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西汉时期的峨眉山,还是“夷獠蛰居之地,山中荆榛遍布,野兽放逐其间,未可得而游也”(见清顺治年间翰林院修撰蒋超所著《峨眉山志》)。其地远离繁华都市和川I滇大道,故佛教的传人要比省内交通要道上的成都、乐山、彭山、蒲江、南充、绵阳、芦山、大邑、新津等地晚一些,但至迟也应在东汉之际。

  • 标签: 峨眉山 佛教 历史起源 中国 传承途径
  • 简介: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的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的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中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的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像意涵等方面,都和墓葬启门图非常接近。除此之外,佛教艺术中还存在数量可观的非标准型启门图,大抵属于艺术工匠的独出心裁。

  • 标签: 启门图 佛教艺术语境 汉墓 宋元墓葬
  • 简介:大慈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市区东部,是唐宋时期成都最著名的佛教寺院。佛教产生于印度,传人中国后不断发展,对中国人的政治、文化和生活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寺院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至今人们没有进过寺院的为数甚少。汉至南朝时期成都是佛教从西向东传播的中转站之一。成都在佛教发展史上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成都的大慈寺曾一度成为中国佛教的中心,对今日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影响巨大,因此大慈寺的佛教源远流长,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着极重要的位置。

  • 标签: 中国佛教史 成都市 大慈寺 佛教寺院 佛教文化 中国人
  • 简介:十六世纪,蒙古土默特部杰出首领、成吉思汁第十七代孙阿勒坦汗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同明王朝达成和议后,次年被明政府封为顺义王。从此,偃武修文、一心向善。1578年在青海湖东畔的仰华寺与索南嘉措举行盛会,率先皈依佛门,对此后藏传佛教在蒙古草原的广泛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 标签: 阿勒坦汗 藏传佛教 征战时期 归明时期 朝佛时期 传播
  • 简介:从南北朝时期开始直止隋唐五代间,佛教类书产生并发展起来,佛教类书是类书编纂形式在佛教典籍中应用与发展,其功用主要是利僧众行文翻检的资料汇编。《经律异相》《金藏论》《法苑珠林》《释氏六帖》等就是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主要代表,它们的出现构建了中古时期佛教类书的发展史。佛教类书与世俗类书最大的不同是佛教类书有为宣讲佛法做资料准备的作用,其或者就是佛教讲经、说法的底本而被直接应用到佛法的弘传中。

  • 标签: 佛教 类书 编纂
  • 简介:中国的佛教思想在五世纪中叶南北严生了较大差异,其造像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四川历年来发现了不少南朝佛教造像,这些造像不仅反映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更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已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本文仅就其中相关的两个问题作一些探讨,以期能抛砖引玉。

  • 标签: 四川 南朝 佛教造像 佛教思想
  • 简介:永乐皇帝。即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继太祖之后又一位英武而颇有作为的皇帝。同时,他还是一位与佛教关系密切的帝王,其在位期间赦令铸造的永乐大钟历经五百年至今风采依存,无论从其体量之巨、铸造之精还是铭文之多,都堪称世界佛钟的典范。永乐皇帝亲令赦造的这口大钟实与他浓重的佛教情结密不可分。本文欲就引发永乐皇帝佛教情结的诸多因素,永乐皇帝热衷佛教的各种表现以及这种佛教情结于其王朝统治中所发挥的作用等问题,阐明专制集权政权的统治者对佛教的认知取舍所采取的实际主义的态度。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 标签: 永乐大钟 永乐皇帝 佛教 明朝 政治思想
  • 简介:本文论证邓县出土南朝舞蹈画像砖上的胡人形象表现的是《荆楚岁时记》中戴胡头的驱傩人。胡头受流寓南朝荆楚地区的粟特人的影响。梁武帝及其近臣在都城建康创作"上云乐歌舞伎"采用其所熟悉的南朝荆楚地区的歌舞与风俗,此伎乐中的角色多以假面形式表现,其中老胡文康就来源于荆楚地区的胡头。该伎乐原本在宫廷元会上演出,稍后也作为佛教供养伎乐演出。支持此推论的文物证据有川博2号造像碑正面伎乐浮雕。它以实物证明,"上云乐歌舞伎"在萧梁时伴随着佛教,由都城建康传播到了成都等地区性中心城市。之后,百济人味摩之在长江下游地区学习此类假面戏弄,于公元612年传入日本,演变为佛寺内作为供养演出的日本《伎乐》。这些古代丝路上相关联的假面艺术具有胡、佛结合的共通性,体现了东西方文化间的交流。这种交流或可追溯至佛教自贵霜帝国治下的犍陀罗、中亚传入中国的两汉之际。

  • 标签: 粟特人 苏幕遮 胡头 老胡文康 南朝荆楚风俗
  • 简介:佛教影响下的入冥故事,有着明显的宗教寓言性质。随着传播的日益广泛和佛教不断中国化,此类故事的内涵与重心,也处在一个逐渐由早期侧重展示地狱惩诫到后期侧重救赎与超度的演化过程中。本文结合传世记载与敦煌文献,讨论了佛教入冥故事的内涵及其演化。

  • 标签: 佛教 地狱 果报 救赎
  • 简介:秦直道是古代南北交通的重要线路,是东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孔道.在漫长的历史中,佛教文化沿着这条古道传入关中,中原佛教文化又沿此传回西部,子午岭地区的佛教遗存充分说明了秦直道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 标签: 秦直道 子午岭 佛教遗存
  • 简介:中国传统相术自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以来,经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无论相学理论还是看相技艺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看相成为人们预测命运,决疑解惑的一种重要手段.保存在敦煌遗书中的相书,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记载看相技艺的典籍,体现着唐代相学相术发展的水平与进程,在研究古代文化发展方面,有着其它史料无法替代的学术价值.而敦煌相书成书、抄录及流传的时期,也正是佛教在中国,尤其是在敦煌地区产生广泛影响的时期,与佛教文化共存的环境,也使它或多或少地受到佛教占相内容的影响,并以自己的方式,对佛教文化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比较这两者之间的异同,不仅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敦煌相术与数术文化的认识,同时也从一个侧面了解外来文化是如何与本土文化沟通融汇的.本文从占相的理论基础、内容方法、审美观等方面比较了敦煌相术与佛教占相内容的异同.

  • 标签: 中国 敦煌相术 佛教占相 身体部位 审美观
  • 简介:本文主要依据传世的佛教文献和方志材料以及正史记载,论述了唐代玄宗和僖宗二位皇帝播越成都.对本来已经非常发达的成都佛教所造成的影响。

  • 标签: 唐二帝 播越 成都 佛教
  • 简介:介绍一面与佛教有关的汉代铜镜翟玉莘湖北省荆州博物馆馆藏一面东汉神人画像镜。该镜铜质、呈茶绿色,直径19.9厘米.厚0.6厘米,镜面微鼓,背面中央为半球形钮,连珠钮座,主体纹饰为浅浮雕环绕式神人画像带,以四乳间隔分为上、下、左、右对称的四区,乳钉周围饰...

  • 标签: 画像镜 佛教 早期传播 西王母 东王父 莲花
  • 简介: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与繁荣时期。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达、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环境。同时由于唐朝统治阶级的大力扶持与推动,使佛教得到了空前的传播.达到了中国佛教兴盛与发展的巅峰。当时,作为丝绸之路的重镇、中西交通枢纽和经济、贸易、文化交流中心的武威,佛教佛教艺术也在这里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与发展,修寺、建塔、开凿石窟造像之风方兴未艾.留下了众多的寺庙石窟遗址及石雕造像。

  • 标签: 中国佛教 石造像 唐代 武威 经济文化交流 传播与发展
  • 简介:2005年9月24日,辽宁省博物馆策划推出了“佛陀之光——佛舍利及历代佛教遗宝展”。该展汇集了辽宁地区佛教文物的精华,共展出文物150余件(组),分为“体悟空灵——佛经佛画”、“妙相庄严——佛像艺术”和“佛光重现——辽塔秘藏”三个部分,将馆藏的大量珍贵佛经佛画、历代佛造像等艺术珍品,以及辽代佛塔中发掘出土的10余枚“佛舍利”、随葬珍品等佛教文物,

  • 标签: 佛教文物 佛舍利 历代 佛陀 辽宁地区 艺术珍品
  • 简介:通过梳理相关资料,我们知道目前保存下来的南朝造像题记约有60余条。这些题记大致可分为两种格式,时间上在梁中大通至大同年间(529—545)为最多,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四川地区和苏浙地区等两个区域,造像题材以释迦、弥勒、观音、无量寿佛为主。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南朝佛教的两个中心、大乘净土思想、世俗化倾向及造像的功用等基本问题。

  • 标签: 南朝 造像题记 佛教史
  • 简介:两汉时期,随着古代陆路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发展,佛教越过印度边境逐步东渐中国,佛教艺术也随之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境内的佛教佛教文化开始兴盛发展,加之甘肃前秦、后秦、西秦以及前凉、后凉、西凉、南凉、北凉等割据小王朝的统治者们崇尚佛教,弘扬佛法,竞相兴建寺塔,开窟造像,作为佛教东渐的必经之地和传播之地,佛教艺术逐渐在陇原大地生根开花,佛教文物蔚成大观。其中石雕造像艺术既受印度的影响,又有传统因素,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结果,也是甘肃古代能工巧匠的杰作。

  • 标签: 佛教艺术 甘肃 艺术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 图录 庄严
  • 简介:2010年8月,在对曲阳修德寺塔进行全面测绘工作中,于第三层塔心室发现了一批遗物,包括题记、造像、经书、香炉等,材质有铁、铜、陶、木、瓷、纸等,均系嘉靖十四年至十五年重修塔时留下的明代遗物,为研究本地区的佛教文化和佛教造像艺术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 标签: 河北曲阳 修德寺塔 明代 佛教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