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主要论述了作曲实践中的和声配置问题,目的是要总结一些在作曲教学当中通常向学生们灌输、训练的多声部写作技法,从中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多声部和声的品味能力。在当代音乐的创作中,调性设计的形态呈多样化趋势:传统调式调性、人工调式、12音(音级)调性、12音泛调性,等等,这些主要是由音乐实践中的风格要求所决定的。理论上的总结固然能够帮助人们的理解,然而说到底还是要落实到具体音响的设计上来。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积累更多的音响经验,这才是最终需要得到和解决的多声部创作能力问题。

  • 标签: 声部连接 半音化设计 12音调性 人工音阶 低音线条
  • 简介:民族音乐学理论自20世纪80年代引进我国伊始,就始终以其方法论而著称。实际上,就民族音乐学产生和发展的本质而言,其最终目的是为人类自身和谐发展而服务的。因此,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写作也必须为达到这样的目的而书写,尤其是强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今天。然而,纵观我国民族音乐学论文的写作状况,无论是对民族音乐学理论本体研究的文献,还是运用民族音乐学方法写作的文献,这一学术书写的根本目的,至少在过去近三十年的历史时期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民族音乐学学生论文的写作更是如此,具体表现可以归纳如下:

  • 标签: 民族音乐学 写作目的 学生论文 20世纪80年代 和谐发展 以人为本
  • 简介:在多声部音乐中,旋律有着流动性与起伏性的特点,其节奏也是千变万化的。在编配和弦时,我们不可能为旋律中的每个音都配上和弦,而且如果和弦过于频繁的更换,会使得多声部音乐产生纷杂扰乱的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在多声部音乐的和弦框架中,将旋律中处于和弦中的音当作和弦音,而将和弦音以外的音当作和弦外音来处理。

  • 标签: 多声部音乐 写作基础 教程 和弦 流动性 旋律
  • 简介:六、12音调性设计所谓12音音乐体系(dodecaphony),原本就应当分为调性音乐(twelve—tonetonalmusic)与非调性音乐(non-tonalmusic)。如,12音序列(twelve-toneseries)的重要标志,就是看其是否有调性的中心音。

  • 标签: 半音化 调性音乐 写作 和声
  • 简介:<正>中国古代乐律学的两个概念——三分损益法与三分损益律,在现代人的观念中似乎并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其含义是明确的。三分损益法是一种生律方法,而三分损益律,即通过三分损益法产生的律制。对于三分损益法,笔者的理解与上述并无分歧,而对于三分损益律,笔者认为由于这种解释缺乏历史的视野,难于帮助我们准确把握古代三分损益这种律学观念的历史内涵,因而是有缺陷的。那么,回到古代文献有关记载本身,以史料为起点作再次的考察,应该说仍是有必要的。

  • 标签: 吕氏春秋 三分损益律 历史内涵 三分损益法 律历志 史料
  • 简介:本文主要讲述了“前奏曲与赋格”套曲中主题材料的发展,织体形式的变换形成了上下起伏展转交替与首尾组合体相映的安排,前奏曲常采用一些普通的体裁和手段,使其具有现代化的音响效果。赋格曲大都是将复调的传统写法与创新倾向相结合。扼要地说明了套曲中所采用的各种技法和发展手段,对力求推进、扩大、改变和展示复调准则所起的作用。

  • 标签: “前奏曲与赋格” 主题 有条件的固定对题 固定间插段 音高水平循环
  • 简介:向创作实践贴近荐《歌曲写作教程》莘梓歌曲在音乐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和指导歌曲创作的教科书,国内已有数十种之多。在众多的教科书中,陈国权撰写的《歌曲写作教程》,从在教学思路上、教材主线的安排上、一些创作概念及具体教学方法上看,是一部匠心独运、别具一...

  • 标签: 写作教程 创作实践 歌曲创作 通俗歌曲 抒情歌曲 结构布局
  • 简介:<正>序曲是欧洲的一种乐曲体裁,开始只是作为歌剧、清唱剧等音乐戏剧以及话剧中的开场音乐而采用的.后来有的作者也常采用这种体裁写成独立的器乐曲.序曲音乐具有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它能起到概括剧情,揭示主题思想等重要作用.把这种富有艺术表现力的手法运用到戏曲中来,是在近几十年才开始的.传统戏曲中虽然没有序曲音乐,然而也有一个与之近似的音乐形式——“闹台”以及“开场锣”,只是在功能性、艺术性上与序曲有些差异.过去戏曲演出大多在乡村、山野的广场、草台或祠堂、庙宇内进行

  • 标签: 戏曲音乐 当代戏曲 序曲 主题思想 艺术表现力 戏曲演出
  • 简介:广东音乐又称广东小曲,它是产生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民间器乐音乐,与粤剧音乐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民谣、说唱、民间礼仪音乐、宗教音乐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风格上与广东其他地区的乐种如潮州音乐、客家音乐、瑶族音乐相区别。广东音乐那明快的节奏、丰富的音调、柔美而极富南国特点的音色、华丽的“加花”、精练别致的结构,令人喜爱。广东音乐的历史大约一百年左右,是一个比较年轻的乐种。与其他地区民间乐种相比,广东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从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起,便形成了一支专业和半专业化的写作队伍,产生了吕文成、何柳堂等名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或比较优秀的广东音乐作品,广泛流传。几十年来新的作品、新的创作特色不断涌现。八十年代以来,一些作曲家尤其是广东作曲家的一批新的广东音乐作品问世,又展现了一些新的艺术特色,创作的专业化更为加强,艺术的表现范畴也更为宽阔了。

  • 标签: 音乐作品 音乐传统 创作特色 乐种 民间器乐 何柳堂
  • 简介:读小学的时候,我就是个音乐和诗歌的爱好者。到了初中,就开始“发表”歌曲——借每周教班上同学唱一首新歌的机会,悄悄塞进自己的“作品”,当然是“捏造”了很多作词作曲的“笔名”。这个“秘密”,只有教化学的班主任知道。(谢谢他不仅没有“戳穿”我,还一直似笑非笑地朝我点头,否则……)。

  • 标签: 歌词 自序 写作 文章 爱好者 班主任
  • 简介:欧洲音乐对中国音乐的影响始于几百年前甚至是上千年前,这种影响是由欧洲来华的天主教和基督传教士、神父通过传教活动引起的。早期局限于崇拜仪式,而音乐则通过宗教仪式为中国教友所熟悉。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旧式学堂被新式学校所取代,1905年科举考试终止,音乐课首次被编排到学校课程的体系之中。随之涌现出了新式作曲技法的学堂乐歌,这些乐歌在儿童和学生之间流行开来。这就是中国新音乐的开端,即"欧化的中国音乐",编曲或作曲者多为学校音乐教师。这种新型欧化了的中国音乐简称为"新音乐"。此术语类似1919年"五四运动"中出现的"新文学"的概念。根据二十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和军事的发展来看,中国新音乐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时期:学堂乐歌时期、"五四运动"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内战时期、建国初期的十七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年以后以及台湾、香港和澳门的"新音乐"发展。二十世纪,欧洲音乐对中国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音乐作品的作者、作品所运用的音乐语言以及对音乐的思维和美的品味。然而,中国的欧洲音乐爱好者对这三点表现的虽然相当强烈,同时也颇为肤浅。这种影响是强烈的,因为中国有太多的音乐爱好者崇拜欧洲音乐;这种表现是肤浅的,是因为中国作曲家的作品缺乏扎扎实实的内容——哲学的、人文的。上面便是这篇文章所讨论的主要内容。

  • 标签: 新式欧化的中国音乐 新音乐 人文音乐 专业作曲家 音乐语言 音乐思维
  • 简介:元代戏曲女演员史料集《青楼集》作者夏庭芝,字伯和,号雪蓑,松江府治所在地华亭县人。关于其在世时间,学术界一般认为是"生卒年不详"。惟有《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本《青楼集提要》言其"生年约在元延祐间——一

  • 标签: 青楼集 夏庭芝 写作时间 生年 陶宗仪 汉语大词典
  • 简介:第十讲练习(第十讲刊于本刊2001年第五期)本章内容是副三和弦。练习中的第三道为和声写作,其题目要求如下:为旋律写作和声,其中应用副三和弦(织体形式可用分声部四部和声或其它形式)。下面是为第2题写作的一种和声方案,织体形式选用了四部和声:

  • 标签: 旋律写作 属和弦 四部和声 织体形式 副三和弦 属七和弦
  • 简介:赋格是成型于巴洛克时期的传统体裁,十二音序列是20世纪初由奥地利作曲家阿诺德·勋伯格首创的现代派作曲技法。这一对矛盾体的结合最终成为现代作曲家探索新技法的路径,作曲家将赋格体裁置于十二音体系中的尝试也随之出现。本文拟从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的“调性”问题出发,剖析二者结合后的作曲技法特点。

  • 标签: 赋格 十二音序列 调性 主题
  • 简介:虽然有不少优秀的序列作品仍保留传统的旋律写作原则,但对一个初学者来说,最好是先掌握“非传统”旋律的写作方法。一、“非传统”性质的旋律在传统音乐中,推动音乐向前发展的动力主要来自调式功能,体现音与音之间、和弦与和弦之间、调性与调性之间的

  • 标签: 序列音乐 旋律线 无调性音乐 写作原则 写作方法 勋伯格
  • 简介: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爆发后,自“九·一八”开始酝酿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达到高潮。举国上下、亿万民众走上街头,开展群众性的爱国歌唱活动,掀起了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这一时期曾涌现出《义勇军进行曲》《救国军歌》《大刀进行曲》《嘉陵江上》等鼓舞人心的战斗歌曲,也创作过《扬子江暴风雨》《放下你的鞭子》等影响深远的戏剧(歌剧)。由《离家》《流亡》《战场》三首歌曲组成的抗战套曲《流亡三部曲》是它们中的一员。

  • 标签: 《流亡》 三部曲 《松花江上》 套曲 抗战 抗日救亡歌咏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