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头颈部危险穴位针刺安全深度。方法选取30名健康成年男性志愿者,于头颈部危险穴位的体表皮肤处固定维生素AD软胶囊后进行MR扫描,分别测量维生素AD软胶囊内侧皮肤表面至体内重要脏器的斜刺和直刺距离。结果通过研究,建议在适中体型男性直刺以下穴位的平均安全深度的最大值为风府36mm,哑门36mm,扶突14mm,人迎13mm,承泣12mm,肩井42mm。斜刺以下穴位的平均安全深度的最大值为风池36mm,大椎穴40mm。

  • 标签: 头颈部 穴位 深度 MRI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接受肺动脉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扫描的患者当中,不同扫描技术的应用和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7年5月—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110例拟接受胸部MRI扫描检查的患者为相关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肺动脉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扫描,医生分别选择十字交叉法与平行放置法进行扫描,对比患者接受两种不同技术处理后的不同动脉主观评分情况。结果平行放置法扫描的主观评分明显高于十字交叉法,相关数据对比后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肺动脉非对比剂增强MR血管成像扫描的技术选择,医生应用平行放置法进行扫描的效果较好,该技术值得推广。

  • 标签: 肺动脉 十字交叉法 平行放置法 血管成像 扫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动态增强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例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患者的MR检查资料,分析病灶的形态学特点、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表观扩散系数(ADC),总结乳腺癌的MRI特征及其对乳腺癌诊断的价值。结果12例乳腺癌中,10例边缘毛刺征、2例边缘光滑;10例不均匀强化、2均匀强化;时间—信号强度曲线显示8例为III型、4例为II型;1例ADC值为1.45X10-3mm2/s、其余11例均低于1.29X10-3mm2/s。结论综合MR动态增强及扩散加权成像对乳腺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 标签: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动态增强 扩散加权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研究MSCT(多层螺旋CT)和MR肺动脉成像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9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128例,依据抽签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n=64)和观察组(n=64)。给予对照组患者多层螺旋CT诊断技术进行检查,给予观察组患者MR肺动脉成像诊断技术进行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累及不同部位的检出率和间接征象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MSCT(多层螺旋CT)和MR肺动脉成像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效果相同,均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诊断方法。

  • 标签: MSCT MR 急性肺动脉栓塞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联合应用WB-DWI+MR/CT评价骨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在我院就诊的恶性肿瘤患者42例,联合应用WB-DWI+MR/CT技术对其全身骨骼进行检查后,以全身骨显像为标准对其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42例恶性肿瘤患者经WB-DWI+MR/CT的联合应用检查发现骨转移瘤33例,检出病灶83处;全身骨显像发现骨转移瘤35例,检出病灶86处。结论WB-DWI+MR/CT的联合应用对于骨转移瘤的检查具有快速、有效、实用、灵敏度及准确度较高的优势,在临床应用中有显著的价值。

  • 标签: 全身核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WB-DWI) 联合应用 骨转移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对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观察选择MR完成诊断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我院2013年10月-2015年06月、山东省医学影像研究所及齐鲁医院2011年1月-2013年6月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24例。针对所有患者临床实施MR平扫以及实施多时相动态增强扫描,对最终的检查结果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全部表现为单发类圆形肿块,能够清晰显示边界。其中肝左叶出现肿块的患者14例,肝右叶出现肿块的患者8例,尾叶出现肿块的患者2例。对患者实施MR平扫最终发现,T1WI表现为稍低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T1WI信号未表现为显著的减低。对患者实施增强扫描模式属于“快进慢出”型。结论针对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患者,临床实施MR检查,表现出显著的特征,能够获得显著诊断效果。

  • 标签: MR诊断 肝脏上皮样血管脂肪瘤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比较CT与MR血管造影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8年11月内我院收治的8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对象,分别给予CT血管造影检查和MR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比较检查结果。结果①CT检查符合率为85.8%,MR血管造影符合率为83.6%,数据分析,两种方法符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比较瘤体直径和瘤颈宽度,两种检查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与MR血管造影都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临床上,需综合分析患者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 标签: CT MR 血管造影 颅内动脉瘤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前列腺癌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均进行MRI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分析对比患者成像表现和最低ADC值。结果7例前列腺增生患者腺体体积显著增大,信号分布不均,中央腺体上信号呈稍高信号分布不均,ADC值0.77-146;43例前列腺癌患者中5例在中央腺体病灶上呈稍高信号,38例患者病灶上呈高信号,ADC值0.50-1.03;前列腺增生和前列腺癌ADC值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应用效果较好,能够有效鉴别前列腺癌与前列腺增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可大力应用推广。

  • 标签: 前列腺癌 MR扩散加权成像 诊断 鉴别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子宫复旧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探讨MR在剖宫产术后子宫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2月龙岗区人民医院80例子宫下段剖宫产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MR检查图像,观察子宫复旧过程及复旧不良的MR表现,观察子宫切口愈合过程及愈合不良的MR表现。结果在80例剖宫产患者中,术后子宫复旧良好70例,MR表现为子宫大小、形态恢复正常,宫腔内未见异常回声,子宫内膜连续;切口表面光整,T2WI信号逐渐接近正常子宫壁信号。复旧不良10例,表现为子宫腔积血(液)5例,宫腔内残留1例,胎盘植入2例,切口感染2例,切口血肿1例。其中发现子宫肌瘤6例共9个病灶。结论MR能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大小、形态、宫腔及子宫切口愈合情况,对复旧不良及切口并发症明确诊断,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可以作为超声检查的补充,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颅底及颅内浸犯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RI发现颅内肿块及颅底破坏或颅底自然骨性孔道扩大,并引起相应临床症状。均经活检病理证实并部分行放疗后病灶明显缩小,其中有17例做过CT栓查。结果MRI全部发现颅底或颅内病变,并做出正确诊断,表现为颅内软组织块影,并有明显强化,且同鼻咽部肿块相连,咽周脂肪垫消失,有的伴有颅骨变形与破坏。1例咽顶部有原发病灶,1例病灶在咽隐窝旁,16例同侧乳突均有炎症,4例肿瘤向外侧侵犯冀腭窝,6例向上侵犯同侧海绵窦,仅1例侵犯软腭,有2例肿瘤侵犯大部分颅底骨质。1例侵犯枢堆(咽顶部原发病灶)。结论MRI是诊断鼻咽癌颅底及颅内侵犯的首选方法,鼻咽部的解剖比较复杂,熟练堂握鼻咽部的解剖及其各腔间隙,颅底自然通道及其在MRT上的表现是了解鼻咽的临床及影像的关键。MRI能较早的显示鼻咽癌,更准确的显示其部位、大小、范围、浸润程度以及淋巴结肿大,对肿瘤分期、放疗计划的拟订关系密切。

  • 标签: 鼻咽癌 颅底及颅内侵犯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动脉栓塞的CT肺动脉造影和MR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5月~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84例PE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诊断方式分组,其中38例患者行CT诊断为CT组,46例患者行MR诊断为MR组,比较诊断结果。结果CT组患者中,MSCTPA诊断发现643支肺动脉栓子,其中有462支是中线段以上栓子;MR组患者中,MRPA诊断发现135支肺动脉栓塞。结论急性肺动脉栓塞的CT肺动脉造影和MR诊断价值均高,均应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肺动脉栓塞 CT肺动脉造影 MR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对比情况。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2月—2016年7月我院手收治的疑似小肠肿瘤性疾病患者74例,对患者给予CT和多模态MR小肠造影检查,通过对CT和MR影响分析,观察十二指肠、近段回肠、近段空肠、远段回肠肠管和远段空肠病变情况。结果通过McNemar检查显示,CT和MR造影在小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灵敏度、准确度以及特异度差异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模态MR与CT小肠造影均为诊断小肠肿瘤性疾病的有效方法。

  • 标签: 多模态 MR CT小肠造影 肿瘤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乳腺良恶性病变中MR扩散加权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从我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收治并经病理学诊断证实的女性乳腺病变患者中随机选取65例,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另选择25例乳腺正常的自愿者进行MR扩散加权成像检查,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成像序列和脂肪抑制技术,扩散敏感系数b分别选取0、400、600及800、1000s/mm2,将b为0s/mm2时的图像及不同b值下的扩散加权图像输入表观扩散习俗计算软件,得出不同b值时的ADC。然后由2位技术娴熟的副主任医师资格的影像医师依据图像显示的病灶大小、位置、边缘、形态、信号、ADC值及相邻淋巴结等诊断,并将不同b值下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综合评价各b值下MR扩散加权成像图像,恶性病变2例(原位癌)、良性病变1例过小纤维瘤未显示,总的诊断敏感性达95.39%。不同b值下恶性组与良性组、正常组的ADC值存在统计学意义上差异,b值为1000s/mm2时,以恶性病变组的ADC值的95%可信区间上界为准,良、恶性病变的特异性、敏感性、准确性最高,分别为86.49%、92.86%、89.23%。结论MR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还需进一步的研究来加强其鉴别诊断准确性。

  • 标签: 乳腺良恶性病变MR扩散加权成像 b值 ADC值 扩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R各序列成像在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2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45个非出血性病灶和32个出血性病灶),分别采用常规序列、场回波序列(FE)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扫描病灶,分析各序列对出血性病灶和非出血性病灶的检出情况及信号特点。结果各序列在非出血性病灶的信号差异较大,其中常规、FE和FLAIR序列分别为长T1长T2、略高及高信号,在出血性病灶上常规序列与FLAIR差别不大,但FE序列为环状或片状低信号。FLAIR序列非出血性病灶检出率高于其余两序列,FE序列出血性病灶检出率高于其余两序列,且常规序列出血性病灶检出率高于FLAIR序列,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各序列成像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价值信号有差异,建议根据病灶是否出血选择相应序列。

  • 标签: MR序列 成像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MSCT、MR表现,探讨MSCT及MR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经临床或关节镜证实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肩关节MSCT、MR表现,观察和测量肩峰的形态、肩峰下间隙的宽度,观察肩袖情况及关节骨质改变。其中所有病例均行16排MSCT检查及1.5TMR检查。结果①肩峰形态扁平状肩峰3例,弧形肩峰12例,钩状肩峰15例,CT诊断30例,MR诊断25例;②肩峰下间隙狭窄CT诊断25例,MR诊断14例;③肩袖损伤CT诊断12例,MR诊断30例;④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积液CT诊断5例,MR诊断13例;⑤前上盂唇损伤CT未发现,MR诊断5例;⑥冈上肌、三角肌萎缩各3例,CT、MR诊断均做出诊断;⑦关节骨质改变肱骨大结节骨质增生,CT诊断16例,MR诊断5例;肩峰下骨赘CT诊断8例,MR诊断4例;⑧冈上肌腱钙化CT诊断5例,MR诊断2例。结论MSCT能清晰地显示肩峰的形态,测量峰肱距、峰沟距评估肩峰下间隙狭窄程度,在骨质增生和钙化显示方面具有优势;MR能精确地显示和评估肩袖损伤的情况、肩峰下滑囊改变和肩关节其他软组织损伤。MSCT联合MR检查能有效地评估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学特征和病理变化,为临床正确诊断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 标签: 肩峰下间隙 多层螺旋CT 肩袖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R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脑海绵状血管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6例脑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资料,均行T2WI-TSE序列、SWI序列扫描,比较两种序列扫描后结果及铁环征、直径大小。结果本组行SWI序列扫描检出量比T2WI-TSE序列高(P<0.05);SWI序列铁环征率比T2WI-TSE序列低,且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平均直径比T2WI-TSE序列大(P<0.05)。结论脑海绵状血管瘤经MR磁敏感加权成像诊断具较高价值,可提高血管瘤检出率,且影像学特征明显,诊断敏感性高。

  • 标签: MR 磁敏感加权成像 脑海绵状血管瘤 价值
  • 简介:摘要探讨引起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原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由于各种围生期因素引起的缺氧和脑血流减少或暂停而导致胎儿和新生儿的脑损伤1。从妊娠到出生28天是本症的主要阶段,病因主要有以下1、母亲因素妊高症、大出血、心肺疾病、严重贫血或休克等。2、胎盘异常胎盘早剥、前置胎盘、胎盘功能不良或结构异常等。3、胎儿因素宫内发育迟缓、早产、过期产等。4、脐带血液阻断如脐带脱垂、压迫、打结或绕颈等。5、分娩过程因素如滞产、急产、胎位异常等。

  • 标签: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CT MR MRS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高场强MRI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细胞癌与肝硬化结节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1例临床诊断为肝硬化的MRI资料,均行T1WI、T2WI和T2WI压脂平扫,17例行Gd-DTPA动态增强T1WI扫描。结果15例见再生结节,11例见退变结节,6例见原发小肝细胞癌。再生结节为肝内弥漫的小于1cm结节状病灶,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呈略低信号影;小肝细胞癌为直径小于3cm结节状病灶,T1WI呈略低信号、T2WI呈略高信号影;Gd-DTPA动态增强见小肝细胞癌于肝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强化消退。结论依据结节大小、信号改变,MR可区分大部分再生结节与小肝细胞癌,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对小肝细胞癌与肝硬化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更高价值。

  • 标签: 磁共振 动态增强 肝硬化 再生结节 小肝细胞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