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应急准备,又称备灾,是有效减缓灾害影响的重要途径,也是新时代灾害防治的新方向和新要求。近年来,我国开始强调关口前移,从注重事后处置向注重事前预防转变。2015年,我们对成都市某社区干部开展了项小规模试调查(N=114),重点了解了社区第响应人的应急准备情况及影响因素。问卷设计了20种应急准备活动,结果显示,总体上应急准备水平可接受,但是不容乐观。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政府信任度与应急准备水平显著负相关,男性干部应急准备程度更高。风险感知、对利益相关者责任分担感知和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任状况作用并不显著。另外,我们重点分析了人们没有进行应急准备的原因。结果显示"没意识到"或者认为某项应急准备活动"没必要"是人们未采取应急准备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结果对风险防护行为研究以及应急准备/备灾实践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应急准备 备灾 政府信任 效用 干部 地震
  • 简介:基层应急管理体制下延与能力提升是解决我国部分地区基层应急管理“空壳”运转困境的基本战略,然而地方政府面临着改革创新的资源与环境约束,需要充分利用现存资源降低改革成本,从制度、理念以及技术层面推动创新。社会管理网格化为路径的公共服务改革将为应急管理体制创新提供借鉴。本文聚焦基层政府应急管理体制创新的网格管理路径的可能与可为问题。应急管理全过程、全主体、全方位的发展趋势与主流公共服务改革存在理论协同性,网格管理模式作为公共服务改革创新的重要典范,将提升基层应急管理改革可行性及效果。本文最后从基层应急体制建设理念、整合方式、制度支撑以及创新协同角度对网络改革路径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建设中的实施提出政策建议。

  • 标签: 基层政府 应急管理 公共服务 创新路径 网格化
  • 简介:学术界对志愿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常常缺乏微观层面对主体性和过程性的关注。这不仅表现在志愿者的声音被屏蔽,也表现为忽略志愿者身份的主体建构过程,认为志愿行为、态度和价值评价是资源和制度性因素的必然结果。本研究通过对某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志愿者团队年半的追踪,运用组织人类学和扎根理论提取出以身份建构和互动为核心的理论,以期从微观层面解释“志愿失灵”的原因和过程。该分析框架(志愿者身份建构和互动模型)亦可作为非常规志愿组织管理的分析工具,帮助预防和应对志愿组织失灵的问题,并启示政策设计如何将大规模对口帮扶方式和小规模志愿者援助相衔接。

  • 标签: 灾后志愿者 志愿失灵 身份建构
  • 简介: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实践中普遍存在着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类型,这种类型的冲突是指政府以公共利益推进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发展,但是因为种种原因并不能得到公众的支持,以致政府建设的项目常常受到阻碍,甚至成为诸多冲突发生的根源。因此,如何治理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是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但从国内外的文献来看,现有研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并不多。故而,本论文以个公益拆迁事件引发的冲突治理事件为例,试图探讨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的治理机制。论文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信任机制是政府作为当事方的冲突的恰当的治理机制。这是因为权威机制遇到了信任危机,市场机制又缺乏应有的环境,不能有效地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信任机制具有传统和社会的基础,是当前的可行的治理机制。但是源于中国的体制和制度的特殊性,信任机制需要辅之以权威机制和市场机制,形成信任机制主导的合作治理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冲突治理的作用。本研究不仅极大地丰富了现有冲突治理的理论研究内容,而且对于政府冲突治理的实践也有重要参考价值。论文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是,针对我国大量的类似的冲突治理案例,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该类冲突的治理机制的共性特点,以期形成更具普遍性指导意义的研究理论。

  • 标签: 拆迁 权威机制 市场机制 信任机制 合作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