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CD117阴性/CK7阳性低级别嗜酸细胞性肾肿瘤(LO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与杂合性嗜酸细胞/嫌色细胞肾肿瘤(HOCT)、肾嗜酸细胞瘤(RO)和嫌色肾细胞癌(chRCC)的关系。方法收集中南大学湘雅医院(5例)和湘雅二医院(2例)2012年至2019年病理档案中7例LOT,进行临床资料收集和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结果7例LOT病例均为成人,年龄49~72岁(年龄中位数56.0岁,平均年龄60.7岁),肿瘤最大径2.5~6.0 cm(中位数4.3 cm,平均4.3 cm)。患者男性3例,女性4例,发生于左侧3例,右侧4例。所有肿瘤均为孤立性病变,无Birt-Hogg-Dubé(BHD)综合征或嗜酸细胞瘤病临床病理背景。随访患者5例均无病存活(中位数69.0个月,平均64.6个月,随访时间23~95个月)。镜下观察,所有的LOT均界限清楚(7/7),3例有不完整的包膜。肿瘤主要表现为明显致密的小巢状及纤细的分支薄壁血管围绕瘤巢的生长方式(赋予其器官样结构),但在小巢间常可见到数量不等的腺腔(样)结构(7/7)。肿瘤也常有富含水肿性间质的疏松区,肿瘤细胞在其中呈网状、梁状或单个细胞排列(6/7)。致密区和疏松区常有局灶的出血(5/7)。此外,1例LOT的致密区有局灶的囊肿形成,1例疏松区有局灶骨化。LOT同一肿瘤细胞常有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丰富的嗜酸性颗粒状胞质,核卵圆形或圆形,核膜光滑,可见细小的核仁(RO特征)及细微的核周空晕,偶见双核(chRCC特征)。LOT典型的表现为CK7阳性和CD117阴性的免疫表型(7/7)。PAX8(5/7)、P504s(2/7)、波形蛋白(1/7)在LOT中呈不同程度的阳性,而CK20、CD10、FOXI1均阴性。所有肿瘤均保留SDHB免疫染色。结论LOT是一种罕见的、惰性的嗜酸细胞性肾肿瘤,具有同质性的RO和chRCC的杂合/交界细胞学特征,且与散发性HOCT有一定程度的临床病理重叠。LOT独特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提示其可能是一个独立的肿瘤实体。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985—2014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身高发育地区不平等性。方法选取1985—2014年6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30个省市(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和西藏)基本信息及身高数据完整的7~18岁汉族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极端值及不合逻辑个案,共纳入1 495 182名学生。通过国家统计局网站收集各省份在调查年度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数据。采用Mann-Kendall趋势检验分析平均身高值随年份变化的趋势性,采用加权线性回归分析各年度省级层面7~18岁学生平均身高与人均GDP的关联。采用身高差、身高比、不平等斜率指数(SII)和不平等相对指数(RII)衡量不同性别、年龄组身高发育的不平等性。结果中国7~18岁汉族学生平均身高从1985年的144.9 cm上升到2014年的151.8 cm(P<0.05)。各年龄组城乡学生身高差均不断缩小(P<0.05),其中13~15岁组男生城乡身高差从1985年的5.3 cm下降到2014年的2.5 cm,7~12岁组女生城乡身高差从1985年的4.6 cm下降到2014年的2.4 cm。7~18岁汉族男、女学生平均身高与人均GDP均呈正相关(P均<0.001)。以上海和贵州分别作为经济发达和欠发达省份的代表,1985—2014年上海与贵州7~12岁、13~15岁及16~18岁男生的身高差分别为6.8~9.2、8.0~12.4及6.3~8.8 cm,身高比分别稳定在1.05~1.07、1.05~1.08及1.04~1.05。同期3个年龄组男生平均身高的SII分别为4.4~6.2、4.9~6.7及2.5~4.7,RII分别稳定在1.03~1.05、1.03~1.04及1.01~1.03;同期3个年龄组女生SII分别为4.2~6.2、2.8~4.5及2.5~3.9,RII分别为1.03~1.05、1.02~1.03及1.02。结论1985—2014年中国7~18岁汉族学生身高发育的城乡不平等性在缩小,但社会经济不平等性持续存在且处于较稳定水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移植中供、受者选择、获取和匹配的优化,能够让老年供肝的使用达到最佳的效果。方法对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例81岁老年供者供肝移植手术进行报道,供者为81岁女性,为脑死亡供者,受者为21岁男性,因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肝细胞癌行肝移植手术。结合文献讨论与年龄相关的边缘供肝应用于临床肝移植时的初步经验。结果受者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为1131 U/L、丙氨酸转氨酶(ALT)为846 U/L,术后均进行性下降,2周后均降至正常,术后第1天总胆红素(TBIL)56.4 μmol/L,第3天下降至22.1 μmol/L,但术后第5天开始升高,最高66.0 μmol/L,术后2个月左右降至正常。术后未出现并发症,术后随访AST、ALT、TBIL等指标均正常,甲胎蛋白进行性下降。结论对高龄供者进行仔细的评估,选择一些低风险的受者,老年供肝可以安全应用于临床。
简介:目的:探讨80岁以上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80岁以上AML(非M3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仅接受支持治疗和接受减低剂量化疗和或地西他滨治疗患者的疗效和生存时间。结果:24例患者FAB分型M2型10例(41.7%),M4型7例(29.2%),M5型4例(16.7%),未分型3例(12.5%)。22例(91.0%)患者合并基础疾病。13例接受减低剂量化疗和或地西他滨治疗的患者中8例(61.5%)获得PR及以上的缓解。接受化疗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0周,显著高于支持治疗患者(中位生存时间9周)(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WBC≥50×10^9/L、ECOG评分≥2和接受支持治疗为生存期的预后不良因素。结论:80岁以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接受个体化治疗的患者半数以上获得PR及以上的疗效,且较支持治疗有更长的生存期。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博市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观察2004年~2008年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动态变化;提供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未提出和制定改善儿童保健服务新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中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检测方案》,对2004年~2008年博市城乡5岁以下儿童进行死亡检测和质量控制,既是对上报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博市城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有逐年下降趋势,肺炎、窒息呈逐年下降趋势而早产儿低体重儿呈逐年上升趋势,且上升幅度大。讨论加强农村卫生建设,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及水平;应加强围产期保健工作;积极推广产科、儿科适宜技术提高儿童安全防范意识,积极开展儿童死亡平审工作。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金水宝用于体质虚弱儿童的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儿保选取无毒副作用的原生态药食同源的治疗方法。方法针对3-12岁儿童,采用两组对照研究6个月患儿,临床以分项目为①食欲不振(胃纳差)②注意力不集中③反复咳嗽(呼吸道感染)④神疲乏力或消瘦⑤皮肤黝黑⑥体重不增⑦身高不足,以用或不用七项目观察指标,统计分析其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食欲不振(胃纳差)改善者89%,注意力不集中好转75%,反复咳嗽或呼吸道感染半年内少于1次或无者100%,消瘦或神疲乏力者改善的100%,皮肤黝黑改善100%,体重增加超过20%者有94%,身高增加2cm者有94%,所用病例未出现用药后毒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庄浪县200例0~3岁小儿贫血状况。方法:选择庄浪县妇幼保健院2019年8月-2020年8月接收的贫血筛查小儿200例为研究对象,年龄为0-3岁,分析0-3岁小儿的贫血发生状况,评价贫血小儿的贫血严重程度,计算不同年龄段小儿的贫血发生率,总结小儿贫血的影响因素。结果:(1)0-3岁小儿贫血发生率为13.0%,53.85%为轻度贫血、30.77%为中度贫血、15.38%为重度贫血,年龄≤1岁与1-2岁小儿的贫血发生率比3岁高,P<0.05。(2)小儿贫血发生影响因素包括46.15%断乳期间未正确添加辅食,19.23%日常生活中挑食,7.29%呼吸道感染和饮食不均衡、长期腹泻以及胃纳差,3.85%母乳贫血。结论:庄浪县0-3岁小儿的贫血发生率较高,多为轻中度贫血,年龄≤1岁的小儿容易发生贫血,小儿贫血的发生与断乳期辅食、挑食和感染、饮食不均衡、长期腹泻等情况密切相关,极少数小儿因为母乳贫血发生贫血。
简介:【摘要】目的 通过对本院儿保门诊随访儿童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的分析,了解重庆地区儿童维生素D营养状况。 方法 对在2015年8月至2017年7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保门诊随访的995例0~11岁健康儿童血液标本通过化学发光法进行25-(OH)D水平测定。 结果 995例标本中,男性577例,占58%;女性418例,占42%,男女间测值无统计学差异。总体均值27.5±10.0 ng/ml,血清25-(OH)D充足789例,占79.3%;不足占174例,占17.5%,缺乏32例,占3.2%;无达到中毒标准儿童。3岁以内充足率90%以上,3岁之后充足率下降,不足率上升。日照较少季节组获得样本325例,测值30.6±11.3 ng/ml,充足率86.2%,不足率11.7%,缺乏率2.1%。日照较多季节组样本670例,测值26.1±9.0 ng/ml,充足率76.0%,不足率20.3%,缺乏率3.7%。 结论 本地儿童3岁以内维生素D充足率较好,3岁以后应继续重视保持维生素D补充。由于皮肤接触阳光所获得维生素D剂量的不确定性,所以无论季节和日照情况如何,均应按照推荐剂量进行维生素D补充。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30例闭合复位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总结围手术期处理及手术的经验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9年2月间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收治的30例采用PFNA治疗的8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资料,进行术后随访并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10±2)个月。30例患者骨折愈合,按Harris评分标准,优19例,良7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6.67%。结论PFNA内固定治疗80岁以上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确切,C臂透视下的微创手术,是高龄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及早期下床的基础保障,提高高龄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简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92岁,以"反复胸闷、气短30年,加重6d"于2002年10月8日入院.患有冠心病30年,2002年10月2日因劳累及情绪激动后出现胸闷、气短,并伴有夜间明显喘憋,未治疗,10月8日喘憋加重就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急性广泛前壁、侧壁心肌梗死(衍变期),入CCU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