰岛素转换进行了说明,包括不同胰岛素产品的选择、剂量调整及患者教育等方面。各国指南中胰岛素转换相关信息较多,但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建议借鉴其他国家的指南,在充分分析我国糖尿病患者临床特点的情况下,结合真实世界研究数据,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胰岛素转换指南,对胰岛素产品的选择、剂量调整、患者教育、饮食指导、血糖监测等信息予以详细说明。另外,加强患者追踪和用药监测也是确保患者胰岛素转换安全性的必要手段。

  • 标签: 糖尿病 胰岛素 胰岛素转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性睡眠剥夺(sleep deprivation,SD)大鼠骨转换指标的变化,及补充褪黑素对骨转换状态的影响。方法以6周龄Wistar雄鼠为研究对象,分为SD组、正常对照(NC)组和补充褪黑素的SD(SD+MT)组。采用改良多平台法建立72 h睡眠剥夺模型,监测骨转换指标变化,检测骨组织的组织蛋白酶K(CTSK)mRNA,以及血皮质酮、褪黑素水平。结果急性睡眠剥夺破坏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Ⅰ N-terminal propeptide,PⅠNP)水平迅速明显降低,Ⅰ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β-CTX)水平在24 h内出现升高(P=0.003),并在72 h内持续增加,补充褪黑素可降低β-CTX水平[(512.4±95.8)ng/mL对(696.0±76.5) ng/mL,P=0.004],破骨相关基因CTSK表达也明显下调。结论急性睡眠剥夺可使骨吸收增强,补充褪黑素后可部分缓解这一损害。

  • 标签: 睡眠剥夺 骨形成 骨吸收 褪黑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临床治疗与不良反应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6月~2016年6月的389例应用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患者,全部患者的肾功能均正常,对对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并对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予以总结。结果患者出现咳嗽的比例最高,其次为低血压,但三种药物出现咳嗽与低血压情况的对比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作为安全性与有效性较好的药物,需要停药的几率比较小,能够在临床治疗中尽可能的应用。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临床治疗 不良反应
  • 简介:选择种植修复的患者,关注的不是种植体,而是种植体所支持的修复体的功能与美观效果,同时希望尽可能提高性价比和缩小手术创伤。如今,上颌前牙种植修复体的美学效果已经能做到非常逼真.和天然牙难以区分。因此.在评估种植修复体时,要将其与传统牙支持式固定桥在美学和功能上进行比较。种植修复上颔切牙缺失是口腔种植学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之一。种植体的数目和种植体的位置对于能否获得最佳的最终修复效果尤其重要。本文阐述将2颗平台转换的种植体植入到中切牙的位置,使修复体获得足够的生物机械性能和最佳的美学效果

  • 标签: 种植修复体 切牙缺失 上颌前牙 种植体植入 设计 治疗
  • 简介:目的分析应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不良反应特征。方法选取高邮中医医院心内科于2011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应用ACEI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412例,其中男性243例,女性169例,年龄18~75岁,平均(52.5±4.9)岁。回顾性分析入组患者的年龄、用药情况、不良反应表现、发生时间、治疗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年龄<30岁和30~39岁比例较小,主要分布在40~49岁、50~59岁、60~69岁、≥70岁。卡托普利致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为77.91%;其次为贝那普利与依那普利分别为8.74%、7.04%;雷米普利、福辛普利、培哚普利、赖诺普利致不良反应比例较低,分别为2.91%、1.46%、1.46%和0.49%。ACEI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以喘憋、咳嗽、咽部不适为主,主要累及呼吸系统,占65.05%;7.77%的患者不良反应累及皮肤,临床表现为皮疹、水肿、炎症、溃疡等;7.77%累及泌尿生殖系统,有尿频、蛋白尿、血尿等表现。另外还有7.04%累及心血管系统,4.85%累及血液系统,4.85%累及消化系统,2.18%累及关节肌肉。412例患者中,26例在用药当天即出现不良反应,占6.31%,386例在用药第2d后出现不良反应,占93.69%,不良反应的平均出现时间为(16.9±10.4)d。患者经对症治疗或停药处理后,绝大多数症状明显缓解并逐渐消失,其中30例患者复用药物后再次发生相同不良反应。结论应用ACEI发生的不良反应表现多样、原因复杂,多数需对症治疗或停药才可消失,临床用药过程中要密切监测不良反应,提高用药安全性。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心内科 不良反应 合理用药
  • 简介:目前临床联合用药治疗高血压病已成为趋势。作者根据国内外文献记载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54医院心血管病内科住院患者用药情况,观察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在治疗高血压过程中与四类药物在联合用药时可能产生的相互作用,旨在探讨其联合用药的利弊,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

  • 标签: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药物疗法 联合 药物相互作用 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