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女性外翻引发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10月—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门诊有症状的144例(237足)女性外翻患者的负重CT影像资料。患者年龄19~84(53.79±13.04)岁。根据籽骨嵴是否磨损分为籽骨嵴磨损组与籽骨嵴无磨损组。比较两组患者年龄、第1~2跖骨间角(IMA)、外翻角(HVA)、第1跖骨关节面外翻角(DMAA)、正位胫侧籽骨分度、冠状面籽骨分度、第1跖骨旋转角(α角)、第1跖骨底边旋转角(β角)。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界值。结果144例(237足)患者的IMA为13.85°±3.15°,HVA为31.52°±11.23°,DMAA为18.10°±8.08°,α角为22.78°±6.89°,β角为15.01°±6.45°。两组参数比较,除β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71, P>0.05)外,其他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1.05(1.02~1.09), P<0.01]、冠状面籽骨分度[比值比(95%可信区间)为4.41(2.90~6.70), P<0.01]是籽骨嵴磨损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年龄界值为53.5岁(灵敏度85.1%、特异度56.6%),冠状面籽骨分度界值为1.5度(灵敏度90.4%、特异度67.8%)。结论女性外翻患者中,籽骨嵴磨损与年龄和冠状面籽骨分度增加有关,与IMA、HVA、DMAA、正位籽骨分度及第1跖骨旋转角度无关。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因挖耳勺刺入过深导致镫骨前庭脱位的患者,女,48岁,因鼓膜穿透伤后眩晕伴恶心呕吐1 d入院,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诊断为外伤性镫骨前庭内脱位(左侧),予以减轻水肿及抗眩晕、止吐等对症治疗后症状完全缓解。随访3个月无异常。
简介:【摘要】目的:对福善美联合仙灵骨葆在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调查,同时调查患者骨钙素、降钙素、骨密度水平。方法:抽选我院 2018 年 4 月 -2019年4月间 68 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患者,患者入院后均采用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两组,干预组采用福善美联合仙灵骨葆进行治疗, 对照组患者予以钙片进行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 结果: 两组患者疗效评估有效率分别为 97. 1%、 79. 4%,比较具备统计学差异,P < 0. 05。干预组患者骨密度 T 分数为( -2. 09± 0. 54)分, 骨钙素为( 28. 6± 11. 2)ng·ml-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髁置换(UKA)和胫骨高位截骨(HTO)应用Tomofix内固定治疗单间室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郑州市骨科医院关节科收治的确诊为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60例,年龄随机平均分为UKA组30例与内侧撑开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治疗组30例,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对比其病例特点、术前及术后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前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及术后疼痛满意度,从而比较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单髁置换组患者术后HSS、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股胫角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分别为(82.6±12.9)分、(1.9±0.8)分、(173.2±1.4)°、(135.2±1.6)°;而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内固定治疗术后HSS、VAS评分、ROM分别为(81.9±14.3)分、(1.8±0.9)分、(174.5±1.8)°、(121.1±2.7)°,UKA组与HTO组在术后膝关节HSS、VAS评分、股胫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250、3.820,P>0.05),HTO组术后ROM优于U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260,P<0.05)。结论在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时采用UKA和HTO应用Tomofix内固定治疗均可获得较好的膝关节功能和症状改善,但HTO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优于UKA组。
简介:摘要经典孟氏骨折的定义是尺骨骨折伴上尺桡关节脱位,如合并桡骨头后脱位,即肱桡关节后脱位时,称为后孟氏骨折。而对于不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者,不应笼统称为后孟氏骨折,可称为经尺骨近端骨折后脱位。对于伴有上尺桡关节脱位后孟氏骨折,临床相对少见,其冠突骨折通常粉碎,上尺桡关节遭到破坏,环状韧带及骨间膜损伤,治疗时在恢复骨性结构及处理外侧韧带复合体后,还须关注与处理上尺桡关节的稳定,预后疗效不确定。而经尺骨近端骨折后脱位临床相对多见,其冠突骨折块通常完整,环状韧带及骨间膜完好,在治疗上以恢复骨性结构为主,同时处理肘关节外侧韧带复合体,预后效果好。通过解剖基础、影像学特征、损伤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方面鉴别和区分后孟氏骨折与经尺骨近端骨折后脱位。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骨折地图技术绘制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骨折形态和测量桡尺远端韧带长度,为临床及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59例OTA/AO 23 C型桡骨远端骨折和15例志愿者共30个腕关节作为健康对照组,其腕关节经过薄层CT扫描后,导入Mimics医学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桡骨远端骨折线通过标准化后导入模板,拟合后得到骨折线形态。通过测量乙状切迹与尺骨茎突基底部和隐窝的距离,得到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结果在桡腕关节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月骨窝周围,骨折线集中为交叉十字;在掌侧面,骨折线主要集中在水泻线附近;在背侧面,骨折线集中在Lister结节周围,且骨折线散在分布;在乙状切迹区域,骨折线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在桡骨茎突区域,可见桡骨茎突相对完整,骨折线分布于桡骨茎突下方。桡尺远端韧带的四组韧带即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在C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亚型(C1、C2、C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骨折线位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浅桡尺远端韧带、背侧深桡尺远端韧带的长度值与健康对照组(n=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骨折地图技术可直观展现C型桡骨远端骨折形态,在桡腕关节面上骨折线集中分布于月骨窝周围,在乙状切迹关节区域,骨折线更多集中于乙状切迹的中间1/3处和背侧1/3处;且骨折线分布于乙状切迹的掌侧1/3处和背侧1/3处时有发生桡尺远端韧带损伤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IR)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术后新发骨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3月至2018年3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22例。排除失访、死亡病例,最终入组患者104例,随访期间根据患者症状和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组,新发骨折组41例,未发骨折63例为对照组。收集纳入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术前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等一般资料,用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T值,检测血糖和胰岛素水平,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将HOMA-IR≥1.73定义为IR,IR患者又可分为低IR组(<2)、中IR组(2~6)和高IR组(>6)。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指数、术前VAS评分、术前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发骨折组骨密度T值低于对照组,IR发病率和HOMA-IR均高于对照组(P<0.05);HOMA-IR预测术后新发骨折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94,以>1.91的标准预测约登指数最高为0.688,灵敏度为87.80%,特异度为80.95%;各亚组骨密度T值比较:低IR组>中IR组>高IR组(P<0.05),新发骨折发生率、HOMA-IR比较:低IR组<中IR组<高IR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OMA-IR与骨密度T值呈明显负相关(r=-0.516,P=0.000),与新发骨折发生率呈正相关(r=0.259,P=0.012),骨密度T值与新发骨折发生率呈明显负相关(r=-0.225,P=0.029)。结论IR与骨质疏松程度密切相关,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合并IR患者术后新发骨折的风险更高,可作为新发骨折的预测因素在临床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促进骨折愈合与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此次的研究对象均选自于我院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入院时间段为2019年5月~2020年10月,入选患者总数为59例,将其随机分组为研究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有患者30例、29例,研究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医师指导下自行完成功能锻炼。对比两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Mayo评分法)、功能恢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腕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Mayo评分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改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潍坊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3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140例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男61例,女79例;年龄为18~65岁,平均51.3岁;所有患者均复位后行3枚空心螺钉"倒三角"形固定。对其年龄、性别、损伤侧别、骨折Garden分型、受伤至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时间、术前骨密度、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9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再将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40例患者术后获6~12个月(平均10.8个月)随访。共有25例(17.86%)患者发生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骨折Garden Ⅲ、Ⅳ型(OR=2.873,95%CI:1.027~8.039,P=0.044)、非解剖复位(OR=4.678,95%CI:1.133~19.310,P=0.033)、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OR=0.230,95%CI:0.072~0.737,P=0.013)、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OR=3.718,95%CI:1.337~10.341,P=0.012)是股骨颈骨折患者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结论骨折Garden Ⅲ、Ⅳ型、非解剖复位、术后<3个月下地扶拐不负重活动、术前25羟维生素D3浓度<30 ng/mL是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改良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效果及对患者嗅觉功能和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武装警察部队河南省总队医院收治的80例慢性额窦炎患者的资料,其中48例实施鼻内窥镜下改良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为观察组,32例实施鼻内窥镜下常规入路额窦开放术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临床疗效,手术前、手术2周后嗅觉功能,以及术后6个月内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总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两组患者平均嗅觉阈值评分均较术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治疗慢性额窦炎可减少手术创伤,降低复发率,利于患者嗅觉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经口气管插管与经鼻气管插管的口腔护理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 2019 年7 月我院68例经口气管插管与经鼻气管插管患者,观察两组口腔护理对患者并发症的影响。结果:68例患者中,经口气管插管患者较经鼻气管插管患者护理平均时间更长(P<0.001)存在显著差异。口臭发生率经口气管插管发生率较经鼻气管插管更高(P<0.001)存在显著差异。经口气管插管发生霉菌的患者较经鼻气管插管的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在发生溃疡和VAP发生率例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可选择气管插管方式的条件下,选用经鼻气管插管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更便于患者的口腔护理。节约更多护理资源,降低口腔护理难度。
简介:摘要:目的:对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慢性鼻 -鼻窦炎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我院 2015年 10月 ~2017年 10月收治的 82例慢性鼻 -鼻窦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将其分为你对照组 41例、观察组 41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观察组显效 30例、有效 10例、无效 1例,总有效率为 97.56%;对照组显效 20例、有效 11例、无效 10例,总有效率为 75.61%,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慢性鼻 -鼻窦炎患者中采取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可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提高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内直肌损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6年10月至2019年5月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内直肌损伤的15例临床资料,根据牵引试验、MRI及CT检查结果判断内直肌损伤程度。患者分为两组:内直肌部分离断者6例(A组),内直肌完全离断者9例(B组)。分析对比两组效果。结果A组治疗前后斜视度分别为(55.83±12.81)PD和(6.67±2.58)PD(t=9.214,P=0.000);B组治疗前后斜视度分别为(90.55±8.08)PD和(17.78±5.07)PD(t=22.891,P=0.000)。A组治疗前后内转受限程度分级分别为(2.50±0.55)级和(1.00±0.00)级(t=6.708,P=0.000);B组治疗前后内转受限程度分级分别为(4.00±0.00)级和(2.11±0.33)级(t=17.000,P=0.000)。治疗后6例正前方注视复视消失,其余9例复视均改善。结论鼻内镜鼻窦手术所致内直肌损伤,以影像学检查结果及牵引试验指导设计个性化治疗方案,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客观评估方法在功能性鼻整形术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接受功能性鼻整形术的患者64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32例,年龄18~45岁。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分别应用视觉模拟量表(VAS)、鼻阻塞症状评估量表(NOSE)、鼻声反射、鼻阻力检测等评估鼻通气功能,应用VAS、鼻整形结果评估量表(ROE)、外鼻亚单位测量等评估鼻外形情况,应用情感平衡量表及Rosenberg自尊量表评估心理状态,最后行综合满意度分析及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患者鼻塞VAS、NOSE评分、鼻腔总阻力及鼻腔阻力差异比均显著下降[(1.62±0.85)分比(7.56±1.44)分,(22.62±3.54)分比(69.75±7.85)分,(0.16±0.08)Pa·s/ml比(0.31±0.43)Pa·s/ml,0.33±0.28比0.71±0.32,P值均<0.05];术后患者鼻外形VAS及ROE评分均显著升高[(11.20±3.66)分比(2.70±0.97)分,(17.80±2.71)分比(7.50±1.12)分,P值均<0.05];外鼻亚单位测量示术后鼻背坡长、鼻面角、鼻额角及鼻翼角明显缩小[(29.33±4.26)mm比(33.61±5.24)mm,(135.11±3.81)°比(139.91±6.30)°,(130.63±2.88)°比(136.74±5.72)°,(99.71±4.02)°比(106.27±5.60)°,P值均<0.05];术后情感平衡量表、Rosenberg自尊量表评分明显增高[(5.88±1.54)分比(4.31±1.85)分,(28.31±2.64)分比(22.13±2.77)分,P值均<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满意度与鼻通气主观评分(VAS、NOSE)、鼻外形主观评分(VAS、ROE)、情感平衡量表评分呈正相关,与鼻阻力测值呈负相关,与外鼻亚单位测值无相关性。鼻通气主观评分与鼻阻力测值呈显著正相关,但鼻外形主观评分与外鼻亚单位测值无相关性。结论用主客观结合的方式从鼻通气功能、鼻外观美学、心理状态多角度整体综合评估,可有效评价功能性鼻整形术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