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西方社会历史视角,提出了全球概念.作者认为,这个概念贯穿于自文艺复兴以来整个欧洲历史."全球化时代"已经变成了一个常见、对于人类当前状况特征表述.我们也不可能忽视与全球有关本土性问题.针对全球化与本土化关系,作者提出了一种积极策略:"从全球角度来思考,从本土角度来行动".

  • 标签: 作者 视角 本土性 文艺复兴 全球性 西方社会
  • 简介:意识流是诗人艾略特在诗歌创作中用以展现人物心灵深处,难以把握非理性化活动一个重要艺术手段。然而在对意识流探讨和研究中,批评界却往往把非理性化意识流加以理性化。本文拟以诗人艾略特诗歌《荒原》和《杰·阿尔弗里德普鲁弗洛克情歌》等为例,揭示出意识流在文学作品中模糊、矛盾、对话特征。

  • 标签: 识流 理性 非理性 矛盾性 模糊性 内心独白
  • 简介:《比较文化研究中数字人文与媒介间研究》是一部由比较文学和文化专家斯蒂文·托托西主编论文集。该书所收录论文,在比较文化语境中,从理论与实践方面,探讨媒介间和数字人文概念,分析了媒介间和数字人文在不同类别文本中运用,如小说、电影、绘画、漫画、图画小说、电子游戏等等。该书拓宽了比较文学研究领域,为当代新语境下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提供了思路。

  • 标签: 数字人文 媒介间性 比较文化 媒介转向
  • 简介:作为现代文学史上一座丰碑,在审美观念与艺术表现上,《狂人日记》充分地表现出超越既往与凡俗审美现代品格,具有了现代本质特征,具备了现代文学经典作品必备品质。

  • 标签: 审美品格的现代性 经典性
  • 简介:大致情况可以这样概括一下:玛雅狗快要死了,她打算离开已经相处了5年男友。总体而言,让她最感到伤心是那条狗。“上帝,这太可怕了。”罗德说。罗德是玛雅男友。“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承受这个打击。我们真的对此毫无办法了吗?”罗德这是在说那条快要死狗,因为他此时还不知道玛雅已心生去意。但是,假使他知道了,也很可能说出一模一样的话来。于是,玛雅就会说,是的,已经毫无办法了。

  • 标签: 罗德 我不知道 蒙德 麦哲伦 达斯 瑟夫
  • 简介:美国越战叙事文学大多属于巴赫金所说独白小说,作者没有跳出自我意识,与小说人物之间缺少对话,小说人物意识被纳入了作者意识框架,作者意识决定了笔下越南人言行举止。这种独白使得美国作家难以全面、清晰地认识自己和美国文化。作家与小说人物高度一致也使这些越战叙事作品在艺术上难以达到一定高度。然而,还有一些美国越战作家虽然对越南人仍然不甚了解,却表达了与之对话愿望,在努力了解越南人过程中,他们对自己也有了更清晰认识。

  • 标签: 美国越战叙事文学 复调理论 独白小说 越南人
  • 简介:历代爱情小说层出不穷,源远流长,辐射着中国人在大文化传统下爱情生活,反映着和影响着中国人爱情观。李渔爱情小说,涉猎广泛,手法新奇,充分反映了李渔对爱情自由肯定和对封建家庭伦理认同矛盾思想,从而在他作品中表现出了这种叛逆与认同、进步与落后并举调和

  • 标签: 爱情小说 李渔 封建家庭 广泛 新奇 认同
  • 简介:《城堡》在时间上既具有传统现代因素,又具有反传统后现代因素。小说中K生活和经历大致可以清理出一个时间秩序,但另一方面,小说中,不论人物行动时间还是作者叙述时间都有变异。小说中两封信事,因为没有时间顺序或者说时间混乱,我们无法复原或勾勒出它故事和情节。

  • 标签: 《城堡》 卡夫卡 后现代 时间
  • 简介:《马丁·伊登》是杰克·伦敦著名自传体长篇小说,作者在讲述主人公马丁·伊登“成长”与“成功”相交织奋斗历程时,还赋予人物一条人格暗线——边缘人格,即马丁最初是主流阶级中局外人,而在其成功之后,他又成为两种文化之间边缘人。

  • 标签: 马丁·伊登 阶级 文化 边缘人
  • 简介:《论语》文学历来很少受到关注,偶有涉及,也大多集中于“侍坐”这样场景具体、对话详细、人物众多篇章。纯语录体部分言简意赅,自有不同于《论语》其他部分文学特色。其文学陛不仅体现在褒扬人物时程度有区分,还体现在通过只言片语塑造人物形象。纯语录体在表达贬斥感情时特点也比较突出,不仅注重使用多样化直接否定词,还通过反问和虚词使用来加强否定色彩。《论语》这种文质兼重文学特色影响了后世诗歌和散文创作。

  • 标签: 《论语》 纯语录体 褒扬 贬斥 文学性
  • 简介:尤多拉·韦尔蒂代表作《金苹果》中金·麦克莱恩是一位真人隐身、传说流布背景人物,如何评判这个人物数十年来一直是学界悬疑公案。本文借助R.W.康奈尔主导男性气质理论,指出麦克莱思是摩根纳镇主导男性气质载体人物,其诸多匪夷所思、异于常理行为正是其攀升主导有效策略:金借助异地婚姻成为公众焦点、借助取悦女性传播美誉、借助漫游成为不朽传奇。传奇幻灭一刻暴露了主导欺骗

  • 标签: 韦尔蒂 《金苹果》 主导性男性气质策略 欺骗性
  • 简介:《怀念狼》在创作思路与文本风格上同作者以往作品大不相同.这部小说新意,最鲜明地表现在对非现实、"虚"意因素充满幻想和夸张、恣肆任情表达上.但魔幻却是《怀念狼》最显眼文本特征,是它创新和探索性主要表现.在对魔幻特征分析基础上,探讨它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风格差异与相似之处,进而深入触及文化差异性和作者创作个性的话题,并借此唤起某些思考和启发.

  • 标签: 《怀念狼》魔幻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
  • 简介:荷马史诗《奥德赛》以人智谋及入神关系为主题,同时是以大海为辽阔背景返乡作品。如对奥德修斯返乡之旅环境进行考察,“故乡”与“归途”是环境之眼。主人公对故乡伊塔卡岛土地依附、岛上亲人对家园持续守护凸显了故乡环境在想象、记忆和生存现实中意义。归返途中“群岛”地理构成欲诱、博物学知识对成功返乡帮助表明了归途环境与人类自我约束力及自然智识关系。本文对《奥德赛》做生态批评解读,指出奥德修斯返乡是水球环境中人类家园情怀隐喻。

  • 标签: 奥德修斯 返乡 环境性 生态批评
  • 简介:张可久是元代中后期一位散曲大家。其现存散曲中有许多富有地域性色彩曲作,有一定研究价值。这里主要对其地域散曲中纪实、寄寓、选择、象征等特点进行初步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他散曲作品。

  • 标签: 张可久 地域性散曲 特征
  • 简介:喜剧死亡是现代文学作品中经常涉及美学意象。作为与古典式悲剧相对美学要素,喜剧死亡因其独特"陌生化"效果而更能表现作者思想深度和复杂心理,留给读者更大思考空间。本文通过对喜剧死亡意象理论探讨和实例分析,揭示了文学作品中死亡喜剧艺术效果和美学价值。

  • 标签: 喜剧性死亡意象 黑色幽默 情感 理性 情境
  • 简介:王昌龄七绝使用月亮意象比例是唐朝诗人之最,所以解读好王昌龄七绝中月亮意象十分重要,我们可以通过孙绍振先生文学文本解读学解读理论来解读王昌龄七绝中月亮唯一与特殊,从而更加深刻地认识王昌龄诗歌特质。

  • 标签: 王昌龄 七绝 月亮 文学文本解读 唯一性与特殊性
  • 简介:2010年龚古尔奖得主米歇尔·韦勒别克是法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大家,他作品标新立异,充斥着对西方消费社会挑衅和对人类普世价值敌视。现象泛滥是作家文本里一大特色,书写中赤裸大胆,超越了色情文学尺度。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角度,韦勒别克在创作里将重点从性冲动对象拉回到性冲动本身,在性行为书写本真状态里让淫秽和诗意并行不悖。人物由于年少时性心理创伤而拒绝成长,发展出病态心理表征。作者书写投射时代视野,在对后现代社会解构中,竖起了科幻乌托邦旗帜。

  • 标签: 韦勒别克 解构 乌托邦
  • 简介:努鲁丁·法拉赫小说多以索马里为背景,其"回归索马里"三部曲中第一部《连接》向读者展示了20世纪90年代索马里内忧外患。法拉赫借由但丁"地狱篇"引文,对比战乱中索马里人民道德信仰丧失并探索其根源。"连接"不仅是文本之间关联,也是主人公吉布勒赫与祖国不可分割。本文旨在通过《连接》与"地狱篇"间互文比较分析,揭示两者形式与内容上相关,将但丁地狱之行与吉布勒赫索马里之行联系起来,构成索马里与地狱之间对照,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连接》艺术特色和创作意图。

  • 标签: 法拉赫 《连接》 索马里 但丁 互文性
  • 简介:本文从超验主义维度解读了宗教思想.在超验主义思想启示下,霍桑通过暴露了人类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二对立灵魂,并进一步揭示了善恶相生辩证关系,指出了犯下罪恶就是救赎开始,从而为正视清教主义罪恶找到了勇气.

  • 标签: 超验主义 灵魂 二性对立 善恶相生 救赎
  • 简介:爵士乐不仅成为托尼·莫里森小说《爵士乐》一种叙述策略,还构成她独具匠心行文风格,成为她笔下非裔美国黑人生存境遇一种隐喻。小说自始至终都回荡着爵士乐旋律和声音,引导和召唤着读者去重组故事情节,阐释和解读美国非裔黑人百年历史画卷。本文从文本音乐展开,追寻爵士乐叙述策略,剖析重复、即兴创作、和声和对位技巧等爵士乐音乐元素在小说《爵士乐》结构、人物、叙述内容和叙述主体等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展现一个摆脱了历史重负、富于爵士乐精神黑人文化新视野。

  • 标签: 《爵士乐》 音乐性 行文风格 生存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