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西方音乐阐释理论大致可分为中心主义和多元主义两类。前者主要分布在19世纪至20世纪中叶,后者基本上分布在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后现代主义及其"之后"的时段。前者对音乐的释义,经历了作者中心、作品中心和读者中心的移动。相应的理论有历史释义学、结构主义和接受美学。后者则出现了从结果到过程、从作品到文本、从确定到随机、从中心到多元,以及从单一到多样的演变,涉及解构主义、多元对话理论、生态哲学美学等后现代主义及之后的理论。各种音乐意义的阐释理论或观点都有各自的历史语境,亦有各自的逻辑结构;从关系实在论哲学观点看,这些阐释理论或观点都具有自洽的合理性。时间先后并非进化,仅为历史分布。
简介:琵琶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是我国广大人民所喜爱的乐器,传流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两千多年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过不断的演变发展,成为今天我们日常所见的样子。琵琶这一名词,最早出现约在公元前二世纪的秦、汉时期,原是两种不同演奏手法的名称。东汉刘熙《释名》:“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马上所鼓也。”意思是:批就是右手用指向前左方弹出,把是右手用指向后强入。与其差不多时期的应劭在所著的《风俗通》中,曾写作“批杷”。较早时期的许慎《说文解字》中还没琵琶二字,以后所有是后人补入的。可见在当时还没有琵琶二字的固定字,只是根据弹奏时所发出的枇杷之声像其声而写成批把或枇杷的像声词。约在晋代以后,才从琴、瑟等连类字创造了“琵琶”两个新
简介:五声音阶调式体系中最适合调式变化运用的是微调式,这是微调式本身的音阶音列结构所决定的。但是,自隋唐燕乐形成以后徵调式运用的真相一直是被掩盖着的,这是因为那时一方面以俗乐音阶为主,另一方面又以雅乐音阶来认识的缘故。至宋元时期,俗乐音阶虽然仍流行于西北地区,也保留在一度流入的东南沿海地区。但在长江中下游等地域,清乐音阶开始流行,那就是在隋唐八声音阶基础上,形成相差大二度关系的两调,高-调为清乐音阶,低-调为清乐固定调谱面的俗乐音阶(首调谱面为雅乐音阶)。高-调上以徵、宫、商调式为主,俯谰以羽、商、角调式为主。一量低-调成为主流后,为了肯定调性其宫调式亦被强调,这就是明以来昆曲等曲牌体唱腔及江南丝竹乐种中,以羽、宫、角调式为多的原因之一。后来,耘腔体唱腔的流传再一次恢复以微调式运用为最的局面,这样才真正合符五声音阶调式体系运用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