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产妇产后出血引发胃肠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湖北省鄂州市中心医院产后出血产妇137例进行分析,其中产后出血引发胃肠功能障碍69例,作为观察组,产后出血但未引发胃肠功能障碍68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产后出血致胃肠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并对患者实施护理干预,比较其护理前后观察组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鸣音次数变化情况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年龄〉34岁、麻醉方式采取除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外的其他麻醉方式、出血量〉1000mL以及合并感染等因素是造成患者出现产后出血胃肠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而有妊娠并发疾病和发生应激反应则可能降低患者产后出血发生胃肠功能障碍的风险,是患者的保护因素。观察组护理前胃肠功能障碍评分、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后肠鸣音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护理前(P〈0.05);观察组护理后胃肠功能障碍评分、肠鸣音次数、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优于护理前(P〈0.05)。结论产妇年龄、麻醉方式、产后出血量及感染是导致胃肠功能障碍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护理干预,减少产后出血量,改善产妇临床症状。同时避免高龄生产,注意预防感染,以降低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
简介:背景:研究表明神经肽S受体1(NPSR1)基因多态性与欧洲人群炎症性肠病(IBD)的遗传易感性相关,但尚无研究探讨两者在中国人群中的相关性。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NPSR1基因多态性与IBD的关系。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中南医院457例确诊IBD患者[溃疡性结肠炎(UC)组355例,克罗恩病(CD)组102例]和500名健康对照者,以PCR和测序技术分析NPSR1基因rs323922(C→G突变)、rs740347(G→C突变)位点多态性。结果:UC组与对照组间、CD组与对照组间rs323922、rs740347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因型与IBD临床表型的相关性分析显示:①rs323922位点突变型CG基因型与男性CD(OR:0.441,95%CI:0.230~0.844)和结肠型CD(OR:0.425,95%CI:0.199~0.911)相关,为保护因素。②rs740347位点突变型CC基因型与CD早期发病(〈16岁)相关(OR:15.019,95%CI:2.634~86.470),突变型C等位基因与结肠型CD相关(OR:2.142,95%CI:1.709~4.294),两者均为危险因素。结论:NPSR1基因rs323922、rs740347位点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的IBD遗传易感性无关,但与IBD的某些临床表型有关。
简介:背景:临床上评估炎症性肠病活动性的方法有临床活动度、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等,三者常不一致。目的:探讨CRP评估炎症性肠病活动性的价值。方法:以Logistic回归法分析80例克罗恩病(CD)、70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清CRP与血沉、临床活动度、内镜表现活动性、组织学活动性、低白蛋白血症、贫血、白细胞升高的关系;比较临床严重度、病变部位和药物治疗对CRP的影响。结果:CD中CRP与血沉相关;UC中CRP与血沉、外周血白细胞升高相关。CRP在活动性CD中显著升高(P〈0.01),重度CD和结肠CD中CRP升高较其他各组明显(P〈0.05);活动性UC中CRP亦显著升高(P〈0.01),重度组中CRP升高较其他组明显(P〈0.05)。药物有效控制临床表现时.CRP显著下降(P〈0.01),复发时重新升高(P〉0.05)。结论:CRP升高更适于反映中至重度结肠CD和UC的活动性:具有快速反映药物治疗有效性的特点。
简介:目的:分析综合护理干预对骨折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9月至2018年5月期间收治的行骨折手术后并发应激性溃疡的患者120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综合组,各60例,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对综合组患者施加综合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溃疡治疗效果、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常规组、综合组骨折术后应激性溃疡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3.33%、100.00%,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综合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评分、护理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5.10±10.25)分、(93.27±5.15)分,均高于常规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为(3.70±1.28)天,少于常规组骨折术后应激性溃疡患者(P<0.05)。结论:对骨折手术后发生应激性溃疡患者施加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简介: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对小儿哮喘急性发作期氧化驱动雾化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5月至2018年4月接诊的哮喘急性发作期患儿100例,将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分别各有50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护理治疗,护理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使用氧气驱动雾化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SaO2浓度和治疗效果。结果:护理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SaO2浓度(98.3±1.2)%;对照组患儿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6%,SaO2浓度(90.3±5.2)%,对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急性发作期哮喘的患儿护理中应用氧气驱动雾化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提高SaO2浓度,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在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芜湖弋矶山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内镜介入治疗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经内镜下治疗后,无一例出现消化道穿孔和死亡,术后出现3例急性胰腺炎,1例乳头切开后出血,总的并发症发生率13.3%。结论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行急诊内镜下治疗,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而且内镜治疗微创、安全、有效,能明显缩短住院时间并能最大程度上提高治愈率,挽救患者生命。
简介:目的:探讨分析老年糖尿病患者消化性溃疡的饮食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7-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72例老年糖尿病伴消化性溃疡疾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入院随机的分为参照组(n=36例),观察组(n=36例)。参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则采取饮食护理干预。两组指标、并发症、满意度比较。结果: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以及溃疡愈合时间相比,观察组均低于参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参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比参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糖尿病伴消化性溃疡患者给予饮食护理干预效果尤其显著,可有效改善指标,降低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
简介:目的:分析饮食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一共120例作为本文研究内容中的选取对象,收取时间(2015年2月1日-2017年5月1日),电脑随机分为观察组一组(60例肝硬化患者)、对照组一组(60例肝硬化患者),分别实施饮食护理干预以及常规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00%、满意度91.67%与对照组具有差异(P<0.05);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心理领域、生理领域、社会领域、躯体功能评分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肝硬化患者的SAS、SDS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饮食护理干预对肝硬化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降低作用,与此同时还能提升患者躯体、心理、社会以及物质生活评分,使其早期恢复身体健康,值得研究。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结直肠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结直肠癌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循证护理组开展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结直肠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结直肠癌疾病的认知、临床依从性评分;护理前后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分;护理投诉发生率。结果:循证护理组结直肠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循证护理组对结直肠癌疾病的认知、临床依从性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循证护理组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循证护理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结直肠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提升配合度,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护理投诉,提升满意度。
简介:2001年Unger把过量的游离脂肪酸(FFA)由脂肪组织(AT)异位集聚于非AT(NAT)引起细胞损伤现象称为脂肪毒,胰岛素抵抗(IR)和脂凋亡是其两个特征性表型。近来,研究认为脂毒性是NAFLD的多重打击的主轴,其多臂表型介导了NAFLD进展及代谢综合征(MS)发生[1-5]。此假设日益受到重视,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1NAFLD是脂毒性肝病1.1脂滴(LD)是脂肪肝(FL)形成的根[6-8]FL不仅是肝细胞脂质贮聚,且有LD形成。LD为高动力性多功能细胞器。初生LD在内质网(ER)以甘油三酯(TG)和胆固醇酯为核心,环绕磷脂单层形成,随着其成长成熟,LD合成脂质、外被蛋白(PLINS)、跨膜转运蛋白、酶蛋白、转录因子、组蛋白及其他LD蛋白,构成膜脂质双层结构的细胞器。胞质的LD与其他细胞器对话,细胞核LD诱导核受体(NR)及其信号改变。
简介:目的:探究肝硬化合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加强护理服务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本科室2017年4月-2018年4月入院治疗的58例肝硬化合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奇偶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实施常规护理和综合护理,分组统计58例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评分、护理后6个月遵医行为以及疾病复发情况,进行组间对比。结果:研究组患者护理后躯体功能、生理功能以及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按规用药、合理饮食、规律生活以及定时复检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且疾病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对比显著,统计学计算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合并早期肝性脑病患者在临床治疗中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对医嘱的遵守情况,促进患者预后质量的提升,降低疾病复发率,临床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实施。
简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和遗传易感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on-alcoholichepaticsteatosi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steatohepatitis,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carcinoma,HCC)[1-2]。NAFLD不仅可以导致肝病残疾和死亡,还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syndrome,MetS)、2型糖尿病(type2diabetesmellitus,T2DM)、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以及结直肠肿瘤等的高发密切相关。随着肥胖和MetS的流行,NAFLD已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和健康体检肝脏生物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并且,越来越多的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慢性感染者合并NAFLD[3-5],严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