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超声检查(EUS)对胆囊诊断价值.方法对18例胆囊患者行EUS检查并与体表B超(B超),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磁共振成像(MR1)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8例中,EUS诊断17例,CT/MRI诊断15例,B超诊断5例.EUS诊断胆囊敏感性与准确高于B超,与CT/MRI相当.13例行手术治疗,与手术病理比较,EUS诊断正确率为92%,CT/MRI为76.9%(P>0.05),B超为41.6%(P<0.01).EUS对小病灶显示明显优于B超,并优于CT/MRI.结论EUS对胆囊有较高诊断价值.

  • 标签: EUS 胆囊癌 诊断价值 CT MRI B超
  • 简介:目的探讨影响肝内胆管(ICC)患者术后生存因素。方法2011年12月~2015年2月我院诊治ICC患者94例,对其中35例行姑息治疗,即肝内扩张胆管置管引流术,对另59例行根治肿瘤切除术。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因素。结果经随访,本组94例ICC患者生存期为3~35个月,平均为(26.1±4.6)个月;1a生存率为76.6%,2a生存率为7.4%;单因素分析显示,ICC肿瘤数目、直径、肿瘤分化、血清CEA、CA19-9和是否发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以及手术方法为影响术后患者生存因素(P<0.05);经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肿瘤多发、低程度分化、血清CEA大于25μg/L、血清CA19-9大于182U/ml、手术切除组织边缘肿瘤细胞阳性、淋巴结转移和姑息手术是影响ICC患者术后生存危险因素(P<0.05)。结论ICC患者预后差,很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失去根治切除肿瘤机会,即使获得肿瘤切除而根治患者仍存在很多影响预后危险因素,临床医生需认真研究这些因素,而给予相应处理。

  • 标签: 肝内胆管癌 姑息性治疗 根治性切除 预后
  • 简介:MicroRNAs(miRNAs)是一类长度为21~25个核苷酸非编码小分子RNA,参与基因转录后调控。研究发现,miRNAs异常表达与疾病,尤其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miRNAs在不同癌症中水平不同。研究证明,miRNAs可以作为肝细胞分类、预后和早期诊断生物学标志,并有望成为体内治疗新靶点。本文对各类miRNAs小分子与肝细胞发生关系,及其在临床上应用潜能等进行了介绍。

  • 标签: 肝细胞癌 MICRORNAS 诊断 治疗
  • 简介:1病历介绍.病人男,47岁,农民,以进行吞咽困难3个月,头面部包块2个月于2000—09—04日来我院就诊。病人3个月前自感进食有梗噎感,并逐渐加重,1个月后前额部出现皮下小结节,不痛,数日后于头顶部又出现2个小结节并逐渐增大,同时结节表面逐渐发红、糜烂。查体:T36.5℃,P80次/min,Bp100/60-mmHg消瘦,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 标签: 结节 头面部 皮下转移 病人 食管癌 包块
  • 简介:目的探讨食管患者在放射治疗中不同剂量对患者免疫功能影响。方法12例食管随机分为两组,放射剂量50-60Gy组及65~70Gy组,放疗前及放疗后应用T细胞亚群单克隆抗体检测患者T总细胞(OKT3)、TH细胞(OKT4)、TS细胞(0KT8)。结果所有患者放射治疗结束时与放射治疗前两组OKT细胞反应率比率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P<0.05~0.01),50~60Gy与65~70Gy两组放疗前后各OKT细胞反应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适量放疗可解除癌细胞对OKT3、OKT4反应细胞抑制,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放射剂量>50Gy后剂量改变对患者体内各T细胞反应率无显著影响。

  • 标签: 患者 食管癌 放疗 T细胞亚群 OKT3 经统计学处理
  • 简介: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治疗早期食管及上皮内瘤病变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于淮安市洪泽区人民医院确诊并行ESD手术切除治疗100例食管早期及上皮内瘤变患者为研究对象,记录手术时间、病灶长度等,观察ESD在不同类型病变中切除效果,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分析病变占管周面积大小与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相关,观察术后2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患者复查情况。结果早期食管患者手术时间、病灶长度均显著多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患者(P〈0.05),两种疾病类型患者手术切除效果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术中及术后部分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出血、穿孔、胸骨后疼痛等现象,但经对症治疗得到有效缓解。随着病变占管周面积增加,术后食管狭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术后2个月复检创面愈合率为100%,术后6个月复检1例患者出现局灶复发,术后12个月复检又有l例患者出现责门病变,余未见明显异常。结论ESD在治疗早期食管及上皮内瘤变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ESD 早期食管癌 上皮内瘤变
  • 简介: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与肝细胞(HCC)发病关系。方法采用限制片段长度多态及序列测定法检测65例HBVDNA阳性HCC和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基因型。结果在65例肝细胞患者中,B型16例(24.62%),C型49例(75.38%);在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型42例(58.33%),C型30例(41.67%),肝细胞患者C型感染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x^2=15.91,P〈0.05);在肝细胞患者,B型感染者平均年龄为40.12±8.91岁,C型为42.24±11.23岁(t=1.68,P〉0.05)。在B型感染者中男性14例,女性2例,C型中男性43例,女性6例(x^2=7.27,P〉0.01)。结论HBVC基因型与肝细胞发病有一定关系。

  • 标签: 肝细胞癌 乙型肝炎病毒DNA 基因分型
  • 作者: 姜燕
  • 学科: 医药卫生 > 消化系统
  • 创建时间:2023-05-28
  • 出处:《医师在线》2019年第21期
  • 机构:隆昌市人民医院,四川内江642150
  • 简介:消化道癌症是一种常见恶性肿瘤,通常分为食管、胃癌、结直肠癌等类型。这些癌症在早期时往往没有明显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直到疾病进展到晚期时才会出现明显症状,如肿块、消瘦、便血等。而在晚期时治疗难度较大,预后也不太乐观。因此,对消化道早筛查非常重要,可以在疾病发展到晚期前发现并及时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本文将从消化道早筛查定义、筛查对象、筛查方法、筛查意义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解析。

  • 标签: 消化道;早癌筛查
  • 简介:目的观察乙醛激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纤维连接蛋白(FN)和整合素表达变化,以及中药肝康对它们表达影响。方法制备肝康含药血清,体外培养HSC—T6细胞,用乙醛及肝康含药血清干预HSCs,采用RT—PCR法检测HSCs中CTGF、FN、整合素α5、整合素β1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mRNA相对光密度值。结果乙醛刺激后HSC-T6细胞CTGF、FN、整合素αd5、整合素β1和α—SMAmRNA水平分别为(1.06±0.02)、(1.28±0.23)、(2.13士0.09)、(1.57±0.50)和(2.84±0.14),与空白对照组细胞[分别为(0.46±0.05)、(0.40±0.09)、(0.37±0.10)、(0.19±0.03)和(0.18±0.03)]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而肝康干预能显著降低它们水平[分别为(0.59±0.02)、(0.71±0.15)、(1.55±0.04)、(0.92±0.22)和(1.99±0.10),P〈0.013。结论肝康干预HSCs活化可能与抑制CTGF、FN、整合素α5、整合素B1和α-SMA水平有关。

  • 标签: 肝星状细胞 肝康复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纤维连接蛋白 整合素 体外
  • 简介:背景:直肠类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临床上较少见。目前对直径1~2cm直肠类治疗方式尚存在争议。目的:检测Ki-67在直肠类表达水平,探讨直肠类内镜切除治疗疗效和安全。方法:回顾收集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和武汉同济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确诊为直肠类,肿瘤直径<1.5cm、行内镜黏膜切除术患者83例,分析其病例资料,并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结果:术前内镜超声检查显示83例患者肿瘤均位于黏膜或黏膜下层,无固有肌浸润或转移,术后平均随访38个月,无一例患者复发或转移。所有患者肿瘤组织Ki-67均呈低表达(0.84%±0.67%),肿瘤直径<1.0cm与1.0~1.5cm组间性别、年龄、肿瘤部位、Ki-6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Ki-67指数均值0.84%为临界值分组,两组间各项临床病理参数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直径<1.5cm直肠类Ki-67均呈低表达,提示肿瘤细胞增殖不活跃。对于直径<1.5cm、无固有肌浸润或转移、Ki-67低表达直肠类,内镜局部切除治疗安全、有效。

  • 标签: 直肠类癌 免疫组织化学 KI-67抗原 内镜切除 预后
  • 简介:随着影像学技术发展,超声造影作为新型影像诊断技术,能显著提高对肝脏局灶病变诊断能力及提高肝癌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肝癌定性诊断及疗效评估。本文重点介绍超声造影在肝细胞诊治中应用。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细胞癌
  • 简介:为提高早期食管诊断率,探讨经内镜甲苯胺蓝-复方碘双重染色对早期食管诊断价值,我科对64例食管病变患者进行了经内镜双重染色,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经内镜双重染色 早期 食管癌 诊断
  • 简介:目的:探讨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卵巢护理效果。方法:选用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救治20例卵巢患者为对照组,实施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与常规护理,选取2015年4月至2017年4月期间我院救治20例卵巢患者为观察组,实施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与针对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和20.00%,观察组明显更低,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铂类药物治疗卵巢护理效果显著,能够提升患者安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值得应用。

  • 标签: 紫杉醇 铂类药物 卵巢癌 护理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疼痛管理对晚期原发性肝癌(PLC)患者生命质量影响。方法在95例PLC患者中,给予42例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给予43例观察组患者常规护理联合疼痛管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疼痛,采用Morisky用药依从量表评价患者用药依从,采用《行为医学量表》评价患者生命质量,采用我院自制量表行护理满意度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痛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P<0.05);在43例观察组患者中,治疗依从好者38例(88.4%),显著高于42例对照组中26例(61.9%,P<0.05);生命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护理满意度为86.0%,显著高于对照组52.4%(P<0.05)。结论疼痛管理有助于减轻晚期PLC患者痛程度,提高治疗依从和生命质量,应强化开展此工作。【关键词】原发性肝癌;疼痛管理;生命质量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疼痛管理 生命质量
  • 简介:目的:食管是全球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消化系统恶性肿瘤,高死亡率主要原因为食管复发与转移,肿瘤转移抑制基因逐渐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医学领域对肿瘤转移抑制基因重视与研究也在不断提高与深入,本文主要就常见7种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在食管表达及意义进行分析探讨,为食管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食管存档蜡块100例为研究目标,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本组食管组织中KISS1/hot7T175、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MKK4、MTSS1蛋白表达情况,分析其与食管转移关系。结果:食管淋巴结转移与KISS1/hot7T175、KAI1/CD82、Maspi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MTSS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TIP30/CC3、BRMS1、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食管远处转移与KISS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P<0.05),与MTSS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P<0.05),与KAI1/CD82、BRMS1、TIP/CC3、Maspin和MKK4蛋白表达无关(P>0.05)。结论:KISS1/hot7T175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KAI1/CD82、Maspin蛋白基因可能抑制食管淋巴结转移。MTSS1蛋白基因可能促进食管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

  • 标签: 食管癌 肿瘤转移抑制基因 免疫组织化学法
  • 简介:背景:生存素(survivin)是凋亡抑制蛋白家族成员,在胃癌和前病变中可能有一定程度表达,对胃癌和前病变诊断有相当重要意义.目的:探讨生存素在不同胃黏膜病变中表达,以及胃癌组织中生存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以阐明生存素在胃癌发生中作用和临床意义.方法:分别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化法检测生存素mRNA和蛋白在慢性非萎缩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表达,分析胃癌组织中生存素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慢性非萎缩胃炎、胃癌前病变和胃癌组织中生存素mRNA表达率分别为2.5%、25.0%和59.6%,生存素蛋白表达率分别为O%、15.0%和51.9%,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肿瘤累及浆膜、有局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Ⅲ~Ⅳ期胃癌患者组织中生存素mRNA和蛋白表达率分别显著高于肿瘤未累及浆膜、无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Ⅰ~Ⅱ期者(P<O.05).结论:生存素在胃癌中有较高表达率,其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局部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相关.生存素基因可能参与了正常胃黏膜、前病变至胃癌转化过程,可作为胃癌独立预后指标.

  • 标签: 生存素 胃癌组织 表达率 癌前病变 肿瘤 TNM分期
  • 简介:背景:多项证据提示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PI-IBS)患者肠道黏膜中存在T细胞介导低度炎症.树突细胞(DC)是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最重要抗原呈递细胞,目前关于DC在PI-IBS中作用报道尚少.目的:研究肠道黏膜固有DC在急性肠道感染不同阶段对CD4+T细胞影响,探讨DC在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中作用.方法:建立旋毛虫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模型以模拟人类PI-IBS.肠道黏膜固有DC与脾脏CD4+T细胞于体外共培养120h,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h17、Th2、Th1相关细胞因子IL-17、IL-4、IFN-γ水平.结果:与单独培养相比,CD4+T细胞与DC共培养后,感染后8周组IL-17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和感染后2周组(P=0.279):感染后2周组IL-4水平增加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41)和感染后8周组(P=0.204)三组间IFN-γ水平增加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感染后内脏高敏感小鼠肠道黏膜固有DC诱导CD4+T细胞分化为Th17细胞并使之活化可能是肠道感染消退后维持肠道黏膜免疫系统持续激活主要机制.

  • 标签: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 内脏高敏感 树突细胞 CD4阳性T淋巴细胞 免疫 黏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