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产品设计应该符合中国的文化和国情,更好地为中国人服务,当大家都慢慢接受并习惯于这种设计时,它就是中国的本土化产品设计。
简介:陈争,1960年出生于贵阳。1981年毕业于贵州省艺术学校美术专业,1983年结业于南京艺术学院。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贵州画院院长、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文化系统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文史馆特聘馆员.贵州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获国家文化部优秀专家称号。
简介:1930年代是从西欧造型方法的传入到稳定的发展阶段。本文论述并探究了近代韩国绘画从西方导入到本土化意识萌生的发展过程,如果导入期的第一代画家主要起启蒙作用的话,这时期登场的第二代画家则主要是通过发掘题材进一步探索造型的本质。通过鲜展的作品,反映在倾向和理念的分派,是发展阶段的一种现象。
简介:中国油画在面对大众文化及各种新艺术样式——包括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新媒体艺术、大众传媒图象以及市场经济等新的情境压力下,中国油画家们一方面正在沿着大众文化的平民化发展趋势在调整自我的审美意识,向自身以外的西方和非西方多角度开放;另一方面,他们一直执著地关注本土文化,并在创造中坚守了传统艺术中的诸多元素,为传统艺术媒介的油画获得了全新的发展空间,触摸到时代的特征。
简介:主持人:中国的画院是世界美术体系结构中的特例,这样的状态对于全球美术界具有何等意义?中国的画院对于中国乃至世界美术作出了何种贡献?如果没有中国的画院体制,中国美术和世界美术将会失去什么?巫卫东:中国画院体系本身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简介: "以中华文化为源,以世界文化为本,将国际专业知识及精要引入本土教学",这是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办学宗旨和办学特色.因此,作为该院的新教师,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本土文化的同时,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感情,为今后在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中自觉运用本土文化元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实现学院的教学目标,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简介:一缘起在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文化趋同而导致各民族文化特征消失的焦虑,经过文化学者的警惕慢慢有所缓解。在高速发展的今天,东方设计语言如何去展示其民族、地域文化,无非是其民族、地域文化与其他民族有何不同之处或其民族、地域文化优势是什么。这是当下在文创研究语境下的设计师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也是东方智慧的当代显现——如何让世界,更确切地说让西方重新认识来自东方、来自中国的设计,感受这些设计作品的魅力,这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全球境遇与本土意识”。
简介:龙门石窟的开凿盛期,正是中国佛教思想本土化的关键时期,也正是佛教艺术中国化、世俗化的重要阶段,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在这里的发生发展,正是这种本土化和世俗化的重要标志。现有的研究成果多从主佛、菩萨、飞天、装饰的角度来讨论这一命题,却多少忽略了天王力士造像这一绝佳的视角。它们与生俱来的某种独特品质,或许会为这一命题带来新的思考。
简介:随着天竺、西域、日本、朝鲜等地信众的巡礼和官方的支持,五台山文殊信仰在东亚文化圈内得到广泛传播,并在东亚多地完成信仰空间的复制。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建构及信仰空间复制对于研究佛教的传播与接受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方志、僧传、行记、灵验故事、敦煌遗书等相关史料的梳理,一方面探究五台山形象发生多层次演变的原因及"文殊一五台山"信仰的流动过程,另一方面也试图关注佛教在东亚范围内的传播模式。
从符号学角度反思中国本土化产品设计
市足本土求发展——贵州画院院长陈争答主持人问
近代韩国绘画的本土化——1930-1939:近代绘画的发展期
在本土与国际化中寻觅——浅议大众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油画
立足本土 寻求市级画院发展之路——兰州画院院长巫卫东答主持人问
以中华文化为源——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本土文化教学一得
“地之缘,器之道”东方造物实验记从国际展场回望本土主题衍生品设计
龙门石窟天王力士造像——兼论中国佛教艺术的本土化与世俗化
神圣空间的建构与复制——以中古时期“文殊-五台山”信仰在东亚的传播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