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丹麦肥胖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出生时身体成分与3岁时人体测量学及身体成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基于观察性队列研究SKOT II(SKOT;儿童饮食与健康(丹麦))的数据。采用双能X射线吸收测定法(DXA)和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A)分别对出生及3岁时的身体成分进行评估。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确定新生儿身体成分与3岁时人体测量学及身体成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出生体重z值(BWZ)与3岁时的去脂体质量(FFM)、身高、去脂体质量指数(FFMI)、体脂含量(FM)和体脂含量指数(FMI)呈正相关。新生儿FFM与3岁时的FFM、身高、FFMI和FM呈正相关,新生儿FM与3岁时的FM和FMI也呈正相关趋势。结论出生时BWZ较高的婴儿在3岁时长得更高,也会变得更重,这与线性增长无关,而FM和FFM都对此有贡献。此外,FFM似乎可以追踪到儿童早期,从而支持宫内发育对出生后健康的影响。
简介:【摘要】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在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体检、就诊的气阴两虚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中,中西医结合治疗相对于纯西药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这主要是为了解决单纯西药治疗在治疗冠心病方面存在的不足,比如临床疗效不佳和药物不良反应导致患者不耐受等情况。方法:采用了随机分组的研究设计,共选取100名符合特定纳入与排除标准的气阴两虚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这些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纯西药治疗,包括消心痛、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片等;而治疗组在接受对照组相同的西药治疗基础上,额外服用自拟的中药方剂。所有参与者接受4周的治疗,并在治疗前后进行了多项评估,包括心绞痛发作次数、CCS心绞痛分级、和心电图等。数据使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结果:治疗4周后,治疗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CCS心绞痛分级和心电图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改善,相比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电图的缺血性改变也在治疗组中有所改善。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根据以上研究结果,中西医结合治疗气阴两虚型稳定性心绞痛在疗效上具有明显优势,同时并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显示出较高的安全性。这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但仍需要更多、更长期的研究以全面评价其效果和安全性。
简介:摘要: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一线英语教师,要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课堂焕发生命色彩,营造富有激情和充盈着幸福体验和美的享受、动态真实的课堂,从而真正实现在课堂中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乐学善学;使课堂成为一个教学相长,师生生命共同发展的精神家园 怎样让英语课堂教学绽放生命的活力,让课堂充满生机,我们一起来思考,去探索新的启示。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长春市妇产医院2013—2017年梅毒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情况及影响因素,为减少梅毒感染产妇分娩低体重儿及改善母婴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长春市妇产医院产科2013—2017年收治的271例梅毒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二元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梅毒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的影响因素。结果住院梅毒产妇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为14.76%(40/271),各年度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74,P=0.150)。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胎膜早破(OR=4.021,95%CI:1.387~11.658)、梅毒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抗体(RPR)滴度>1∶8 (OR=5.940,95%CI:2.311~15.269)、载脂蛋白A1<1.2 g/L(OR=1.230,95%CI:1.109~1.398)、C-反应蛋白>10 mg/L (OR=1.046,95%CI:1.020~1.072)、单核细胞比率>0.08% (OR=1.646,95%CI:1.535~1.950)是梅毒产妇的危险因素。结论梅毒产妇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存在多种危险因素。孕期梅毒筛查、及时规范的抗梅毒治疗降低RPR滴度和预防胎膜早破的发生对降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