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4 个结果
  • 简介:水碓最常用的功能是舂谷物类农产品,但也可用作捣磨药材、粉碎瓷石、榨油、灌溉农田等。碓由杵臼演变而来,元代王祯《农书》说,“碓,舂器,用石,杵臼之一变也”。碓经历了人力、畜力、水力为动力的发展过程,发展为水碓。水碓利用流水带动水轮转动,从而使轴上的拨板臼拨动碓杆的梢,以此带动碓嘴一起一落进行舂米等经济活动。学界对水碓的研究多集中在农业、

  • 标签: 口承文艺 客家 《农书》 经济活动 农产品
  • 简介:现在回顾一下,我为《新华日报》写的文章,实在太少了。原因是1944年以前,我住在桂林。1945年又住在重庆南温泉乡下白鹤林。1946年,我搬进张家花园孤儿院13号。这是一所草房,包括有四、五间小屋,文协利用西南联大学生为湘桂文化人募集的捐款买下来的,起初由邵荃麟一家人居住。邵荃麟搬走了,我一家人便住进去。这里离文协的张家花园85号很近。何其芳那时负责党的文艺工作,活动频繁。他一到文协,总要到孤儿院13号同我谈谈文艺问题,要我为《新华日报》写稿。1946年写了几篇,真是太少了!这里还有一个少写的原因,因为何其芳为我安排了另一项文艺工作,即是中华文艺协会重庆分会编一会刊《半月文艺》附在重庆《大公报》上。他还说,已同《大公报》的副总经理王文彬和副刊编辑部负责人罗承勋(解

  • 标签: 《新华日报》 《大公报》 重庆南温泉 文协 何其芳 编辑部负责人
  • 简介:最近,在北京出版的、由吴莆生担任主编的题名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孩子剧团史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一书中出现了有悖于历史的诸多问题。因此书已发至全国大部份省市图书馆、纪念馆、文艺团体及有关个人,影响面极广。我作为原临青学校和原孩子剧团的老成员...

  • 标签: 文艺团体 陶行知 周恩来 国民党 剧团 汇编
  • 简介:依拉灰傣族的一种具有古老传统的歌舞形式,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各地。“依拉灰”是歌舞音乐中的衬词.它表达了人们在节日时欢乐、激动的心情。傣历新年(即泼水节,约在每年公历四月十三至十五日)是傣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按民族传统习俗。节日到来时。傣族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前往佛寺赕佛(即向神佛贡献),妇女们向陈设在户外的佛象泼水浴佛,以示虔诚的敬意。然后人们互相泼水祝福。未婚青年们则在节日期间通过泼水和丢包游戏,追求幸福的爱情。

  • 标签: 民间文艺 “依拉灰” 傣族 “白沙细乐” “拉木鼓歌” “丧事歌”
  • 简介:一1941年4月底,负责中央宣传部的洛甫(张闻天)把丁玲从川口乡下叫回来,决定由她担任即将创刊的《解放日报》文艺栏主编。同年5月16日,《解放日报》于延安创刊,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编辑出版大型日报,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担任社长。

  • 标签: 丁玲延安 延安文艺 文艺座谈
  • 简介:据媒体报道,前些时候江南某地举办一场旅游笔会,邀请了许多知名的文学艺术家参加。主办方在会上准备发布一个宣言性质的文件,大致的意思是,文学要为旅游事业服务,作家要用手中的笔支持旅游事业。一般来说,受邀的客人遇到这种场面,即使不太乐意,但出于礼貌起见,也会表面上答应下来,至于是否去做那是另一回事。然而,参加这个笔会的某位诗人却当场站了起来,她语气强硬地说,

  • 标签: 文学艺术 旅游事业 商业服务 旅游活动 文学创作 媒体报道
  • 简介:《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前世今生1942年,结合延安'整风运动',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延安文艺界人士座谈会,并作了会议发言和总结。毛泽东在这次会上的言论被整理成《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一文于次年刊发在《解放日报》上,《讲话》继承了列宁关于文艺事业应成为党的事业的'齿轮和螺丝钉'的思想,发展了高尔基的'文学

  • 标签: 人民大众生根 助推解放区 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
  • 简介:1946年夏,国立剧专从重庆迁回南京,校长为戏剧家余上沅。他早年留学美国,在戏剧界有一定的影响,故校中聘请的教师有曹禺、黄佐临、吴仞之、陈瘦竹、杨村彬等名作家与教授。校内民主空气一般说还是可以的,只是有一些从国民党青年军复员的人,常趾高气扬,凌驾于学员之上。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学生中的两个阵营就是这样形成的。由于我与刘谟琮、杨、杨顺仁、龙斯犹等同学在一个宿舍,我们这些人在生活中较接近,对时局和社会问题及校内情况谈论较多,最后终于引出一个共同的议题,就是组织一个自己的团体。发起人中,还有黄德恩、周西、栾仁福等同学。它的宗旨是联络同学间的感情,探讨文艺方向与理论,

  • 标签: 文艺研究 国立剧专 学生自治会 文研会 大专院校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 简介:《新文艺》杂志是解放前在山西运城出版的一份刊物。1947年3月创刊,同年8月因经费困难停刊,共出了五期(其中三、四期合刊)。刊物登载了部分知名作家和不少青年文艺爱好者的作品,内容清新、高雅、健康,形式活泼。16开本,每期40—50个页码,五六万字,封面套色。在当时被称为文化沙漠的运城,有史以来出

  • 标签: 新文艺 作家 国民党 文艺界 创刊号 西安
  • 简介:明季夏允彝《岳起堂稿序》曰:“唐宋之时,文章之贵贱操之在上,其权在贤公卿,其起也以多延奖,其合也或贽文以献,挟笔舌权而随其後,殆有如战国纵横士之为者。至国朝而操之在下,其权在能自立,其起也以同声相引重,其成也以悬书示人,

  • 标签: 文艺创新 风气 串联 文人 江浙 元代
  • 简介: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6周年,晋察冀文艺研究会召开座谈会很有必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文艺观同我国文艺运动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五四”以来我国新文化运动正反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本...

  • 标签: 晋察冀文艺 《讲话》精神 毛泽东 文艺工作者 革命文艺 文艺史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有两支主要的文艺大军:一是在国民党统治区,一是在延安及其他抗日根据地。茅盾说:“这两支所处的土壤不同,所呼吸的空气也不同,所受的风日雨露霜雪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各自的发展也不同。更由于政治上的关系,这一本派生的两支,多少年来就连交换经验的机会也少得很。然而无论如何,它们总是同根生的。它们的立场是一致的。这就是从属于民族解放的最大目的(抗战),从属于当前最高的政治要求———争取民主。它们的方向也是一致的。这就是实现那多少年前就已经提出的口号———大众化。”(1)这两支文艺大军在抗战时期做出了辉煌的贡献。国统区抗战文艺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共中央

  • 标签: 周恩来 抗战文艺 国统区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八路军办事处 金山
  • 简介:文学与民族精神研究,是文艺理论研究的课题。文学与民族精神属于上层建筑领域中的意识形态表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文学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民族精神常因文学而得以弘扬;民族精神是文学的魂魄,

  • 标签: 文艺理论研究 民族精神 形态表现 建筑领域 相得益彰 文学
  • 简介:“我写作,故我存在”──谈萨特的文艺观袁义江,李彩蓉1964年,萨特发表了自传体作品《词语》,在这部著作中,萨特运用业已形成的存在主义观点细致地分析了他的童年,回顾他是如何走上写作之路的,指出他的思想与他的童年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为研究萨特思想...

  • 标签: 萨特文论 作家 文学作品 散文艺术 存在主义 审美意识
  • 简介:1942年,是陕甘宁边区最困难的一年,也是整个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一年。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成了日本的心腹大患,日寇大举进攻各解放区,疯狂“扫荡”;同时,胡宗南的30万大军一直包围着延安,剑拔弩张,对延安构成了威胁,使延安与外界的联系十分困难。

  • 标签: 延安 文艺工作 座谈会 中国共产党领导 抗日根据地 陕甘宁边区
  • 简介:<正>一问题的提出关于文艺复兴运动的分期问题,长期以来是中外史学家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因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对于探索文艺复兴的兴起、繁荣和衰落的历史、对于研究欧洲诸国历史的分期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一课题的解决,标志着欧洲某些国家文明发展的象征、时代精神之所在、民族文化生活以及其表露人们思想感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尺度之一。文艺复兴运动的起迄年代和内部阶段的划分,至目前为止,史学界对这一问题仍是

  • 标签: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意大利 市民阶级 佛罗伦萨 世纪初 资本主义生产
  • 简介:徐干具有鲜明的儒学文艺观,具体体现在注重个人创造的艺德观、以言为贵、言为德藻的重言观、以立志为先、博达中正的才学观等三个方面。它们是徐干自身儒家人格的集中反映,又对其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为考察魏晋之际儒风与文风的交融互动关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本。

  • 标签: 徐干 儒学文艺观 创作
  • 简介:由山东、山西、河南、河北4省文化厅及各厅史志办公室组成的晋冀鲁豫边区革命文化史料征集协作组,按照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的部署,于1992年起由山东省文化厅及史志办公室牵头抓总,协作编著科研专著《晋冀鲁豫边区文艺史》。此书为大32开本,32-4万字,封面为硬皮铜版纸(套色)。中国文联主席、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主任周巍峙题写书名。全书共分4章28节,时间跨度为1937-1949年。此书主要撰稿人为:第一章,河北张伸明;第二章,山西陈维光;第三章,河南冉笠;第四章,解放战争时期,山东王昆、王建国,全书总纂王震东(山东)。此书编纂历时7年,日前已由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与音带配套发行,

  • 标签: 晋冀鲁豫边区 文艺史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料征集 解放战争时期 毛泽东思想
  • 简介:抗战剧社这支民族文艺轻骑兵,是随着冀中回民支队这支民族抗日武装的建立应运而生的。从最初组建为几个人的宣传队到剧社集体进入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的七年时间里,他不仅创编和演出了《马母》《回支大合唱》等大量的抗战文艺作品,还培养了许多革命文艺人才和抗日志士。在宣传民族政策、鼓舞回族抗战士气、动员广大回民救亡爱国、号召回族青年参军参战等方面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 标签: 抗战剧社 文艺作品 抗日救国 民族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