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1 个结果
  • 简介:明代戏曲刻本的价格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前中期时,刻本稀少,“物以稀为贵”,所以价格昂贵。万历之后,戏曲活动日渐兴盛,大量资本和从业者的加入,使刻本价格大大降低,之前几十两银子一本的书价,此时只需要几两银子即可,刻印不精的闽刻本甚至只需一两钱即可买到。这一价格演变轨迹是由版本、成本等多重因素造成的,厘清这些因素必将有助于深入认识明代戏曲的接受活动。

  • 标签: 明代 戏曲刻本 书价 戏价
  • 简介:目前,学术界对傩、傩戏、傩文化的研究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西周到秦汉傩的研究以及傩的现状研究。这是因为,秦汉以前的傩尚可从文献中爬梳到较多的文字资料,而现存的活生生的傩以及口碑材料又给现状研究带来方便。然而,秦汉以后、宋代以前的傩史研究,却显得十分簿弱,在历史的纵向研究中出现了一个长长的断层,

  • 标签: 南北朝 文字资料 学术界 秦汉 傩文化
  • 简介:本文在程芸教授《明傳奇〈李丹記〉作者劉還初新》一文基礎上繼續深入證,確定《李丹記》所署劉還初(海日)即慈溪人劉志選,爲《曲品》作者吕天成的長輩親戚。祁彪佳《遠山堂曲品》裏《李丹記》條下稱"劉慈水囑吕天成填詞",此説是直接諮詢吕天成之子而得,具有可信度。傳奇文本所述,亦有吕天成創作之痕迹。《李丹記》傳奇,當是劉志選構思、吕天成代筆,堪視作吕天成惟一存世傳奇,並與其曲學理論相印證。

  • 标签: 劉志選 劉海日 吕天成 李丹記
  • 简介:《祥麟現》是現存楊家將故事中唯一一部明傳奇。探討此劇在明清戲曲目録中的著録、名目、作者及現存版本,可知杜穎陶舊藏《祥麟現》鈔本當接近於“文人原本”,傅惜華舊藏《祥麟艷總綱》、程硯秋舊藏《串本祥麟現》等,係“梨園鈔本”或“臺本”,幾種《祥麟現》的“單折本”,則是清中葉以來《祥麟現》折子戲演出的縮影,從中大略可見《祥麟現》傳奇自明末清初至晚清民國的傳抄與搬演。此劇與清代宫廷大戲《昭代簫韶》關係密切,通過比對,可知宫廷劇作家對於楊家將戲曲“前文本”的利用、改造與新創。

  • 标签: 楊家將 祥麟現 版本 昭代簫韶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我的家乡在晋西的临县,我生长的年代正是戏曲繁荣发展的年代。在这里,村村社社有戏台,既演出大戏中路梆子,又演出当地特有的剧种临县道情,还有流传广泛的二人台。县里有两个专业的晋剧团,一个专业的临县道情剧团,还有大量的民间业余剧团。每到过年过节和农闲时节,到处可听到梆子戏的激越唱腔、道情戏的委婉曲调,以及二人台的悲怆歌声。演员通过自己扮演的人物和故事,表达对历史万物、人情世故的态度,抒发人间的喜怒哀乐;观众通过看戏,增长历史知识,辨

  • 标签: 文斋 道情戏 业余剧团 晋西 中国传统戏剧 程砚秋
  • 简介:校讀《南詞叙録》,發現尚有三點可以再作申述。第一,徐渭所言的'南九宫'與蔣孝《南九宫十三調詞譜》的體例有相應之處,但徐渭所見'南九宫'未署作者,故周維培推估其是書坊圖利爲删去蔣序而刊行的另一種'南九宫曲譜',可聊備一説。第二,徐渭將《香囊記》比作終非本色的雷大使之舞,源自陳師道的《後山詩話》,韓詩、蘇詞勇於'文體跨界',但不符合唐詩宋詞的本色之美,其道理如同宋代教坊中人雷大使的舞技再高,終究'色'不如女;明正德年間,《香囊記》運用麗藻繁典的時文筆法,在徐渭看來,自然不是宋元南戲的本色出演,因此以雷大使之舞譬况《香囊記》。第三,有兩條音韻信息,可作討論:其一反映明代方言的部分語音已歸併不分,然腔調劇種使用的戲曲語言,應當先行'正音',纔能確保傳播更加廣遠;其二,徐渭解釋了'薄暮'的音義,應讀作'磨'上聲,意指妓女的假母——'鴇母',在曲中或寫作'博磨''薄母'。

  • 标签: 南詞叙録 南九宫 香囊記 雷大使 薄暮
  • 简介:由於戲曲語辭的複雜性,讀者往往出現誤讀。如《牡丹亭·拾畫》中“蒲桃褐”,指葡萄顔色的粗布衣服,“杏子羅”指杏紅色的羅衣,“殘雲涴”指柳夢梅客途遇雨,衾被尚有濕漬,或指柳夢梅夢遺,而非“飄着幾朵殘雲”。又如嘉靖刻本《荔鏡記》題名“五色”一詞,應是指“五色話”,而非“五種脚色”或“五個部分”。

  • 标签: 戲曲語辭 蒲桃褐 杏子羅 殘雲涴 五色
  • 简介:姚燮《今樂府選》,今存殘鈔本,分藏於多家圖書館。天一閣藏有2册耍詞散曲,《復莊今樂府選總目》未見著録,當爲初稿本;國家圖書館藏2册,浙江圖書館藏110册,寧波天一閣藏56册,有姚燮批點,且見載於總目,當爲編纂過程中的批校本;台北'國家'圖書館藏16册,蘇州博物館藏4册吸收了批校本中姚燮修訂的信息,當爲清稿本。浙圖藏本有張宗祥先生的硃筆批校,其對文字的規範化處理,使字義或風格與原劇略有差異。通過對各藏本的比勘校核,可以明確《今樂府選》所收元明雜劇版本基本來源於明代各大曲選與别集。姚燮在選録元雜劇時,爲了統一體例與便於閲讀,主要做了標目和删削這兩方面的修訂工作。

  • 标签: 姚燮 復莊今樂府選 張宗祥 版本來源
  • 简介:"鸡鸣闻三省,龙吟晋豫秦",黄河飞下龙门,掉头浩荡东流;在这个陕西同州(今大荔)、山西蒲州(今永济)、河南陕州(今陕县)的黄河金三角地带,梆子腔(山陕梆子剧种)生发崛起。迎着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风暴,以其"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时代音调,作为"花部"的盟主,席卷中国广大地区的戏剧舞台,形成了众多的梆子声腔剧种。这些剧种的音乐体制是"以乐就诗"的板腔体(板式变化体),而相异于"雅部"昆曲的曲牌体。由于戏剧多植根于农村,与农事劳动及节日活动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地理形势独特,随着山陕梆子在山西本

  • 标签: 黄河金三角 板式变化体 蒲州梆子 山西人 曲牌体 雅部
  • 简介:中路梆子其源头是山陕梆子。清人严长明在《秦云撷英小谱》"祥麟"条中云:"申生祥麟者,小字狗儿,居渭南……年十六,又四载归。入室后父母尚在亡,有云见之亡山西者,复弃家渡河,由蒲州售技至太原访之。一日,演剧于沈竹坪观察署,偕从列侍中,有老叟似其父。时方登场,瞥眼不觉失声。询其故,令相识认,果然其母亦在署。闻亟趋出,抱持之,各相视恸不能起,座中皆泣下。观察感动,厚赠之,令其俱归。返旧居,置田五十亩于鞧河川原上,将事亲

  • 标签: 严长明 田五 秦云 侍中 山西人 申生
  • 简介:《伯皆》是收录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重刊的《风月锦囊》中排列最前、篇幅最长的明代民间南戏改本。本文从大量的内证材料和旁证材料细该剧的改定年代及产地、新增曲曲律、曲牌与文字改动,得出初步结论:锦本《伯皆》为明嘉靖初、中叶江西民间“弋阳腔”南戏改本。

  • 标签: 锦本《伯皆》 声腔 弋阳腔
  • 简介:三、万荣青阳腔存活的历史环境"安徽池州的戏怎么会到山西去的呢?"这个问题恐怕难以得到具体的答案。但是,从山西与安徽特殊的经济联系中,可以揭示产于徽池的青阳腔"落户"到山西的历史必然性。成文于明万历年间的谢肇淛《五杂俎》卷四中指出:"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江北则推山右。"明人以太行山之左右,称山西为山右;以流经徽州的新安(江)而代指皖、浙广大地区。而称雄于大江南北的"徽帮"和"晋帮"两大商人集团,则是明代居于经济支配地

  • 标签: 青阳腔 安徽池州 五杂俎 谢肇淛 推山 经济联系
  • 简介:清代以后,工商业行会会馆在中国各地兴起,它们主要在祈神祭祀和缔约祭祀的基础上营运各自的家乡戏剧,使地方戏剧得以在全国的城市中传播;它们向本行或外行出借戏台以作唱戏之用,初步建立了商业剧场的规范,在中国戏曲史上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 标签: 清代 会馆戏剧 戏庄 戏园
  • 简介:乾隆間黄文暘編纂的《曲海目》,是一份"知見"性的戲曲總目。此目在以後陸續有增補、訂,遂有《重訂曲海總目》一書的出現。《曲海總目》的"重訂"工作,除了删除重見劇目外,主要體現在:增補新的劇目、作家,調整作家的所屬朝代、作品的署權,訂了部分劇作家的姓名。雖然經過無名氏重訂、管庭芬校録之後《重訂曲海總目》已非原本面貌,但較之《揚州畫舫録》本《曲海目》,仍舊是一份保留了原本某些重要歷史信息的戲曲簿録。無論從時代、版本角度,還是從總目的性質而言,重訂本《曲海總目》作爲一份戲曲簡目的學術價值,實際上要遠勝《揚州畫舫録》本《曲海目》。

  • 标签: 重訂曲海總目 曲海目 管庭芬 違礙劇目
  • 简介:在“曹评”史上,对曹禺戏剧定性为现实主义戏剧,这是一个时代的共。该文6作者对此定评提出质疑。并首次指出在中国风行了近百年的“现实主义”,实际上同时指称着两个并存的名同而实不同的现实主义。作者详述了这两个具有对立原则的现实主义的历史由来,各自的实质特征,其中,重点放在对我国特有的现实主我的阐发上,指出她对中国传统“士”文化精神的一脉传承。在这一辨析的基础之上,该文作者认为,曹禺戏剧既不是中国特有的现实主义,也不是西方意义上的现实主义。

  • 标签: 现实主义 现代戏剧史 曹禺戏剧
  • 简介:清代同光年间,晋剧舞台上出现过一位名艺人,他就是后来享誉晋剧界的'小生泰斗'三儿生(孟珍卿)的师傅丑毛生。关于丑毛生,现存史料不多。出现丑毛生之名最早的记载,是1962年山西省文化局戏剧工作研究室主编的山西地方戏剧资料《传统剧目汇编》第一集(中路梆子)。其中的《蝴蝶杯》附记称:'此剧编后已付印,发现晋中老艺人王永年藏有《蝴蝶杯》珍本,墨笔楷书,非常工整。剧目之前记有‘聚梨园’曾在一次演

  • 标签: 蝴蝶杯 地方戏剧 戏剧工作 孟珍 祁彦子 王永
  • 简介:  三十七红袍记  《红袍记》,又名《红袍姻缘》.黄梅戏后期剧目.《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7集刊有项雅颂口述本.

  • 标签: 传统剧目 剧目考略 戏传统
  • 简介:《芒砀山》,全称为《刘子英打虎》,上下两本,黄梅戏稀见剧目。《黄梅戏传统剧目汇编》第6集著录了柯火英口述。桂遇秋记录、校勘本。《安徽省传统剧目汇编黄梅戏》第7集刊有左世和口述、潜山县五庙灯会抄本。

  • 标签: 传统剧目 黄梅戏 安徽省 潜山县 口述 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