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研究区位于新疆东准噶尔地区巴里坤县黑居羚山一带,研究区处于谢米斯台-库兰卡兹干古生代复合沟弧带(IV级),成矿单元属双峰山-伊吾Au-Hg-Cu-Fe矿带。研究区及其周围岩浆活动频繁,断裂构造发育,岩石片理化、糜棱岩化较强,石英脉较为发育,具有较好的成矿条件。
简介:摘要查证区位于托里大断裂附近。异常区北部出露下石炭统姜巴斯套组上段地层(C1j2),岩性为褐色圆砾岩、砂砾岩;南部出露上泥盆统铁列克提组下段(D3tl1),岩性为灰-灰黑色砂岩、灰色钙质砂岩、紫红色砂砾岩。有一条近东西向断裂分隔两套地层。断裂带宽约20米,沿断裂带见有孔雀石化和褐铁矿化。侵入岩主要为二长花岗岩,以小岩枝、岩脉状产出。矿化蚀变主要分两期,早期为成岩过程中同沉积作用而产生的矿化蚀变,表现为岩石中含有较多的金属硫化物—黄铁矿。晚期为中低温热液元素蚀变,蚀变类型以黄铁矿化、孔雀石化、硅化及电气石化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疆地区近13年间变应性鼻炎(AR)患者过敏原谱的特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 007—2 019年5 019例AR患者的皮肤点刺实验(SPT)结果,分析14种过敏原在13年间及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患者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4种过敏原在不同年份间的分布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4种过敏原总体阳性率前3位分别为:藜属48.2%(2 398/4 970)、车前草33.3%(1 221/3 667)、艾蒿33.1%(1 647/4 974)。除狗上皮阳性率在不同性别(χ²=0.041,P>0.05)、不同年龄间(χ²=3.8,P>0.05)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过敏原阳性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交链孢霉(χ²=7.3)、特异青霉(χ²=0.3)、猫上皮(χ²=3.1)、尘螨(χ²=1.4)、粉螨(χ²=0.5)、蟑螂(χ²=2.9)6种过敏原阳性率在不同民族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外,其余艾蒿(χ²=64.9)、藜属(χ²=204.1)、豚草(χ²=72.4)、车前草(χ²=87.8)、梯牧草(χ²=55.4)、刺槐(χ²=67.8)、杨树(χ²=70.8)、狗上皮(χ²=15.7)8种过敏原阳性率在不同民族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新疆地区过敏原分布随时间的不同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过敏原以草本类为主,过敏原在不同性别、年龄、族别AR患者中的分布不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疆巴州地区人群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及踝臂指数(ABI)与冠心病(CHD)及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1月-2018年7月在我院住院,并由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CHD患者1174例;对照组1290例。对所有纳入对象检测PWV、ABI及其他辅助检查,并完善冠状动脉造影,探讨PWV及ABI与CHD及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CHD组PWV水平(1648.55±125.78)cm/s显著高于对照组(1325.87±113.69)cm/s,PWV升高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ABI水平(1.00±0.07)显著低于对照组(1.53±0.26),ABI降低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了其他相关因素后,PWV升高及ABI降低是CHD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82,95%CI2.127—4.851,P<0.05;OR=2.218,95%CI1.575—3.419,P<0.05)。并且CHD组中随着冠脉病变程度的加重,PWV随之升高,ABI随之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人群PWV升高及ABI降低是CH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WV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正相关性,ABI水平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具有负相关性,可以用作初筛CHD的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