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36 个结果
  • 简介:就同一理论维度论,《易传》认为“生”、“”同源于“命”,即在“生”和“”之间,“命”成为连接二者的契合点,“生”经由“命”转化为“”。《易传》讲“生”是基于阴阳“转易”的,由此出发则使“生生不已”成为“命”的基本内涵。而讲“”则是基于“命”向万物之“顺承”的。“命”的“生生不已”促成了“”的积极有为,进而引领出一种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 标签: 生性同构 易传 生生不已 人生态度
  • 简介:基于以荀解荀的方法论自觉,本文取一种元伦理学的进路,在荀子本人“共名与别名”的逻辑架构之下,内在于荀子哲学的固有脉络考察和分析了荀子㈠”概念的多重意涵,揭示了荀子人性理论的多层次,进而在道德主体的理论层面探讨了荀子人性观念的语境、意义及其哲学重构的可能。本文以如下三个基本问题为线索:第一,荀子的性恶观念在何种意义上是成立的?第二,既言性恶,则善从何而来?易言之,善在荀子那里是否也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先天根据?第三,如果对第二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这是否就意味着苟子人性理论中存在着结构的悖论和矛盾?通过对这样三个基本问题的讨论,本文认为,荀子的“”概念乃是一种结构论的人性观念,而非本质论的人性观念。

  • 标签: 荀子 元伦理学 结构论人性观 本质论人性观
  • 简介:现代是从中世纪末萌芽的,在其发展中取得了普世意义的理性形式:科学精神、人文精神、法治精神和自由、平等、民主的理念。现代化的出生比现代稍晚,它由三个层面组成: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现代与现代化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导精神和各民族皆追求的事业。现代与现代化不是同一事物,但它们在历史背景上、精神源泉上和构建现代国家上存在着同一又有差别的关系。

  • 标签: 现代化 现代性 理性 现代国家
  • 简介:以宗教和哲学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宗教哲学涉及到以什么方式和立场看待两者关系的问题。方式和立场的不同导致了宗教哲学学术意义和问题选择的差异。西方基督宗教和哲学在同一社会背景中的长期存在使得两者之间呈现出了复杂的历史关系。一方面,西方哲学对基督宗教现象和问题的分析与批判,以及基督宗教运用哲学对其自身概念和内容的阐释与论证,为西方宗教哲学的建构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另一方面,长期单纯地对基督宗教问题的关注,也使这一哲学在客观上和广泛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 标签: 西方宗教哲学 学术意义 可能性 基督宗教 两者关系 历史关系
  • 简介:随着普世伦理的兴起,儒家伦理普世化也受到了很多人的积极支持,但这种观点主要出于情感而非理性.普世伦理是现代扩张的结果,而现代所体现的是一种西方中心论,所以,产生于中国的儒家伦理不可能成为西方的伦理观念.中国人当前的主要任务不是儒家伦理的普世化,而是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从而促进中国伦理发展.

  • 标签: 儒家伦理 普世伦理 现代性 普世伦理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自施莱尔马赫奠定现代诠释学以来,经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一股令人瞩目的世界哲学思潮.如今,这股思潮突破语言的界线,延伸到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中国哲学领域.一批海外华裔学者率先对此作出了回应,而美国天普大学傅伟勋教授建立的"创造的诠释学"尤为引人注目.它虽发端于释老之学,然又融会了西方哲学的诠释方法论,在诠释学方法规则的制定上具有独特的建树.在这个意义上,它是融合中、西思想的诠释学形态.其宗旨是构建一个诠释的方法论规则体系,以现代化地重建传统哲学.

  • 标签: 诠释学 施莱尔马赫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传统哲学 诠释方法
  • 简介:近代以来的中国,关于保守与进步的争论一直不断,传统观点认为,社会上有两种人,一种是鼓吹改革与革命的人,另一种是反对社会变革的人士。但长期以来被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的研究者所忽略的一个现象是,在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之中,存在着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就是虽然在表面上他们都对传统文化持保守主义的态度,但是他们其中一些人认为传统文化是存在于世界民族文化之中的一种具有普遍、世界的价值,是其他民族文化所永远不能替代的。而另一些人则只是将传统文化看做是一个民族在其现代化的道路上摆脱不掉的包袱。由于这两种对待传统文化态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主义思潮和人物,大致分为这两个不同的阵营。

  • 标签: 中国现代 保守主义 思潮 复杂性
  • 简介:'无'的本体存在状态,体现着人类本有的思维品性,并深层次地呈现着系统整体化的生态思维的特性.'无'呈现着自然本然的存在,以及人在自然世界中生命体验的根本旨归,它是在超越和消融现实的'有'中,动态性地还原人与自然同生共长的生态化存在机理.'无'的内在韵味既蕴涵着中国人审美体验与审美理解中求'味'与'韵'的独有方式,更在体现生态审美意蕴的内在机理中审美化的运演生命活动的运动节律.

  • 标签: “无”性思维 太极思维 生生 化生 生态审美
  • 简介:“审美生活”作为美学的研究对象与其他生活形态一样,具有一般“生活”的“构成特性”:“主客不分”,其在“时间”上的体现是主客之间的“始终一指向”关系,那么一种描述“语法”就必将产生:“只有当……的时候,才会产生特定的美感体验”,因而,“时间”是“生活哲学”的基本问题。

  • 标签: 时间 美学 生活形态 审美生活 美感体验 生活哲学
  • 简介:历史研究的巨大挑战作为一门专业领域的历史研究发现自己处在这样一种讨论中,这种讨论以既使它感到满足又使它感到不适的方式,来处理历史的根源、作用以及原则.满足之处在于历史学在人文领域内获得了新的注意:在这里一个支配的问题是记忆在文化中的作用.

  • 标签: 交叉点历史 历史研究 历史秩序
  • 简介:在晚清和民国,中国的政治正当发生过重大的历史转型。在经历传统正当危机的同时,近代中国的思想家们逐步重建新的政治正当轴心。新的政治正当以“去道德化”为时代标志,以世俗化的历史主义目的论为知识背景,确立了三个重要的正当轴心:自由之正当、民主之正当和富强之正当,并分别形成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国家主义这三种近代中国重要的政治思潮。从天理到公理,再到潮流,近代中国的政治正当逐步失去了超越的和客观的性质,走向历史的和心理的主观意向。与此同时,政治正当的基础也有一个从善(德性)到权利(自由)的转型过程。

  • 标签: 正当性 天理 公理 权利
  • 简介:“德”字在先秦文献中有“性质”、“属性”义。传本《易传》除大量带有德性内涵的“德”字外,还保留了“德”的“性质”、“属性”义,如“蓍之德”、“卦之德”、“阴阳合德”、“神明之德”、“杂物撰德”、“和顺于道德”等。准确理解《易传》上述命题的意蕴,应将“德”之“”义作为重要的参照。

  • 标签: 《易传》 神明
  • 简介:在证据理论领域,已有学者开始冲破传统刑事诉讼法学关于证据作用观点的范囿,将证据作用从控诉与辩护职能的简单界定发展到更精确地涵盖控诉、辩护与定案三种职能,从而将证据划分为控诉证据、辩护证据和定案证据三种。定案证据是审判人员在经过双方当庭质证和辩论之后,...

  • 标签: 刑事诉讼证据 控诉证据 合法性 证据理论 证据能力 证据形式
  • 简介:在儒家思想中,仁是个体对自我生命的体悟和自觉,具有个体性。天命体现社会历史文化的核心价值,具有普遍。理论上,仁发生的个体性与人格评价的社会之间存在张力,如果一个人一味本着良善的初心做事而忽视社会价值追求可能最终成为不了君子仁人。在孔子,仁心发生后由天命引导,使个体仁心能够与社会良知结合,形成完整的道德成长机制。但是,孔子之后不少儒者虽然对仁的道德主体性大加弘扬,却忽视了天命在仁的实现中所产生的引导与规范作用。所产生的后果是,仁独自承担起自我做主的道德责任,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道德意志的任意。因此,天命作为社会道德的普遍原则能够也应该为仁的发展与成就提供保证。

  • 标签: 天命 普遍性 个体性
  • 简介:自司马迁在《史记》中提出《庄子》“剽剥”儒家以来,儒者们就一直被如何化解庄儒矛盾的问题所困扰,以致史上废庄、斥庄之声连绵不绝,甚至宋朝苏轼不惜采取化庄为儒之方式,而且还希图通过伪作的判定来彻底化解庄儒矛盾。但到晚明时期,《庄子》的真伪性问题,却在学人们的视域中呈现出多样化的相状,即有的学人认为,内、外篇为庄子所自著,而杂篇则渗有后人之伪作;有的学人认为,《庄子》只有内篇为庄子所著,而外、杂篇皆渗有后人之伪作;还有的学人认为,内、外、杂篇都窜入了后人之伪作;又有些学人则对当时思想界的疑庄之风提出了批判。无疑,晚明学人在对《庄子》篇章真伪的判定背后其实都蕴含了学者们各自不同的心境、观念体系、意图与视角等。

  • 标签: 《庄子》 真伪 多维性
  • 简介:6月27日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由北京市逻辑学会和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联合举办。会议由北京大学哲学系周北海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陈慕泽教授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谷振诣教授分别报告了他们各自从事的“批判思维”课程教育的核心理念和内容。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江怡教授对主讲人的报告作了点评。来自美国、加拿大、中国武汉和北京的60余名师生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专题研讨会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课程建设 北京师范大学 客座教授
  • 简介:2001年1月9日,社科院哲学所著名学者叶秀山先生为该所部分研究人员做了一场题为“我与哲学’’的报告。除了谈自己的治学经验外,叶先生着重讨论了近现代西方哲学,特别是德法哲学在存在、感性、时间和空间等一些基本问题上的推进工作。

  • 标签: 先生 近现代 治学经验 研究人员 学术报告 西方哲学
  • 简介:<正>弗兰西斯·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他在人类认识史上的巨大贡献在于,致力于认识论的探讨,提出并解决了若干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实现了哲学研究方向的根本转换。关于培根认识论的性质与特点,学术界

  • 标签: 理性认识 马克思 哲学思想 主体能动性 学术界 认识论问题
  • 简介:东西方文明冲突与文化融合,既不是争夺话语权及同化的问题,也不是消融各自的特色,而是基于和谐在文化差异中分享与互尊。惟有正视这一点,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资源才可能通过与西方经典的相互诠释来与西方文明沟通与交流,并追寻到当今世界根源精神;进而发现一个为人类理性所能认同的共同的真理与价值标准。恰恰是通过对中西文化元典的比较研究,我们发现不同文化的冲突不可怕;它是进化的一个条件,但是你必须共同融合才能产生新的文明。

  • 标签: 中西文化 互释 精神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