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P53蛋白检测在女性生殖系统良恶性组织鉴别中的意义。方法:选取女性生殖肿瘤患者 412例,全部患者均接受 P53蛋白检测,检测方法为 S-P免疫组化法。结果:女性乳腺恶性肿瘤患者的 P53蛋白阳性率为 57.43%,卵巢癌患者的 P53蛋白阳性率为 71.43%,良性肿瘤患者的 P53蛋白阳性率为 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P53蛋白检测可有效鉴别女性生殖系统良恶性肿瘤,为疾病诊断提供依据。

  • 标签: 女性生殖系统 肿瘤 P53蛋白 鉴别
  • 简介:摘要:本个案报告描述了一例5月25天大男婴因脑积水接受V-P分流术治疗的围术期护理过程。患儿为试管婴儿、早产儿,存在右侧侧脑室囊肿和先天性脑发育异常。护理团队在术前、术中和术后均提供了细致、全面的护理,包括体温管理、压力性损伤预防、电灼伤防护、感染风险控制等,确保了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患儿的安全康复。本个案强调了护理在手术治疗中的重要作用,为类似病例的护理提供了有益参考。

  • 标签: V-P分流术 婴幼儿脑积水 围术期护理 个案报告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BUB1下调抑制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和侵袭的机制。方法:qPCR检测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和子宫内膜癌细胞SNGM、MFE296以及正常子宫内膜细胞hEM15A中BUB1 mRNA水平;敲减BUB1和阴性对照转染SNGM,通过 CCK-8、Transwell检测细胞增殖、侵袭能力;双荧光素酶实验验证miR-495-3p和 BUB1之间的关系。结果:BUB1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明显升高。BUB1敲减后明显抑制 SNGM细胞增殖侵袭。双荧光素酶报告实验显示miR-495-3p靶向 BUB1 mRNA的 3'非编码区。结论: BUB1在子宫内膜癌中高表达,miR-495-3p通过靶向下调BUB1抑制子宫内膜癌进展,从而降低子宫内膜癌细胞增殖、侵袭。

  • 标签: miR-495-3p BUB1 子宫内膜癌 增殖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P型空肠袢代胃术在胃癌胃切除患者消化道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68例胃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均来源于我院2019年7月—2020年11月期间,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B组与A组,各34例,A组予以常规Lahey + Braun 吻合术,B组予以P型空肠袢代胃术,分析2组治疗价值。结果 B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体质量增加明显优于A组(P<0.05);B组、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5.88%、29.41%,B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胃癌胃切除患者消化道重建中实施P型空肠袢代胃术可获得显著价值,能够有效规避并发症发生率,优化体质量,缩短手术时间,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P型空肠袢代胃术 胃癌 胃切除 消化道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对PICC尖端定位运用静脉内ECG引导的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在本院接受PICC置管的新生儿100例,通过随机数字法平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患儿运用传统方式在PICC置管后利用X线片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观察组则是在心电图监护下置管,利用监护心电Ⅱ导联P波的情况对导管位置进行确定,之后固定导管,利用X线片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确定。结果观察组中患儿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上在实施PICC置管时运用ECG技术能够较为准确的确定导管尖端位置,提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 标签: 新生儿 中心静脉腔 导管尖端 心电图 P波
  • 简介:【摘要】 目的 检测 DSG3、 P40、 TTF-1、 NapsinA在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活检小标本中鳞状细胞癌( SCC)与腺癌( AC)的表达及其鉴别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 SP法检测 2016年 1月 -2017年 12月在滕州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 96例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活检小标本中 DSG3、 P40、 TTF-1、 NapsinA表达,并结合 NSCLC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DSG3和 P40在肺鳞状细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8.9%( 40/45)和 93.3%( 42/45),特异性分别为 100%、 100%; TTF-1、 NapsinA在肺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90.2%( 46/51)、 80.4%( 41/51),特异性分别为 93.3%、 100%。 DSG3和 P40在肺鳞状细胞癌组的表达与在肺腺癌组中的表达有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 NapsinA、 TTF-1在肺腺癌中的表达较肺鳞癌组的表达差异显著,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在低分化非小细胞肺癌活检小标本中联合检测 DSG3、 P40、 TTF-1、 NapsinA对鳞癌与腺癌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非小细胞肺癌 DSG3 P40 TTF-1 NapsinA 活组织检查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P16蛋白在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与CIN分级的关系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所选取77例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5例子宫颈鳞癌患者、30例子宫颈慢性炎以及30例正常子宫颈患者的P16蛋白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其与CIN分级的关系。结果子宫颈慢性炎和正常子宫颈组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0,子宫颈鳞状上皮内瘤变和子宫颈癌患者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相对较高,其中CINⅢ级、CINⅡ级、CINⅠ级患者的P16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00%、88.24%、81.25%,随着CIN分级程度的加重,其P16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不断增加,两者呈现正相关性。且CINⅢ级患者P16蛋白诊断敏感性和均较CINⅡ级、CINⅠ级患者高,不同CIN分级的患者其P16蛋白的临床诊断敏感性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6蛋白在不同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类型中的阳性表达率存在一定差异,可将其作为子宫颈鳞状上皮病变的临床诊断参考指标,对提高CIN分级判断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P16蛋白 子宫颈鳞癌 宫颈上皮内瘤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16联合HPVL1检测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组织学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02例行TCT和HPV分型检查者根据宫颈活检病理诊断结果分为炎症组(26例)、CIN组(56例)和SCC组(20例),对p16和HPVL1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二者联合表达与宫颈病变分级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病变病理分级与p16阳性率呈正相关(P<0.05),与HPVL1阳性率呈负相关(P<0.05),p16-/HPVL1+联合表达转阴率最高。结论p16和HPVL1与宫颈病变存在密切关系,联合检测可作为诊断和预测宫颈病变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宫颈癌 癌前病变 p16 HPV L1 联合检测
  •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MPO-AS1通过调节miR-204-3p的表达对胶质瘤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技术沉默U251细胞中TMPO-AS1,qPCR检测TMPO-AS1和miR-204-3p的表达情况,噻唑蓝比色法( MTT)、流式细胞术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沉默TMPO-AS1对U251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 检测U251细胞中凋亡及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沉默TMPO-AS1促进miR-204-3p的表达(P < 0 . 0 5 ),TMPO-AS1能够降低miR-204-3p野生型细胞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P < 0 . 0 5 )。沉默TMPO-AS1能够明显抑制U251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P < 0 . 0 5 ),降低增殖相关蛋白及侵袭相关蛋白的表达( P < 0 . 0 5 );促进U251细胞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P < 0 . 0 5 )。结论: 抑制TMPO-AS1比表达可通过上调miR-204-3p的表达抑制胶质瘤细胞增殖和侵袭,并诱导细胞凋亡。

  • 标签: 胶质瘤 长链非编码RNA   增殖 侵袭 凋亡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采取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及对患者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疼痛物质P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86例带状疱疹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取阿昔洛韦治疗,观察组采取泛昔洛韦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及对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疼痛物质P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高(P<0.05);治疗前,P物质含量及VAS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变化较优(P<0.05)。结论:采取泛昔洛韦治疗带状疱疹效果明显,有效改善了T细胞亚群、细胞因子、疼痛物质P指标。

  • 标签: 泛昔洛韦 带状疱疹 疗效 T细胞亚群 细胞因子 疼痛物质P
  • 简介:【摘要】目的:实验探究不同剂量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于矮小症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抽选本院于2023年6月-2025年6月收治的60例矮小症患者,根据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剂量不同区分低剂量组[0.1U/(kg/d)]和高剂量组[0.2U/(kg/d)],评价组间Ghrelin、IGF-1、LP水平。结果:高剂量组的IGF-1、LP水平相较低剂量组更高,且Ghrelin显著更低,且P<0.05。结论:高剂量rHGH治疗矮小症患者的效果更加明显,各项指标变化程度也更显著,因此建议矮小症患者采取高剂量疗法。

  • 标签: 重组人生长激素 不同剂量 矮小症 Ghrelin IGF-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柔筋正骨手法对颈型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细胞炎性反应及MKK3/6-p38MAPK信号通路的影响,并从筋骨平衡理论角度为颈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健康的、骨骼成熟的新西兰雄兔40只称重后随机分为4组:正常空白组(10只)、模型对照组(10只)、柔筋正骨手法组(10只)、传统推拿手法组(10只),适应性饲养1周后,制备颈型颈椎病兔模型30只,造模成功后8周,治疗组分别给予柔筋正骨手法、传统推拿手法干预,每日一次,连续2周,正常空白组及模型对照组给予正常饲养。2周后将所有动物处死,取兔椎间盘软骨组织,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HE染色),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软骨细胞IL-6、IL-8的含量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法检测软骨细胞MKK3/6、p38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的软骨细胞出现明显的炎性反应,表现为细胞核固缩、胞浆空泡化等。而柔筋正骨手法组和传统推拿手法组的软骨细胞炎性反应明显减轻,细胞形态接近正常(P<0.05);与正常空白组相比,模型对照组软骨细胞IL-6、IL-8的含量水平明显升高(P<0.05);MKK3/6、p38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增加(P<0.05);与模型对照组相比,柔筋正骨手法组和传统推拿手法组软骨细胞IL-6、IL-8的含量水平明显降低(P<0.05);MKK3/6、p38MAPK的蛋白表达水平也显著减少(P<0.05)。结论:柔筋正骨手法能够显著降低颈型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细胞的炎性反应,并抑制MKK3/6-p38MAPK信号通路的活化,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这为从筋骨平衡理论角度认识和防治颈型颈椎病提供了实验依据。

  • 标签: 筋骨平衡理论 柔筋正骨手法 颈型颈椎病模型兔软骨细胞炎性反应 MKK3/6-p38MAPK信号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