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重组流感病毒H7N9血凝素(hemagglutinin,HA)亚单位疫苗在动物中的免疫效果。方法利用杆状病毒系统表达分泌型的HA片段,单独或联合Al(OH)3佐剂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后,对小鼠进行H7N9毒株的攻击。分析重组H7N9 HA(rH7HA)的免疫保护效果。结果rH7HA加Al(OH)3佐剂与rH7HA单独免疫相比,在血清中诱导了更高的IgG滴度。最高剂量(1.500 μg)rH7HA加佐剂组诱导IgG滴度达215,单独诱导IgG滴度达213。但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免疫小鼠的rH7HA量达到1.5 μg即能够对同源病毒的感染提供保护。结论杆状病毒系统表达的分泌型HA通过腹腔注射能够保护小鼠抵抗致死性剂量的同源病毒的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甲型H1N1流感病毒[A(H1N1)pdm09]本地流行株的支系更替特征,了解并掌握A(H1N1)pdm09亚型流感病毒在当地的流行情况,比较历年流感疫苗与本地流行株支系的匹配程度,为本地区流感的防控策略微调提供基础数据支持。方法对2009—2020年期间A(H1N1)pdm09病毒本地流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对随机选取的覆盖12个连续监测年度、10次流行高峰的208株代表性流行株进行血凝素基因(HA)全序列测定。通过与疫苗株和各支系参考株的序列比对,分析其基因变异情况、遗传进化和流行株支系更替特征。结果自2009年大流行以来,A(H1N1)pdm09亚型成为了本地近10年来最主要的季节性流感之一,常常与甲型H3N2、乙型流感共同流行。在2009—2020年连续12个监测年度里,由A(H1N1)pdm09亚型引起的流感流行高峰高达10次。通过HA基因序列分析发现,本地A(H1N1)pdm09亚型流行株支系来源复杂,变异切换快速。各个流行高峰的流行株与北半球当季流感疫苗推荐株相比较,常常出现因支系更替所造成遗传距离增加的现象。结论本研究提示每年更新疫苗推荐株非常必要,同时需要加强对A(H1N1)pdm09病毒流行和支系更替等特征的监测和分析,结果对指导下个流行季A(H1N1)pdm09流感病毒流行的防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pH监测(24 h MII-pH)在儿童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诊断和应用价值。方法横断面研究。选取 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消化内科行24 h MII-pH监测的41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监测结果将417例患儿分为GERD组(监测阳性组)和非GERD组(监测阴性组),比较两组反流事件的差异。将132例行电子胃镜检查的GERD组患儿分为反流性食管炎组(RE)组和非糜烂性反流病(NE)组,比较两组反流事件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417例患儿男 232例、女 185 例,年龄(7.3±3.9)岁,病程0.5(0.1,2.0)年,主要的临床症状有反酸(128例)、呕吐(173例)、腹痛(101例)、咳嗽(76例)等。24 h MII-pH 监测显示反流阳性率为58.3 %(243/417),高于24 h食管pH监测的反流阳性率[43.6%(182/417)]。24 h MII-pH监测结果显示,GERD和非GERD组酸反流次数、弱酸反流次数、非酸反流次数、液体反流次数、混合反流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4,19)比4(1,9)次/24 h、14(6,32)比7(3,13)次/24 h、0(0,0)比0(0,0)次/24 h、19(10,34)比8(3,14)次/24 h、6(2,12)比3(1,5)次/24 h,Z=-6.96、-7.25、-5.62、-8.75、-6.48,均P<0.05]。RE组和NE组Boix-Ochoa评分、长反流次数、长反流时间、弱酸反流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1.2(21.4,153.2)比20.7(12.1,34.7)分,5(2,10)比1(0,4)次/24 h,19(7,87)比8(3,22)min,5(2,15)比15(6,33)次/24 h,Z=-3.44、-3.41、-2.65、-2.27,均P<0.05]。结论24 h MII-pH监测可识别反流物的类型,不仅提高了儿童GERD的检出率,而且为初步探索疾病的病因提供了可能。
简介:摘要 目的:评价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在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对我院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H型高血压病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期的100例患者,其中按照随机分组方法,50例患者接受常规药物阿托伐他汀片进行治疗为对照组,50例患者给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进行治疗为观察组,对比两组患者分别给药6个月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给药6个月后,舒张压、收缩压以及平均动脉血压、血浆Hcy水平均降低,P<0.05。观察组病人血压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在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期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 本文对奥氏体不锈钢SA213-TP347H(以下简称347H)与铁素体热强钢SA213T22异种钢焊接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合理的坡口形式、行之有效的工艺措施,完成了347H与SA213T22异种钢的手工氩弧焊对接,获得了优质的接头,在生产前进行了焊接工艺评定,做了工艺验证试验,经过了外观、无损检测、机械性能和金相等的检验,获得了成功的焊接工艺参数,并成功的应用于实际生产,一次RT合格率达到99%以上,保证了设备安全可靠的运行。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牵张力对3D打印组织血管形成的调控作用及其涉及的分子机制。方法以脐静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为种子细胞,明胶、透明质酸、纤维蛋白为支架材料,进行3D打印。以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固定打印组织建立牵张力调控血管形成模型。用活/死细胞染色试剂盒检测打印组织内细胞的活性。通过免疫荧光染色CD31观察血管形成,实时定量PCR检测CDC42表达。结果3D打印组织培养14 d,细胞活性为(96.7±0.7)%。与对照组打印组织相比,牵张力组打印组织血管生长方向与牵张力方向基本一致,血管分支数量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牵张力组打印组织CDC42表达显著降低,用含CDC42激动剂的培养基培养牵张力组打印组织能显著增加血管分支数量。结论牵张力对3D打印组织血管分支形成具有抑制作用,可能通过下调CDC42表达减少血管分支形成。该研究可能为组织工程皮肤血管化的调控提供有效方法。
简介:摘要本文报告3例因牙内陷导致严重根尖周病变的上颌侧切牙,包括Oehlers Ⅲa型1例及Oehlers Ⅲb型2例。针对不同的牙内陷类型,分别采用显微根管治疗或根尖手术的方法,使用不同生物陶瓷材料与不同的充填方法进行根管充填。3例Oehlers Ⅲ型牙内陷合并根尖周病变治疗完成后的术后随访显示患牙根尖周病变愈合良好。
简介:AbstractBackground:Microglia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the pathological process of sleep deprivation (SD). Here, the potential role of microglial CX3C-chemokine receptor 1 (CX3CR1) in modulating the cognition decline during SD was evaluated in terms of microglial neuroinflammation and synaptic pruning.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investigat whether the interference in the microglial function by the CX3CR1 knockout affects the CNS’s response to SD.Methods:Middle-aged wild-type (WT) C57BL/6 and CX3CR1-/- mice were either subjected to SD or allowed normal sleep (S) for 8 h to mimic the pathophysiological changes of middle-aged people after staying up all night. After which, behavioral and histological tests were used to explore their different changes.Results:CX3CR1 deficiency prevented SD-induced cognitive impairments, unlike WT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CX3CR1-/- S group, the CX3CR1-/- SD mice reported a markedly decreased microglia and cellular oncogene fos density in the dentate gyrus (DG), decreased expression of pro-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decreased microglial phagocytosis-related factors, whereas increased levels of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in the hippocampus 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the density of spines of the DG were also noted.Conclusions: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X3CR1 deficiency leads to different cerebral behaviors and responses to SD. The inflammation-attenuating activity and the related modification of synaptic pruning are possible mechanism candidates, which indicate CX3CR1 as a candidate therapeutic target for the prevention of the sleep loss-induced cognitive impairments.
简介:摘要本组3例胃肠道上皮样血管肉瘤(EA)中1例为胃原发性EA,2例为小肠转移性EA,均为男性,发病年龄36~8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不适,进行性加重,伴黑便、贫血等。病理学改变:肿瘤细胞呈上皮样,排列呈片状、索条样及网状,局部可见血湖样区域,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可见核仁及核分裂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3例均弥漫强阳性表达CD31、ERG、Fli-1、CD34,不同程度地表达细胞角蛋白。FISH检测C-MYC基因结果显示:2例小肠转移性EA为阳性,1例胃原发性EA为阴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体外开窗技术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中的应用效果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体外开窗的10例接受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效果以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0例患者中男9例,女1例;年龄(53.3±15.7)岁。其中B型复杂型主动脉夹层4例,胸主动脉瘤5例,腹主动脉瘤1例。全部患者均在3D打印辅助体外开窗下完成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例同期行PCI术。患者术后均无并发症发生,无围术期死亡病例。结论3D打印技术辅助体外开窗及主动脉腔内修复术可以准确的定位主动脉支架的开窗位置,优化腔内治疗方案,改善患者预后。
简介:摘要3例精氨酸联合可乐定复合激发试验患儿于药物激发第2天出现肉眼血尿,激发后6 d内快速消退,尿红细胞形态学分析提示肾小球性来源。该血尿是良性、一过性的,预后良好;临床医师在矮身材儿童诊治中应严格把握激发试验适应证。
简介:摘要目的对肺移植术后合并肠气囊肿症(PCI)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1年6月中日友好医院肺移植术后所有并发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以“肠气囊肿症、肺移植”为中文检索词,“Pneumatosis Intestinalis、Lung Transplantation”为英文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对入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诊疗经过及转归进行归纳分析。结果本中心肺移植术后发生3例PCI,发病率为0.804%(3/373)。另检索出相关文献13篇,入组病例51例。54例患者中男33例,女21例,中位年龄为55.4岁(22~79岁)。54例患者中64.81%(35/54)因肺纤维化进行肺移植,90.74%(49/54)进行双肺移植。发生PCI时40.7%(22/54)无症状,70.37%(38/54)升结肠受累,64.81%(35/54)横结肠受累,48.1%(26/54)合并气腹,79.63%(43/54)给予保守治疗。从肺移植到诊断PCI的中位时间为210(5~2 495)d。结论PCI是肺移植术后少见的并发症,最常发生于结肠,无症状者多见,多经保守治疗病情可好转。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青岛市市立医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3例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肺隐球菌病”联合“肺癌”为检索词搜索万方数据库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检索,以“pulmonary cryptococcosis”联合“lung/pulmonary cancer”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检索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结节型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2例,弥漫混合型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1例;2例既往体健,1例有心血管基础疾病;临床症状表现各不相同,有发热,有咳嗽、咳痰,有无临床症状,体检发现;所有患者均接受外科手术联合术后药物治疗,3例均为腺癌。检索相关文献共有18例报道,弥漫混合型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目前为第一例报道。结论肺隐球菌病合并肺癌临床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两者合并时,易漏诊、误诊,在肺内结节或者多种影像学改变并存的鉴别诊断时,应考虑到隐球菌感染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