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时间逼近,是了解香港文学的时侯了.而对香港历史及现状的了解,不仅要深入它的政治、经济层面,同时也要掘进它的精神、文化层面.潘亚暾、汪义生合著的《香港文学概观》便搭起了一座香港文学与祖国相会的鹊桥,是人们纵览香港文学历史、现状的一个制高点.(一)香港,素有“东方明珠”之誉,物质经济发展迅疾,如今它已成为现代化、多元化的综合性国际经济中心,此世人有目共睹,但倘若言其文化及精神领域,却有人讥笑其为“文化沙漠”.如此言论自是浅薄之言,人们除了姑妄听之、一笑了之之外,心里也因此回荡着一种挥之不去的警钟声——世人对香港文化事业关注太少,整理、评价、总结香港文学的工作尚未真正开始、完全展开.因此,对那种“香港是文化沙漠”的短视的抨击自然缺少一种以事实和科学为根据的力度,流于愤激之言.

  • 标签: 香港文学 通俗文学 香港作家 中国现代文学史 文化沙漠 现实主义
  • 简介:客家文学是中国文学的瑰宝,历史的风云际会使它与中国革命走到了一起,为中央苏区文学的孕育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客家文学从内在精神、创作队伍到艺术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为中央苏区文学提供了借鉴或支持,是中央苏区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为中央苏区文学的孕育、发展与繁荣作出了贡献。

  • 标签: 客家文学 中央苏区文学 源流
  • 简介:在全球化过程中,民族文学、国别文学如何生存发展,世界文学能否实现,比较文学如何从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角度对这几种文学之间在学术视域、学理范式和实践探索中进行分析,阐释它们的联系与区别,是本文的中心问题。民族文学和世界文学正是由于比较文学的介入而突显出学理意义。它使具有强烈民族或地域特点的民族或国别文学在跨越了异质文化界限而成为世界文学以后,表现出“越族”、“去国”的本质特征。但是民族性却会长期存在于世界文学之中,因为“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世界的也是民族的”。

  • 标签: 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 简介:自“先锋文学”进入当代文学史以后,1987年(或1986年)便被公认为先锋元年。此后每隔十年,文学界便会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大型纪念活动。2017年作为“纪念先锋文学”的第三十个年头,以回顾、总结、反思为名目的文章自然必不可少。然而,如果我们将今年的文章与2007年前后的纪念文章稍加比对就会发现,大多数文章尽管时间相隔十年,但多数观点趋于雷同,论述逻辑也大同小异,一言蔽之,“先锋文学”作为当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成也“形式”,败也“形式”。这一论断的逻辑起点,可以追溯到洪子诚先生的那本《中国当代文学史》,该书在“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一章中指出,所谓的“先锋小说”创作现象,就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在‘先锋小说’中,个人主体的寻求和历史意识的确立已趋于淡薄,他们重视的是‘文体的自觉’,即小说的‘虚构性’和‘叙述’在小说方法上的意义。评论者通常认为,这一对中国当代文学来说具有‘革命’意义的小说‘实验’,它的观念和方法,与法国‘新小说’(阿兰·罗布-格里耶的‘零度叙述’)、拉美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博尔赫斯的创作有关。同时,被用来解说‘先锋小说’文体实验的,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所谓‘反小说’”[1]。我们从中可以概括出三个核心观点:一是“先锋小说”是中国大陆在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一股写作潮流;二是形式革命、叙述历险、语言实验等文体和文本意义上的自觉性,是“先锋小说”引人注目的共通点;三是“先锋小说”与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观念密切关联。这三个核心观点在此后30年时间中,经过众多文学评论从业者的数度转译和赋形后,逐渐形成了更符合当前意识形态规范和文学经典化需求的面目,即一�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文学 背面 80年代后期 西方现代主义 先锋小说
  • 简介:《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学术集刊),已于2012年6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创刊号。本集刊由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主办、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秘书处承办,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国家二级学科专业双语集刊,

  • 标签: 中国比较文学 世界文学 创刊号 北京大学出版社 学科专业 学会
  • 简介: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有很多相同之处,如两者都注重展示人物的动作,尽量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以及人物之间的联系、冲突来提示人物性格,反映社会生活。人物的语言力求生动简练等。戏剧文学和电影文学的显著区别是是:戏剧文学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主度集中的原则。

  • 标签: 电影文学 戏剧文学 林则徐 灵活运用 场景变换 镜头感
  • 简介:中国古代文学从秦开始兴起,古代巴蜀文学是从汉代开始兴起,始于巴蜀文人的创作,我国古代巴蜀文学的第一代作家有:严君平、王褒、扬雄及最著名的司马相如,他们的成就全部表现在汉代大赋上,他们的创作高峰期也是巴蜀文学的第一个高峰期。古代巴蜀文学的发展都有什么特点,与巴蜀文化有什么关系,下面给予分析。

  • 标签: 古代文学 巴蜀文学 作家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佚名
  • 学科: 文学
  • 创建时间:2009-09-08
  • 简介:布迪厄不仅仅讨论作家在文学场的位置与其文学实践之间的对应关系,布迪厄把它结合到作家的策略、社会轨迹及其文学场的客观位置中加以考察,布迪厄谈到的是资产阶级艺术与社会艺术之间的对立

  • 标签: 布迪厄文学 文学观 文学逻辑
  • 简介:有人说报告文学是“报告”加“文学”。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它的“新闻性”,体现在“报告”之中;它的“文学性”,则是“文学”二字所特定的。报告文学真实地反映生活,却不是机械地记录和传播,而是借助于艺术手段来再现和描绘生活。一、报告文学的“文学性”体现在艺术构思上。构思,是作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包括选材、提炼、布局(结构)、确定主题等。我

  • 标签: 艺术构思 二字 中所 唐山大地震 钱钢 这一天
  • 简介:高丽通通与宋朝的书籍、音乐、绘书、工艺品的交流和实贡留学等途径,学习仿效宋朝相对发达的文化。高丽和宋朝雨国外交使节之间的交往主要为文学交往,即赋诗唱和,高丽著名诗人的作品受到宋朝文人的称赏并著录于书目。高丽文人封宋朝文学的学习可分为全面引进、广泛模仿和领略精神三个阶段,宋朝诗文革新运动的成果对改变高丽前期骈丽华美的文风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北宋后期以苏轼为代表的诗歌的体裁、题材及其诗学观念在高丽诗壇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 标签: 高丽 宋代文学 诗文革新运动 外交使节 诗学观念 宋朝
  • 简介:十年前论述"新世纪文学"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文学形态还没有展开,何来"新世纪文学"?十年之后,这一概念的存在价值已经没有太大的争议了,接踵而至的是对具体内涵的探讨。在一个价值多元、话语繁复的新世纪,文化空间在扩大,

  • 标签: 文学正义 文学流变 新世纪文学
  • 简介:文学本质界说的逻辑起点究竟是文学体验还是文学经验,这是一个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在我国近30年的文学理论发展中,这两个术语并没有得到清晰准确的区分,很多时候二者是混用的。

  • 标签: 文学本质 文学经验 逻辑 界说 文学理论
  • 简介:<正>什么是比较文学?我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答它了吗?我们已经展示的不断积累的材料给人的感觉多样而眩目。为了经得住比较学者所受到的尝胆似的引诱,——应当承认这一点,我想从对象与方法两方面重新把握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象大千世界那样复杂,而且又永远飘忽不定。它目前论述的是什么呢?

  • 标签: 比较文学 比较学 比较研究 对象与方法 文学社会学 文学关系
  • 简介:我们在谈论重庆作家是否优秀的时候,一些标准虽然简单明确,但是可能不一定可靠。作家的价值很难简单地通过排座次来确定,也不是获得一个什么奖项就能确定的,而在重庆文艺界往往流行着一种简单的判断标准,就是看某个作家是否获得一个全国的甚至是重庆市的奖项来判断某个重庆作家的价值的。如果考虑到当今国内各种层次的奖项中都普遍存

  • 标签: 重庆文学 莫怀戚 文学经典 重庆方言 文学作品 中国作家
  • 简介:随着网络世界的蓬勃繁荣,各类文学也开始活跃于网上,这些文学作品我们统称为网络文学,它是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链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网络文学的兴起,必然会给传统文学带来史无前例的巨大影响和冲击。

  • 标签: 网络文学 传统文学 影响
  • 简介:随着社会变革周期的缩短与作家创作视野的拓展,报告文学的精髓也由以政治学为核心的微观社会学向以文化学为主体的宏观人文学拓展。

  • 标签: 人文学 报告文学 精髓
  • 简介:胡适在20世纪初使用“活的文学”一词来提炼新文学的本质,概括新文学在语言工具、精神内涵等两个方面的文学性,认为文学语言要“活”,需用浅显生动的白话进行创作;文学精神要“活”,需有真情感和真思想的贯注,而具有这种文学性的文学在胡适眼中就是白话文学(民间文学)。在当时中国文学的实情和时代使命的要求下,胡适所倡导的“活的文学”,功绩主要体现为语体革新。民间文学研究者多把胡适的言论作为逻辑起点或常识,继承其全新的文学史观,在使用白话文写作时,因受到西方民俗学的影响,对“活的文学”作为精神内涵的一面逐渐遗忘,而把民间文学导入具有学科意味研究的同时,民间文学文学性日益被遮蔽。

  • 标签: 胡适 “活的文学” 民间文学 文学性
  • 简介:古希腊-罗马文学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是西方文学最重要的两大源头。从文化传统上来看这两者是异质性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是永恒的对立和相互冲突。古希腊-罗马文学中的世俗人本主义体现了个体本位对自己原欲和价值追求,而希伯来-基督教文学中的宗教人本主义表现的是上帝对世人的博爱和救赎,两者都是从人类自身的需要出发。从“两希”文学传统的差异入手,从文学史历时的视角来分析两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以及最后逐渐融合的过程。

  • 标签: “两希”文学传统 西方文学 对话 冲突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