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国际比较文学界的世界文学讨论,极大地拓展了世界文学观念,形成了一套多元的当代世界文学话语。当下的世界文学研究,已超越了传统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而关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的实践形式以及世界文学研究新路径。达姆罗什、莫莱蒂等人的研究成果,体现了世界文学研究的新范式、新方法。全球化语境进一步密切了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关系。世界文学观念的更新、研究范式的拓展,体现了比较文学意识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体现了比较文学性质,呈现了比较文学化的趋势。而世界文学新进展所体现的文学本体意识和诗学问题意识,则对比较文学的深化与发展,具有较大的启迪意义。
简介:摘要尽管我国对食盐专营进行规范的法律法规是相当多的,但其实际监管效果并不理想,管理还相当薄弱。针对是否需要继续进行食盐专营来确保“食盐加碘,保护公民身体健康”的争论,本文认为,我国在目前不能也没有必要取消食盐专营。我国应主要是通过修改完善食盐专营管理法律法规,规范、加强食盐专营监督,而不是废除食盐专营。
简介:<正>读了王若水同志的文章《现实主义和反映论问题》(见1988年7月12日和8月9日《文汇报》),我们注意到了他的“新发现”和“新观点”.他从《唯物论与经验批判论》(以下简称《唯批))这部名著中“发现”了列宁是个“直观反映论”者,所谓流行的“反映论”观点,原来是来自列宁.《唯批》“只强调承认现实的客体性”,丢掉了还要“从主体方面去理解现实”,因此,列宁是和费尔巴哈一样的直观反映论者;而多少年来《简明哲学辞典》和许多文章关于“反映论”的阐释,又都是依据列宁的观点来写的,所以王若水同志认为多少年来流行的“反映论”就是“直观反映论”.进而认
简介:阳明所说的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的精灵'等提法,引发了良知的创生性这一议题。当代新儒家牟宗三先生曾经对这一议题进行了阐释,但他的阐释由于'紧扣道德'立论,并将良知仅仅看作人内在的道德本体,而存在其自身的理论限度。而其他的相关阐释也由于没有对阳明学中的气论给予足够的重视而未能很好地对这一议题给出恰当的理解。实际上,在阳明那里,气在存在论上具有更为本源的地位,而天地万物从根本上说,都是气化的产物。但气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意义上质料,它内在地具有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在阳明那里被称为生理或良知。由于气内在地具有良知,固可以生生不息、化生万物。虽然气是化生万物的真正主体,但良知却是气化生物的根本动力。良知是'乾坤万有基'、是'造化的精灵',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说的。
简介:杨匡汉坚决主张本土化—但不是保守的而是开放的,是将他者包客进来,在异与变的碰撞中把本土一些相对稳定的、具有历史连续性的观念重新解读,以形成当代表述形式并对全球化产生的“反冲击”。孟繁华认为传统的批评方法、基本概念、关键词语已被渐次废除,代之而起的是他者的概念群,构成丁当代文艺学发展的两难处境,但经过整合与重建,必有新成果涌现出来。金惠敏认为“回到主体”的对话,其意义仅在于使对话在预设的原始主体的前提上成为可能、而绝不是说在对话中虽身经百战而毫发未损的自我确认。“如果全球化是一种进攻型的帝国主义,那么在狭隘民族主义意识中徘徊的则是防御型的帝国主义”。李Jun平认为,“本土化”不如“本土性”确切,因为前者试图“化”一切而显出霸气而后者只是提醒别忘记本土特点因而显得平和一些。“全球化背景”对中国文学理论本土性问题意味着既要从Universal(世界的、普遍的)角度,也要从Manifold(多样的)或Varied-dimension(多维的)角度,将中国文论的异质性问题考虑进去。王钦峰尝试从后现代主义角度解构“本土”,认为“本土化”的号召力是以民族文化的过去为基础的,其情感成份多而理性成分少,它可能把国家或民族推到固步自封的老路上去。林衡勋认为,现当代中国学者文论著作虽多,但大都采用“西方文论在中国”而不是“中国文论在世界”的方式。张喜洋通过解析奈保尔个案,指出,“诺贝尔文学奖”作为文化上的全球性事件,实质是要求多种多样的“本土”文化去参予。杨Yang告诚人们注意“本土化”口号背后可能潜藏的极端民族主义。蒋淑娴强调以世界眼光、本土意识重建当代文论,反对后现代主义的一味消解。殷鉴认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欧化”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