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马尔库塞的代表性著作逐渐被译为中文,他的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研究经历了由冷到热、由浅及深的过程。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国学者围绕马尔库塞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性质等问题,从批判马尔库塞思想的阶级立场逐渐转向对马尔库塞重要著作和代表性观点的研究,这一时期的文化氛围推动了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年大学生阅读马尔库塞著作的热潮;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学者成为阅读、研究马尔库塞著作的主要群体,国内马尔库塞研究经历了研究立场和研究主题的转型,逐渐突破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视域,拓展了研究领域,并且开始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问题,更新了研究视角。今后推动国内马尔库塞研究,有必要重视马尔库塞新近发现的文本,凸显马尔库塞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升马尔库塞研究的中国问题意识。
简介:相较于社会研究所的其他成员,马尔库塞对现象学运动的了解更为全面,判断更为准确。一方面,马尔库塞准确地指出了舍勒的客观一形而上学现象学与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着重强调了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学对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突破。另一方面,自1928年加入海德格尔圈子之后,马尔库塞就对现象学特别是海德格尔的一般此在现象学持有一种批判的态度。这种批判归结为一点就是:海德格尔仅停留于对一般此在之历史性的生存论分析,而跳过了历史此在的物质内容,因此,在他那里,具体哲学最终仍是一种“先验哲学的变种”,一种“虚假的具体”。
简介:一.社会公平正义理论的一般界说“公平正义”,这样的词语早在2010年的两会期间就为大家所熟知。2010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当时,温总理说了一句“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赢得了现场一片掌声。那什么才是公平正义呢?公平正义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公正,是“等利害交换的善行”,即给人应该得到的回报或交换。它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标准、正当的秩序合理地待人处事,反映的是人们从道义上、愿望上追求利益关系特别是分配关系合理性的价值理念和价值标准。公平正义以“每个人得到他应该得到的”为基本表现形式,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在人与人的恩怨里,
简介:在朗西埃思想的整体形成中,阿尔都塞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朗西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父'阿尔都塞之间的相遇,奠定了朗西埃日后与阿尔都塞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路的一种充满张力的争辩性关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结构主义式的理论创新,具有开启一个时代的革命性意义。而朗西埃谨遵师教,对《资本论》做出症候式解读并以此而形成其学术处女作《'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尽管在其日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道路中屡遭否弃,但其思想的基本立场乃至学术方法等其实都可以在这篇论作中找到某种理论'原型',因此,可称之为朗西埃学术思想的一个'反向'的起点,或者是'结构性'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