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环开江一梁平海槽发育的台地边缘礁、滩相地层为川东地区长兴组最重要的油气勘探层段.储层岩性主要为礁、滩相的结晶白云岩,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较大和物性较好等特点。通过露头、岩心观察和薄片鉴定,对研究区台地边缘生物礁内部结构及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物礁在海槽周缘不同部位的发育特征及储层特征差别较大,按其发育规模可分为丘礁和点礁。礁的生长发育受控于古地貌和海平面的变化,具有不同的生长演化阶段和储层特征。相对而言,点礁生长持续时问较短、储层厚度较小、储集性能较差,丘礁生长持续时间较长、储层厚度较大、储集性能较好。研究区台缘生物礁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特征,其中台缘丘礁的孔、渗性明显好于台缘点礁,而台缘点礁中长二时期的点礁其孔、渗性又明显好于长一时期的点礁。
简介:砂岩透镜体油藏是岩性油气藏中增储上产的重要类型,但目前对其成藏机理的认识还存在很大分歧。通过二维实验模拟表明:砂岩透镜体自身的物性好坏对其成藏具有重要的影响,所形成油藏的含油饱和度随着孔隙度、渗透率的增大而增大;油总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聚集成藏,势的大小决定了砂岩透镜体成藏的可能性。“相”和“势”相互耦合,共同控制砂岩透镜体的成藏,油气成藏动力(势)充足时成藏所需要的储层渗透性能下限就相应降低;相应地,储集岩渗透性能好,要求的成藏动力条件(势)就可以适当降低。得出了实验条件下透镜体成藏时的“相”和“势”之间的定量模型,为预测圈闭成藏可能性提供了一个思路。
简介:为了研究湘中坳陷二叠系龙潭组和大隆组黑色页岩的吸附能力及其控制因素,开展了全岩矿物含量分析、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储层物性分析和等温吸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页岩主要为硅质页岩,石英质量分数平均为34.4%,且多为生物成因硅,黏土矿物质量分数平均为24.4%,矿物组分特征与美国Barnett页岩和四川盆地古生界优质海相页岩类似。②页岩中干酪根类型以Ⅱ2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有机碳质量分数平均为2.63%,有机质孔发育,主要为微孔和中孔。③页岩吸附能力较强,饱和吸附质量体积为0.75~8.60m3/t,平均为4.51m3/t,具有良好的甲烷吸附能力。④页岩吸附能力主要受控于有机碳含量、氯仿沥青'A'、总烃、石英含量、岩石密度和孔隙结构。其中,有机碳含量对页岩吸附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湘中坳陷海陆过渡相页岩具有较大的勘探潜力。
简介:对柴达木盆地乌南油田原油样品的地球化学系统分析表明:样品中正构烷烃系列碳数分布具有双重性模式,Pr/Ph值〈0.5,呈强植烷优势;具有相对较高含量的三环萜烷和伽马蜡烷,藿烷C35/C34值基本上≤1;指示了乌南油田原油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相较强还原沉积环境,母质来源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藿烷和甾烷成熟度参数反映其主要为低成熟原油。在此基础上开展油源对比研究,指出乌南油田原油和扎哈—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下干柴沟组烃源岩之间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性很好。原油类型的一致性为应用含氮化合物探讨原油运移提供了基础条件。含氮化合物分析结果反映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咔唑类化合物浓度存在减小的趋势,而异构体化合物中屏蔽型化合物相对富集,表明乌南油田原油自西注入,向北和东南方向运移。由此确定位于乌南油田西侧的扎哈—切克里克生烃凹陷为其油源区,从而为该区的进一步勘探提供了理论指导。
简介: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基底主要是中石炭统的安山岩和玄武岩,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火山岩油气藏,该区现已成为重要的油气产区。2008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进行了野外地质踏勘,共实测地质剖面4条,分别为白碱沟、双井子、金山沟、沙尔布拉克,并确定了火山口的准确位置,文章论述了这些火山口的类型及地表特征。该区火山口划分为放射状火山口、环状火山口和半环状火山口3种类型。对不同类型的火山口分析后,归纳出5种火山口的识别标志:①侵出相珍珠岩;②火山岩岩性、岩相的环带状分布;③硫磺矿沉积;④大面积热液侵染;⑤大规模隐爆角砾岩和堆砌结构。最后讨论了火山口存在的重要意义。
简介:为揭示库车坳陷下侏罗统致密砂岩储层微孔隙的成因和分布规律,通过薄片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微米CT扫描、激光共聚焦显微观察等观测手段研究北部构造带内阿合组储层特征。结果表明:微孔隙赋存于塑性矿物,其在平面和垂向上的发育明显受层段压实效应制约,构造应力、埋藏深度均是影响平面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泥质含量是影响垂向压实效应的主要因素。阿合组致密砂岩的微孔隙由黏土矿物晶间微孔隙和杂基微弱溶蚀形成的微孔隙组成。受泥质含量、埋藏深度和构造应力的控制,微孔隙主要发育在泥质含量较低的阿合组二段,分布在埋深浅、构造应力较小的依南4井区。这对形成深部致密气藏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川西坳陷中段丰谷—合兴场地区须家河组四段钙屑砂岩储层为典型的致密化砂岩储层。为深入了解其致密化原因,综合大量岩心、薄片资料,并辅之以各种分析化验资料详细分析了其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钙屑砂岩储层以细—中粒碳酸盐岩岩屑含量高为典型特征,分选性以中等—好为主,磨圆度中等,多呈次圆—次棱角状,颗粒间以点—线接触为主,胶结方式以孔隙-接触式为主;次生孔隙是主要的储集空间,储层物性差,属特低渗、致密储层。储层物性主要受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等综合影响:沉积作用在宏观上控制着储层物性,水下分流河道是形成有利储层的主要相带;强烈的压实作用和钙质胶结作用是导致储层致密化的重要原因,而高岭石胶结作用对储层有一定的建设性作用,溶蚀作用是使储集物性改善的主要原因;裂缝对改善储层物性有着积极意义。
简介:Jabung区块位于印尼南苏门答腊盆地,区内的构造油气藏已基本勘探完毕,岩性油气藏虽有多处发现,但缺乏整体研究和规律性认识。为了进一步挖潜Jabung区块内的剩余勘探潜力,落实下一步岩性油气藏勘探接替领域和重点区带,在层序地层学及储层地震地层学理论的指导下,综合地质、测井和地震等资料,识别出三级层序界面,建立了古近系和新近系层序地层格架,并依据层序地层格架控制岩性油气藏及其疏导体系这一理论,研究了区内层序地层特征与岩性油气藏分布规律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Jabung区块古近系和新近系自下而上可划分为SQ1—SQ7等7个三级层序,层序演化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生储盖的组合方式和发育位置;SQ1(断陷发育期)控制主力烃源岩的分布,SQ2和SQ3(断坳转换期)控制近岸水下扇等岩性体的发育,SQ4(坳陷发育早期)形成了一套浅海相的灰岩储层,SQ5(坳陷发育期)多为浅海相沉积,SQ6和SQ7(坳陷晚期)以河流—三角洲相沉积为主。指出了4个岩性油气藏勘探有利区带,为Jabung区块岩性油气藏勘探奠定了理论基础。
简介:川东南地区寒武系娄山关群发育厚层白云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潜力,但勘探程度相对较低,白云岩储层特征研究相对薄弱。在野外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对来自研究区京竹和中坝两剖面的岩石样品进行铸体薄片观察和物性测试,开展了岩石学、储集空间及储集物性特征等研究,系统分析了白云岩储层发育特征及其主控因素。研究认为:可作为良好油气储集层的岩石类型为晶粒白云岩和颗粒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为晶间孔、晶间溶孔、粒间孔、粒间溶孔和非选择性溶孔;孔隙度和渗透率相关性较好,但不同岩石类型孔隙发育程度差异较大;白云岩储层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控制,其中高能相带控制着储层展布,白云岩化和热液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善具有建设性作用,孔隙发育层段多位于三级层序向上变浅旋回的顶部。研究成果可为川东南地区白云岩储层下一步的油气勘探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其他地区的古老地层白云岩储层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简介:压裂裂缝形态对低渗透油藏的生产影响较大。为了判断低渗透油藏人工压裂裂缝形态,采用公式计算、Kaiser效应地应力实验、微地震识别结合现场生产效果分析及监测等手段,研究了七里村特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缝的形成机理及形成条件,并验证了水平缝的形成。结果表明,当浅层油藏垂向主地应力最小时,压裂产生水平缝,深层油藏压裂则更容易产生垂直缝;压后产量增加明显、微地震直接显示水平缝特征,以及生产中不存在二次压裂过程中压裂液窜层返排,均验证了七里村油田浅层压裂产生水平缝;通过将公式计算、室内实验、微地震检测等结果与压裂前后产量变化、现场施工结果加以综合分析,能够判断并监测水平缝。该研究成果适用于同类低渗透油藏压裂水平缝的监测。
简介:针对高凝油含蜡高、凝固点高、流动性差及开采难度大的问题,选用铜绿假单胞菌配合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和嗜热脱氮地芽孢杆菌,采用四组分分析法和饱和烃气相色谱法等方法开展了微生物提高高凝油采收率菌剂研究和应用评价。结果表明:菌种对原油四组分存在选择性降解,降解率为23.0%~42.3%,同时菌种可以将高凝油中长碳链饱和烃降解为短碳链烃类,w(nC21)/w(nC22)值和w(nC21+nC22)/w(nC28+nC29)值增大0.33~0.57;铜绿假单胞菌发酵液表面张力从72.21mN/m降低至26.81mN/m;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与嗜热脱氮地芽孢杆菌2种芽孢杆菌乳化高凝油的E24值分别为70.6%和82.3%;基于嗜热脂肪地芽孢杆菌、嗜热脱氮地芽孢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3种细菌性能设计的兼容本源微生物的复合微生物采油菌剂可使高凝油黏度降低63.86%,凝固点降低6℃。物理模拟驱油实验表明:该微生物复合菌剂可在中渗(200mD)及低渗(50mD)条件下使高凝油采收率提高6.46%~8.48%。6口油井的微生物吞吐采油试验证明该微生物复合菌剂性能稳定,可使高凝油采收率大幅提高,具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简介:通过岩心观察,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物性、孔隙结构等分析化验资料研究表明,富县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长6段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的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砂岩及岩屑长石砂岩;储集空间以剩余原生粒间孔+次生粒间溶孔组合为主,储层物性较差;排驱压力及饱和度中值压力较高,孔喉半径小、分选性较差,歪度细,溶蚀作用对改善喉道连通性有限,孔隙结构参数总体较差;储层质量受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的综合影响,其中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砂体为最有利储层发育的微相;强烈的压实-压溶作用是形成低孔低渗的主要原因之一。利用储层物性和孔隙结构参数将长6段砂岩划分为4类储层,其中Ⅰ、Ⅱ类储层是未来开发的首选储层。
简介:分析了三塘湖盆地石炭系哈尔加乌组(C2h)及卡拉岗组(C2k)油藏特征,认为有效烃源岩、有利岩相带和断裂带、邻近生油凹陷的古构造以及后期的改造作用,是三塘湖盆地石炭系火山岩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三塘湖盆地火山岩储层复杂,油气以纵向运移为主,侧向运移距离有限,有效烃源岩对油气分布具有非常明显的控制作用。继承性发育的古凸起、古构造,为多期运聚成藏提供了良好的构造背景。火山活动受深大断裂的控制,断层是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深部位生成的油气沿断层或裂缝向隆起部位运移聚集成藏。溢流相上部亚相是有利火山岩储集相带,火山角砾岩储集性能和含油性最好,其次为玄武岩和安山岩。构造运动、风化淋滤产生的微裂缝有效地改善了储集空间,油气主要赋存于裂缝沟通的火山溶孔中。指出三塘湖盆地马朗凹陷、条湖凹陷、条山凸起、苇北凸起和南缘冲断带是有利的勘探领域,对该区的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