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卞之琳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山山水水》由于在文本的意义上缺乏自足性,在学术界要么被存而不论,要么被予以过低的评价。本文则试图从知识分子与时代关系的角度,深入解读这部卞之琳"未完成"的作品。本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笔者的问题意识、研究状况以及本文所要处理的对象。第二部分通过对小说创作意图的探讨,分析卞之琳——个个本以诗歌写作见长的作家——创作转型背后的内在诉求。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笔者将深入小说文本,分别从小说"回环往复"的结构以及叙事视点的角度,分析这部小说的艺术特色,并以此为基础,揭示小说形式背后所潜藏的政治无意识。第五部分为结论,笔者最后认为,《山山水水》这部小说的文学价值或许并不突出,但却鲜明的反映了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作家如何努力试图与时代发生紧密的联系,为我们探讨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提供了独特的例证。
简介:伴随着商品经济的骤然兴起,一种面对个体生命自身的意义和价值的“个人化写作”在90年代成为突出的文学现象,它对当时的文学秩序和平庸的写作予以激烈的抨击,表达了自身的文学理想和纯粹的创作理念:拒绝普遍意义的话语实践,疏离意识形态化的重大题材和时代的共同主题,更重视个体感受力和想象力,以个人性、主观性、内在性为表现特征,以自言人身份进行书写的个人化叙事;“个人化写作”的创作实践试图通过对日常生活还原式的客观呈现来刺穿“常人”的坚硬外壳,表达了对经验遮蔽下人类生存的哲理化追问;但是在日渐强势的消费文化影响下,标榜“忠于自我”的“个人化写作”为我们呈现出的却是一种几乎无可避免的欲望化奇观。
简介:“高考是一场战斗。参加者应该是战士。你愿意作为一名战士去参加战斗吗?”——《高考战斗手册》“高考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高三的考场是人生的“战场”,高三的考生是无畏的“战士”。男孩突然变得沉稳,女孩突然变得文静,调皮捣蛋的学生也会变得本分,一切都在突然间悄无声息地发生着变化。教室里少了嘈杂和喧哗,走廊里也没了闲散的身影,所有人都在朝着一个目标,使劲、使劲,再使劲。高考是实力的较量,是心理的较量。时光流逝着,硝烟渐浓,一本本教材像沙袋,一张张卷子像弹坑,一次次模考似战壕。我们跌跌撞撞从沙袋后面发起冲锋,从一个弹坑扑向另一个弹坑,从一条战壕跨向另一条战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