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22年5月期间6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组处理,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分别采取的治疗方案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和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比较对于患者疾病治疗效果。结果:采取不同治疗措施三个月之后的患者膝关节ROM角度,在开展治疗方案之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没有显著差异,治疗后,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的Lysholm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在临床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对于生活质量改善效果,治疗前,两组没有显著差异,治疗之后,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提升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比较两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实施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方案,对于膝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骨性关节炎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手术护理配合效果。方法:从2021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收治的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性关节炎患者中抽选9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实验组患者列数为45例,接受围术期护理,对照组患者例数为45例,接受常规护理,对比两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骨性关节炎患者中加强手术护理配合可以很好的提升手术治疗效果,促进患者术后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在现代档案学理论中,来源原则是“一切原则中的原则”。正如德国档案学者布伦内克所说,随着来源原则的完善和发展,它逐渐被公认为既是档案整理原则,又是组织原则,也是研究原则。这一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在我国更为普遍的表现形式是全宗理论。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档案理论最基本的认识就是: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同一档案全宗的文件不能分散,不同档案全宗的文件不能混淆。从理论渊源看,我国的全宗理论是在前苏联档案界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莫斯科公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它源自于来源原则,是以来源原则为基础形成的具有一定自身特色的理论体系。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05月~2017年0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7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在我院进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对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手术前,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32.73±9.36)°,膝关节屈曲挛缩度为(18.37±1.28)°,HSS评分为(36.85±2.56)分,经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患者膝关节活动度为(98.47±13.63)°,膝关节屈曲挛缩度为(0.43±0.12)°,HSS评分为(90.62±6.5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优(HSS评分≥85分)56例,良(HSS评分为70~84分)12例,中(HSS评分为60~69分)2例,差(HSS评分≤59分)0例,临床治疗优良率为97.14%。结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够有效缓解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临床疗效优良率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全髋置换术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骨科在2017年1月—2018年4月收治的74例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计算机随机分组法进行分组,一组给予半髋关节置换术,为常规组,一组给予全髋置换术,为实验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各项手术指标与常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HSS评分为(82.1±4.3)分,BI指数为(86.7±3.6),各项数据高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给予全髋置换术疗效显著,可改善患者关节功能,提升其日常生活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膝骨关节炎患者术前广泛疼痛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慢性疼痛(CPSP)的关系。方法择期首次全麻下行TKA的单侧原发性膝骨关节炎患者200例,ASA分级Ⅰ~Ⅲ级,年龄40~70岁,术前1 d记录广泛疼痛指数(WPI)评分、VAS评分、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评分和中枢敏化问卷(CSI)评分。根据术后6个月VAS评分,分为CPSP阳性组和CPSP阴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PSP的危险因素。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前WPI评分、CSI评分和HAD评分升高、女性患者为TKA后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P<0.1)。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术前广泛疼痛是TKA后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膝骨性关节炎(KOA)患者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肿胀与疼痛程度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选取2019年6~12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收治的108例KOA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调查与疼痛阶段问卷、西雅图心绞痛量表对患者人口学及临床学资料进行收集,并采取Pearson分析患者疼痛水平、疼痛自我管理阶段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结果围术期血红蛋白变化以51(47.22%)的概率为引发肿胀原因之首,患者肿胀72 h后,伴有64(59.26%)的患者评估为中度肿胀,其中临床针对该现象,大多以盐水冰袋联合弹力绷带42(38.89%)对其进行护理;患者与术后第2天的静态、动态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与术后1 w至1年后的静态、动态评分之间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第2天的HSS评分与术后1 w至1年后的院膝关节评分(HS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OA患者TKA后肿胀与疼痛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KOA患者TKA后因围术期血红蛋白变化、假体类型、体重指数等肿胀原因、盐水冰袋联合弹力绷带、川黄乙加减定向透药等不同肿胀护理及肿胀严重程度的差异,致使其在术后1 w、15 d、1个月等时间段内的疼痛程度均有多不同,同时随着患者肿胀严重程度的降低,其疼痛程度也将随之下降,并对患者生存质量及预后伴有重要作用。临床需采取规范、科学化的评估量表,尽早发现患者肿胀相关表现,以前瞻性、预防性与针对性的护理尽早改善其肿胀现象,避免因长期且逐渐严重的疼痛状态,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与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hiparthroplasty,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双髋关节受累,屈曲或强直畸形(ankylosingspondylitis,AS)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收住院的74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1名患者行双侧髋关节手术,共计105例手术。患者平均年龄40.7岁,平均随访时间2.7年;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41.3提高至83.5,患者满意度100%。11例手术术后存在轻到中度疼痛,7例发生前脱位(6.7%),3例出现坐骨神经麻痹(2.9%)19例行翻修术(18.1%),原因包括假体松动、感染、脱位、假体位置不良、柄远端股骨骨折和人工髋关节强直等,19名患者出现异位骨化(25.7%)。结论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髋关节骨性强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全髋关节置换后疗效是肯定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护理在严重创伤性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5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84例严重创伤性关节炎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2例)采取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42例)采取反馈加强化式健康教育。观察两组对疾病知晓程度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对术前术后康复锻炼方式、日常维护及疼痛缓解方法、术后并发症及不良事件预防措施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发生出血、渗液、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等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反馈加强化式健康教育应用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严重创伤性关节炎患者有提高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