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中不同穿刺间隙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医院产科2013年4月~2015年12月接收的行剖宫产的产妇13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其中,A组产妇麻醉穿刺间隙为L2~3,B组产妇麻醉穿刺间隙为L3~4,观察两组产妇的麻醉效果,并观察相关麻醉指标情况。结果两组产妇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低于B组,最高麻醉平面高于B组,且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中,L2~3、L3~4穿刺间隙麻醉效果相同,尽管L3~4起效时间及最高麻醉平面效果较差,但并发症发生率低,更适合剖宫产产妇。
简介:目的探讨经软腭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咽旁间隙肿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7.0MHz腔内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对CT或MRI发现的40例(43个)咽旁间隙内可疑病变行软腭CDFI扫查.观察病变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情况,并行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FNA)病理细胞学诊断.结果40例经CDFI扫查显示病变43个,FNA细胞学诊断良性病变6个,恶性病变32个,5个病变内未见癌细胞,其中2个病变CDFI检查高度怀疑为恶性病变,经鼻咽活检病理确诊为鼻咽癌.结论经软腭超声引导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是一种诊断鼻咽部肿瘤的新方法.当病变局限于咽旁间隙内时,FNA是对常规鼻咽活检一种有益的补充,可以提高鼻咽癌的早期诊断率.
简介:目的探讨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特征,评价原切口病灶清除术在此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采用两种方法治疗16例确诊为腰椎术后椎间隙感染患者,其中6例采用保守治疗,10例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治疗,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临床疗效。结果随访6个月至4年。保守治疗6例患者,病程迁延,(12.0±4.1)周方基本恢复。而采用原切口病灶清除术1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7.0±1.4)周基本恢复日常生活。两种治疗方法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局部抽搐在术后1周内即可出现,可认为它是椎间隙感染的征兆。MRI在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经原切口早期行病灶清除术在治疗椎间隙感染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颞下咽旁间隙原发性肿瘤 CT、 MRI影像学特点方法:选取 2017年 1月 -2018年 2月我院收治的 67例颞下咽旁间隙原发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均进行 CT、 MRI影像学检查,并分析检查结果。结果: 67例患者中,良性肿瘤占比 71.64%,其中以涎腺源性肿瘤、神经鞘瘤最多;恶性肿瘤占比 28.36%,其中以腺样囊性癌、恶性淋巴瘤等最多。结论: CT/MRI影像学检查,有助于了解颞下咽旁间隙原发性肿瘤患者的肿瘤位置、大小、形态及病情等情况,有助于为患者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目的应用MRI测量腰椎各椎间盘平面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前瞻性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患者,测量腰椎MRI各椎间盘平面双侧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比较节段间差异,t检验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节段D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节段D与患者年龄、身高、BMI的相关性。结果腰椎各椎间盘平面肌间D从L1/2水平至L5/S1水平逐渐增大,不同节段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3614.84,P=0.00;右侧:F=3411.34,P=0.00),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仅与D2间存在相关性,而D2~D5间则两两正相关。男性与女性患者仅L4/5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其他节段D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节段D与患者的年龄均无相关性。男性患者D1双侧均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患者D1L、D1R及D2L与BMI正相关,而D4双侧与身高呈正相关。结论腰椎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位置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BMI等关系不大。在L1-3水平,肌间隙距离正中线较近,适合作单个正中切口;在L4~S1水平则应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应用双侧切口。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和比较不同穿刺间隙腰硬联合麻醉(CSEA)的剖宫产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110例行剖宫产孕妇,应用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甲组(n=55)和乙组(n=55),两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甲组产妇麻醉穿刺点为L2~3间隙,乙组产妇将L3~4作为穿刺间隙,对两组产妇手术麻醉效果进行观察并分析.结果甲组产妇麻醉有效率为96.36%,高于乙组81.82%;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6.36%,显著高于乙组29.09%;甲组15min脊麻平面较乙组高,硬膜外给药剂量较乙组更少(P<0.05).结论在行剖宫产手术时,腰硬联合麻醉是不错的麻醉手段,L2~3间隙穿刺组麻醉效果显著,但L3~4间隙穿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L2~3穿刺,安全可靠性较高,临床应结合产妇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以此实现最佳的麻醉效果.关键词剖宫产;腰硬联合麻醉;穿刺间隙;麻醉效果中图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081-01
简介:目的:探讨椎间盘术术后椎间隙急慢性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椎间盘术后,通过临床查体,MRI检查,血常规,血沉,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检测,对椎间隙感染进行诊断,急性椎间盘感染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椎间隙引流等方法治疗:慢性椎间隙感染采用椎间隙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法手术治疗。结果:本组被诊断为椎间隙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腰痛,低热,血象升高,血沉加快,腰椎MRI出现特征性改变等表现。其中6例获得早期诊断,早期保守治疗效果良好。1例慢性感染合并腰椎不稳患者予以后路病灶,植骨内固定术,8例患者均症状改善,病愈出院。结论: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应该早期渗断,并根据不同的类型采用相应的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在临床中给予治疗的效果以及经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患者均为2021年7月至2022年7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共80例,对患者的临床情况以及并发症治疗情况等进行后续观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患者,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效果以及住院天数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给予针对性且及时的治疗,能够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患者的出院时间更快,能够快速回归日常生活,值得应用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