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磁共振成像(MRI)与CT对脑出血诊断的准确率。方法:纳入对象为脑出血患者,均为(2022.01-2023.07)院内接收者,且有53例。所有纳入者均接受CT检查与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分析最终检查结果并对比诊断准确率。结果:在检查后,CT检查结果中45例为脑出血患者,8例为漏诊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中52例为脑出血患者,1例为漏诊患者。磁共振成像检查的诊断准确率高于CT检查(P<0.05)。结论:相较于CT检查而言,为脑出血患者运用磁共振成像检查的准确率更高,为日后治疗作参考,适合普及。
简介:目的探讨脑膜癌病的MRI表现,提高对脑膜癌病的影像学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67例确诊的脑膜癌病患者的MRI平扫及增强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影像学特点。结果MRI平扫脑膜均未见异常信号,问接征象包括脑转移瘤11例,脑室扩大、脑积水8例;33例行增强检查后,18例(54.5%)有不同程度的脑膜强化。按脑膜强化的部位,10例显示软脑膜型异常强化,5例表现为硬脑膜型强化,3例为全脑膜型强化。按脑膜强化形状,线形强化9例,结节型5例,混合型4例。脑膜强化组与非脑膜强化组脑脊液比较,强化组的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非强化组,而糖含量明显低于非强化组(P〈0.05)。结论增强MRI在显示本组脑膜癌病患者软脑膜一蛛网膜强化方面较为敏感,脑膜结节型或混合型强化是其较具特征的MRI表现,对脑膜癌病有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对“手结节”功能的定位和指运动时运动皮层功能改变方面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就治的志愿者2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组)和对照组(平面回波成像组)各10人,观察组运用实时功能磁共振对运动皮层功能活动进行成像,对照组运用超导型磁共振进行平面回波成像。针对志愿者“手结节”的定位准确程度以及指运动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等方面,对两组进行对比。结果在志愿者“手结节”的定位准确程度方面,观察组志愿者“手结节”定位的准确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志愿者指运动时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方面,观察组志愿者指运动时运动皮层的激活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针对运动皮层的准确定位,实时功能磁共振成像与平面回波成像相对比,前者对“手结节”的定位准确程度更高,指运动时运动皮层激活程度更高,适于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核磁共振(MRI)在膝骨关节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果。方法回顾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我院诊治的80例膝骨关节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关节镜检查,实验组采用核磁共振扫描面成像检查,比较两组检出率及有效率。结果入选患者中12例副韧带损伤、断裂,18例半月板裂痕性损伤,13例骨挫伤,1例肌腱损伤,1例腘肌腱损伤,1例滑膜炎。实验组对于副韧带损伤、断裂、半月板裂痕性损伤以及骨挫伤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核磁共振扫描诊断效果理想,能够提高临床确诊率,清晰的显示病变部位,为患者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 :目的 :对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核磁共振和临床检查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 60例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进行研究,且所有患者为我院在 2016年 12月到 2017年 12月之间收治的。 采用随机数字抽取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每组的例数是30例。对照组患和进行常规临床诊断,观察组患者采用核磁共振诊断,比较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诊断真阳性率低于观察组,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的真阴性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于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来说,采用核磁共振检查的准确率更高,适合在日后的临床有关诊断中作为参考,且具有无创性,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CT与核磁共振检查方法在腔隙性脑梗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挑选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接受腔隙性脑梗死诊断的40例患者,分别对患者实施CT和MRI诊断方法,对比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阳性率、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结果:诊断阳性率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诊断符合率、灵敏度及特异度MRI诊断方法高于CT诊断方法(P<0.05)。结论:MRI诊断方法用于腔隙性脑梗死诊断中所展现出来的诊断效果好于CT诊断方法,疾病诊断准确率高,有助于防止患者的病灶出现遗漏情况,能够尽快发现一些微小病灶,可为疾病诊断提供较为科学的依据,建议在临床疾病诊断中大力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