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治疗过程中诱发药物性肝损害状况。方法搜集近7年药物性肝病患者的资料,总结归纳分析。结果发现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是比较高的,以抗结核药物、抗癌类药物、素类药物、抗精神病类药物及镇静催眠药较多见。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在临床上是普遍存在的,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品很多,引起的原因也较复杂,如何合理用药防范药物性肝损害以及治疗过程中及早发现药物性肝损害是临床医生应予重视的问题。

  • 标签: 药物性 肝损害
  • 简介:壳聚糖是一种甲壳素经过脱乙酰化处理后的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资源丰富,无毒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在很多应用领域里它的开发研究进展很快。壳聚糖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它作为一种抗菌剂,在食品中的应用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壳聚糖的抗菌作用固然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本身纯度、分子量、脱乙酰度、浓度等的影响,

  • 标签: 壳聚糖 抗菌活性 离子强度 金属离子 酸溶液 食品防腐
  • 简介:利用溶胶法制备出不同粒度的聚乙烯醇(PVA)包覆下的硫化亚铁(FeS)纳米颗粒,探讨反应物浓度对产物的影响。对FeS进行了物性表征,同时进行了高压衍射相变的研究。

  • 标签: FeS纳米颗粒 制备 表征 溶胶法 聚乙烯醇 包覆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快速发展,我国有利煤层气区块正逐步向深部推进。但由于“三高”(高地温、高地应力、高储层压力)地质环境,高地应力降低了煤储层的渗透率,高温高压条件影响了煤层气的吸附/解吸特性,高温高压下煤层非均质性、塑性较强、储层改造较复杂、影响煤层气富集高产的地质因素复杂,致使深部煤层气开发难度加大,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深部煤层气物性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以便为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煤层气 物性参数 埋深变化
  • 简介:在塔里木盆地西部形成、演化的宏观构造背景控制下,碎屑储集岩本身的骨架颗粒成分、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填隙物成分和含量等成为影响研究区碎屑储集岩物性的主要内在因素.通过统计不同时代碎屑岩中刚性、塑性和半塑性骨架颗粒含量,表明志留、泥盆系岩屑砂岩中较高的半塑性、塑性颗粒含量和机械压实作用是导致其物性变差的最主要原因.砂岩填隙物中泥质杂基含量增加与颗粒间接触强度之间存在良好的正相关性.而碳酸盐含量与砂岩孔隙度间的相关分析表明:该区砂岩孔隙间的碳酸盐矿物主要起堵塞孔隙的作用.将成岩作用划分为建设性成岩作用和破坏性成岩作用两大类,有利于从宏观上分析成岩作用对储集的影响.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储层物性 碎屑储集岩 骨架颗粒 机械压实作用 成岩作用
  •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临床表现特点、分型、病因、治疗及分析预后,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采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诊断及分类国内最新标准,回顾性分析近五年来129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中有45.74%的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体征,其余亦缺乏特异性;有肝细胞型97例(75.19%),胆汁淤积型18例(13.95%),混合型14例(10.85%)。符合重症肝损伤者5例:很多药物可以引起肝功能损伤,本研究最常见的为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86.05%患者预后较好,主要肝功能指标于30d内恢复至正常上限两倍以内。5例发展为肝功能衰竭,预后差。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无特异性症状.不能单纯根据症状确定诊断;本组患者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类型以肝细胞型为主;引起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药物种类很多,但以抗结核药、中药、抗细菌药发生率最高,临床应用此类药物时.应及时监测肝功能。在本组患者中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大部分预后良好,但肝功能严重损害亦可发生,应及时发现并积极治疗。

  • 标签: 肝损伤 药物诱导 病因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临床分析。方法对我院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4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观察药物性肝损害情况和致肝损药物种类。结果致肝损药物中抗结核药19例,占42.2%,抗肿瘤药11例,占据24.4%,4例患者为降压降脂药物,占据8.9%,3例患者为解热镇痛药,占据6.7%,服用消化系统用药泄痢停和抗过敏药依巴斯汀或者扑尔敏的各占4例,分别为8.9%。上述药物中合用两种及两种以上药物引发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有25例,占据55.6%。结论临床医药人员应当加强用药监护,以减少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 标签: 药物性肝损害 临床特点 抗结核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结核治疗中加用保肝药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寻求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最佳方案。方法1、对于ALT80单位,停用抗结核药物,加用保肝、降酶药物治疗,待ALT正常后,再逐渐加用抗结核药物,每周复查肝功能。2、ALT在40—80单位,无临床症状者,继续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降酶药物,密切监测肝功能。结果本组107例全部恢复正常。结论虽然抗结核药物可引起严重肝损伤,但只要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并适当处理,肝功能可以恢复正常,并继续进行抗结核治疗,对完成抗结核全程化疗至关重要。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肝损伤 中西药护肝
  • 简介:药物引起的急性胃粘膜病变,在临床上并非少见。本文对1996年8月—2004年7月因服药引起消化道症状,并经胃镜检查确诊为急性胃粘膜病变39例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急性胃粘膜病变 药物性 消化道症状 胃镜检查
  • 简介:一、病例摘要患者男性,28岁,因乏力、纳差、尿黄5天于2009年5月22日入院。入院前8天因右外耳道化脓性炎症而服克拉霉素片,每次0.25g,每天2次,服用3天后出现全身乏力、纳差、尿黄,当时未加注意仍继续服用克拉霉素3天,上症无缓解,而停用克拉霉素,近2天来症状逐渐加重,全身皮肤巩膜明显黄染而就诊。既往无肝炎病史及饮酒史。查体体温、血压正常,神志清,皮肤粘膜、巩膜重度黄染,无肝掌、蜘蛛痣。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坦,腹壁无静脉曲张,肝脾未触及,肝浊音界无缩小,肝区轻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双下肢无浮肿。神经反射未见异常。肝功能ALT2634U/L、AST1212U/L、Tbil172.3umol/L、DBil133.7umol/L、ALP144U/L。HBsAg、HBeAg、抗—HBe、抗—HBc均阴性,抗一HBs阳性,抗一HAV—IgM、抗一HEVIgG、抗一HEVIgM、抗一HCV均阴性。血常规、电解质、肾功能均正常,尿常规胆红素3(+)、尿胆原2(+),B超肝脏大小形态正常,肝内实质回声偏低,肝内外胆管无扩张,脾脏不大。入院后给予甘草酸二胺、硫普罗宁、丹参酮、门冬氨酸钾镁、熊去氧胆酸综合治疗。人院第7日,患者乏力、纳差等症明显减轻,但皮肤及巩膜黄染无明显消退,复查肝功能ALT663U/L、AST79U/L、Tbil160.2umol/L、DBil127.2umol/L、ALP132U/L,PTR1.07。继续予护肝、退黄等治疗。6月21日,患者皮肤及巩膜黄染明显消退,症状消失。复查肝功能ALT35U/L、AST32U/L、Tbil32.3umol/L、DBil18.7umol/L,复查B超肝内实质回声正常、肝内血管纹理清晰。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而痊愈,最后诊断为重型药物性肝炎。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探讨 抗结核药物导致患者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原因并 寻求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的最佳方案。方法: 对我院 2018年 1月— 2019年 12月 的107 例 在应用抗结核药物治疗过程中致肝损伤 结核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7例 肝损伤患者 全部恢复正常。结论: 抗结核药物会 引起严重肝损伤,但只要积极预防,对于药物性肝损伤高危患者及时采取相关预防治疗措施,改善临床症状,可以 最大限度减少药物性肝损伤。

  • 标签: 抗结核药物 肝损伤 中西药护肝
  • 简介: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伤(DILI)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DILI提供参考。方法对某传染病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193例DILI进行回顾性调查,对DILI相关药物、临床表现、预后等进行分析。结果引起DILI常见的药物有抗结核药、传统中药、抗菌药物、抗病毒药及抗肿瘤药。主要表现为肝功能指标异常和乏力、纳差、恶心、皮肤/巩膜黄染和皮肤瘙痒等。肝细胞损伤型最为常见(59.59%),DILI的严重程度与分型和药物类别有关联,DILI预后良好,好转和治愈率达91.71%。结论引起DILI的药物分布广泛,临床表现多样化;严重程度与分型有关联,及时治疗,大多预后良好。

  • 标签: 药物性肝损伤 临床特点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1病例患者,男,39岁,发热,体温达39℃,伴头痛、头晕。自服扑热息痛2片后仍感发热,遂到药店自行购买头孢克洛(上海美优制药有限公司产),服0.5g后,面、颈部皮肤开始出现红斑、丘疹,逐渐加重,皮疹蔓延至躯干、四肢皮肤,瘙痒明显。到皮肤科就诊,以“药物性皮炎”收入院。体格检查:头、面、颈、躯干、四肢皮肤弥漫性分布粟粒至绿豆大小红斑、丘疹、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

  • 标签: 头孢克洛 药物性皮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