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如今的人(当然尤其作为一个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很少有人会将教会和大学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很难将二者联系到一起来考虑。然而有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即在全世界建立的组织中,在1520年之前建立,现在仍然使用同样的名称、以同样的方式做着同样的事情的只剩下85个,这85个中有70个就是大学,另外15个是以教会为代表的宗教团体。[1]不仅如此,透过综合了解两者在历史中的发展进程,总会让人觉得它们之间有着一种莫名的契合之处。本文着力于概括介绍教会与大学两者的发展历史,并从其中找出两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共同之处,借以说明教会历史与大学成长史之比较的意义。
简介:处在社会变动年代,鲁迅倡说“拿来主义”。他的翻译目标是开拓民智,“获一斑之知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时”。科学救国行不通,他便弃医从文。鲁迅反对为“顺”而损害原作。他认为,硬译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手法,一面尽量输入新的思想,一面尽量消化吸收,这就是尽可能等值的直译。这一原理没有过时。马丁·路德同样为民众启蒙而翻译。宗教翻译者应有社会担待和使命感。宗教经典的翻译应该促进时代的变革和社会的进化,是传递宗教真义,教化国民而不是中国化,也不是象牙塔中的高雅鉴赏,要提防本土化的陷阱和染缸。翻译是社会变革的催化剂和各个族群彼此交流的平台,而不是促进闭塞痼弊僵化和民族沙文主义的喧您。翻译与介绍异域新思潮密切关联,促使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主流文化,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