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为元曲正名,化解理学与元曲的紧张关系是时代赋予元代曲论家的学术使命。南宋王灼、明代王世贞将戏曲的血统追溯至《诗经》,静安先生"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论断亦暗含着从曲体上为戏曲正名的动机。单从曲体角度为戏曲正名却显示出论者对元曲所处之哲学环境尚缺乏了解之同情。元代曲论家胡祗遹以"人"为中心,以性情相通论、气禀决定论、教育功能论为切入点,从理学逻辑中推导出元曲创作、表演、欣赏的合理性。曲论家所强调的创作个性、演出技巧、伦理教化等皆是针对理学与元曲的矛盾有感而发,不仅潜含着曲论家的苦衷,也契合了元代理学与文艺合流的趋向。

  • 标签: 元曲 正名 理学 曲论
  • 简介:一、戏曲剧本的立意及其呈现每一个导演创作的立足点各不相同.都有自己的习惯和思维。我也有我的一些习惯,比如在选择剧本的时候,首先要看它有没有精彩的故事.有没有鲜明的矛盾冲突以及有没有一两个、两三个性格突出的人物。情节、冲突、人物这些是前提。剧本没有一个像样的故事.很难吸引观众的:没有一个鲜明强烈的冲突.戏剧性的营造就容易受影响;没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人物就会没有行为动作、没有独特性,导演在舞台上处理起来,就很难表现出一个戏的个性.很多时候.对于剧本,只有在“这个故事很吸引我”的基础上才能做更“深入的思考”。

  • 标签: 戏曲创作 立意 人物性格 戏曲剧本 结构 逻辑
  • 简介:“油画山水”这个命题,是在中西方美术比较的范畴下提出的,梳理它内在的逻辑结构,能更为确切的显示出比较的价值和意义。“油画山水”作为中西方艺术的冲突、比较融合过程中新的探索点,是中西方美术比较进程中的重大突破。但是从其作为一个命题的角度人手,会发现“油画”和“山水”两词的搭配,在比较的范畴里,涉及技术与精神这两个不在同一层面概念的并置,如果我们不能对之进行辨析,或许会在理解方面出现“方枘圆凿”的错觉,

  • 标签: 逻辑结构 山水 油画 西方艺术 中西方 命题
  • 简介:评剧的不景气也如其它戏曲剧种一样,存在多种原因,然而,对困境,我们能多找出几条探索振兴评剧艺术的道路,也许就会给评剧的生存发展提供动力源泉。创作题材的选择就是首要的问题。只有创作题材贴近生活,贴近老百姓,评剧才会有市场。

  • 标签: 评剧 创作题材 贴近生活 农村小戏
  • 简介:福建省实验闽剧院创作演出的《双蝶扇》是一个故事性、戏剧性很强的古代传奇剧。戏说的是林梦卿与陈子霖婚期在即,子霖却被无辜卷入突发命案并误判问斩。梦卿父母为了女儿的未来,让吴玉山顶替完婚。梦卿失身后即起殉情之志,但探监诀别时发现子霖之所以严刑不屈一靠的就是爱情力量。

  • 标签: 接地 文气 故事性 福建省 传奇剧 戏剧性
  • 简介:电影翻拍是艺术创作中屡试不爽的突围策略。电影《倩女幽魂》的素材源自古代死而复生的故事原型,《聊斋志异》中的《聂小倩》是其直接的故事范本。人所共知的三个版本即李翰祥、程小东、叶伟信导演的电影《倩女幽魂》,它们分别从不同的切入角度和美学立场重写了《聂小倩》的故事,而每次重写无不与同时代的文化观念紧密相联。可以说,文化观念的更新直接影响了受众的文化消费心理,进而影响电影翻拍或故事重写的价值立场、叙事方式及美学趣味。

  • 标签: 《倩女幽魂》 电影翻拍 李翰祥 程小东 叶伟信
  • 简介:早就听说大同市歌舞剧院排了一部以先进典型为原型的话剧《热泉》,并且在全省巡回演出,反响很好。所以十分期待亲眼目睹,也不敢妄加评判,毕竟戏剧是剧场艺术,不身临其境观看,不能体会其中优劣。说实在,以时代楷模为原型的话剧看了不少,很少有能留下深刻印象的,这一类表现先进典型人物的戏,尺寸难以把握,编得过了,主人公似乎成了不食人间烟火、奉献岗位、坚守原则

  • 标签: 好戏评 接地气正能量 正能量好戏
  • 简介:川剧清官《悠悠万民心》是巴中市巴州区川剧艺术保护传承中心在挖掘本地廉政文化资源的基础上,根据巴中恩阳清代清官喻秉渊的故事创编的,以廉政为题材的历史剧,这是一出接地气的好戏,我在剧中演喻秉渊一角。

  • 标签: 川剧《悠悠万民心》 廉政题材 接地气 演好戏
  • 简介:碑学研究是一个宏大的课题,关于碑学的界定、审美及其具体实践等方面的问题讨论已多,但关于碑学笔法理论的探讨却多局限于如涩笔、中锋、裹绞等某一个点的衍说,有的甚至批评碑派书家不懂笔法。其实,对碑学笔法理论的误解往往是由于批评者多以帖学的立场去审视碑学的笔法理论。清代以包世臣为核心的碑学家有意无意地建构了有别于帖学、体现出新的审美原则的碑学笔法系统,这些理论不仅是碑学建构的理论基点,而且使理论落实为具体的实践,以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标志着碑学内涵的最终生成。在笔法理论的建构中,碑学家确立了自己的笔法原则和系统:用逆是为藏锋,藏锋方能中锋行笔,行笔时既要疾中有涩,以得雄厚自然,又要行中有留,留中有行,以绝呆板、轻滑。要得厚重,故铺毫而行,万毫齐力而得中实之妙,避免空怯。因铺毫易散锋,故而裹笔以得势。这些笔法原则与篆隶和北碑的审美特点是一致的。

  • 标签: 碑学 笔法理论 古法追认 体系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