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小引]为撰写《张岱评传》一书,曾费时六年搜集有关材料,作为准备工作,先撰成《张岱年谱》近十万官。因《年谱》原系专著,征引原始资料力求广博。兹缩略为文,仅存原《谱》稿十分之二。删略例则如次:一、录时事,惟对张岱人生道路和学术思想发展影响较大或其《石匮书》、《石匮书后集》、《史阙》、《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中有所评论者录之,一般从略;二、记人物生卒及活动情况,惟岱之至交或对其思想、学术有较大影响者记之;三、张岱本人之活动、创作情况,原《谱》稿引其诗文、史评以资参校者甚多,兹《简编》中除能据以踪迹其生平或反映其史学、文学观点者外,仅标篇名,原文悉加删除。又,张岱'少为纨绔子弟,好美婢,好鲜衣,好梨园,好鼓吹……无所不好'(凤嬉堂原抄本《张子文秕·自
简介:张浚(1097——1164),宋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字德远。政相年间进士,南宋著名爱国将领。建炎四年(1130)八月,他在川陕宣抚处置使任上出兵收复金占永兴军(治所今陕西西安)。十一月在与金兀术的富平(今属陕西)会战中虽失利,但得保全蜀,东南大局也因之渐趋稳定。张浚能在国家多事之秋时成为支撑一方的栋梁,是与其母的教育分不开的。他的父亲张咸为人正直,可惜死得太早。母亲张计氏“方正有法”;张浚产四岁而孤”,全靠她一手哺育成人。孩提时的张浚因此而“行必端,视必直,坐不倚,言不诳”,赢得了邻里的称赞。张浚为官时,母亲还告诫之,要清明廉洁、光明磊落。儿子的言行稍有不当,“必变色示诫”。母亲的言传身教为儿子日后
简介:<正>《金代的开封》(载《史学月刊》1981年第六期),内有“五月”,张邦昌被“赵构杀于归德”语,实误。查《宋史》卷二十四,《高宗本纪》:“(建炎元年,五月)壬辰,以张邦昌为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五日一赴都堂参决大事.”“辛丑,诏:张邦昌知几达变,勋在社稷,如文彦博例,月两赴都堂.”“壬子,进张邦昌太傅。”再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五:“(建炎元年,五月)壬子,太保、奉国军节度使、同安郡王张邦昌以覃恩迁太傅.”可见,从建炎五月庚寅(初一)高宗即位、改元,到五月壬子(二十三日),赵构对张邦昌还是重视的,其官秩一直在晋升。只是到了“六月已未朔,
简介:我的曾祖父是辛亥武昌首义中著名的“三武”之一的张振武。虽然他已离汗我们89周年了,但他的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仍铭记在我们心中。值此辛亥革命90周年,我结合父亲生前的回忆,将曾祖父的史料整理如下,以示怀念。百忍世家我的曾祖父原名纯锦,号尧鑫,字春山,后改名振武,并以家乡竹山县名为号(竹山)。我们的祖籍是罗田县,大约在同治年间,曾祖父的曾祖父张世法来竹山经商。由于经营有方,逐渐富裕起来,遂置田产,购房屋,定居竹山。到曾祖父的父亲张儒镛时,因兵荒马乱,迁到离县城较远的北乡田沟(今茅塔区田沟村)。田沟确是一个避难的好地方。沟口两座小山成为自然门户,沿着八十四道北星河大路而上,只见两边山峦重叠,绕过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