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观察益肾祛瘀汤对慢性肾小球肾炎(CGN)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符合CGN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肾虚血瘀证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服用苯那普利,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益肾祛瘀汤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尿素氮(BUN)及血肌酐(Scr)检测;治疗前后IL-1、TNF-α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BUN及Scr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治疗后24h尿蛋白定量、Scr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血清IL-1、TNF-α与对照组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肾活血汤可能通过降低异常增高的细胞因子对CGN具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简介: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是一组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所致疾病,高尿酸血症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痛风性关节炎和尿酸盐所致的肾损伤,高尿酸血症对于慢性肾脏疾病(chronickidneydisease,CKD)是一种独立的损伤因素。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我国高尿酸血症(HUA)发病渐呈年轻化趋势,患病人群直线上升,研究显示2009年上海地区高尿酸血症患病率为10.0%,其中男性为11.1%,女性为9.4%;广州地区患病率男性27.9%,女性12.4%,总患病率高达21.8%,广西城镇居民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男性为25.2%,女性为14.3%。
简介:目的:本实验从验证糖尿病肾病(DN)炎症反应存在的角度,探讨参芪消肾汤延缓DN进展的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单侧肾摘除,STZ诱发糖尿病(DM),复制DN模型。参芪消肾汤分高、低剂量组灌服8周并设立贝那普利组、骁悉组为阳性对照组,同时空白组、模型组予以等量蒸馏水。观察空腹血糖(FBG)、血肌酐(Scr)、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运用免疫组化二步法观察肾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情况,利用半定量检测其在肾组织的表达水平。结果:参芪消肾汤能一定程度降低大鼠FBG、UAER、血清CRP,减弱肾组织MCP-1的袁达水平。结论:炎症反应参与DN的发生和发展,在DM肾损害的进展中起促进作用。参芪消肾汤可降低蛋白尿,改善炎症细胞对肾组织的损伤,延缓DN进展。
简介:目的本研究探讨桡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内膜厚度(IT)、中膜厚度(MT)以及中膜内膜厚度比值(MITR)与慢性肾脏病5期(CKD5期)患者桡动脉钙化的关系。方法40例CKD5期患者为试验组,于行首次动静脉内瘘术时取桡动脉的修剪为试验组标本;38例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为对照组,取其脾小梁动脉为对照组标本。用钙盐特异性染色法(vonKossa法)对动脉进行钙化染色;应用计算机病理图像分析系统(IPP6.0)对组织切片进行半定量化图像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试验组40例患者有12例(30%)有明显钙盐染色阳性,位于中膜的平滑肌细胞层,而对照组无明显钙盐染色。试验组MITR与钙盐染色程度呈正相关,试验组IT与钙盐染色程度呈负相关。试验组MT、IMT与钙盐染色程度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MITR可以作为慢性肾脏病患者中型动脉钙化的早期标志,而IMT不能准确反应动脉的钙化程度。
简介:目的探讨尿液中核基质蛋白22(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在膀胱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8例膀胱癌和28例非膀胱癌患者新鲜尿液,用化学发光分析法检测尿NMP22水平,TRAP—PCR-ELISA法检测尿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同时行尿脱落细胞学检查。结果尿液中NMP22对膀胱癌诊断的敏感性为79%,特异性为64%;端粒酶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71%;细胞学检查敏感性为32%,特异性为97%。NMP22联合端粒酶活性检测,两者均为阳性时诊断为阳性,否则为阴性,则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76%,特异性为89%。结论联合检测可使在维持较高敏感性的前提下,大大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其特异性与细胞学检测相差较小,而敏感性却远高于细胞学检测,因而联合检测较单一指标的检测对膀胱癌具有更高的诊断价值。
简介:目的:比较新型长期导管Palindrome同以往长期导管非palindrome导管在透析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净化中心自2011年10月1日~2012年6月1日接受长期深静脉导管留置术的患者,选取其中采用Palindrome导管与相同手术时间的非Palindrome导管病例进行比较,观察两组尿素清除率(Kt/V)、尿素下降率(URR),导管相关感染及导管通畅率.两组感染及低流量发生率用次/1000导管日表示,比较用χ2检验.其他比较用t检验.结果:总手术59例次(59人),Palindrome导管组31例次,经右侧颈内静脉置管31例次(30人),经左侧颈内静脉置管3例次(3人);带管时间3~230d;发生感染2例次,平均感染率为0.37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1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37/1000导管日;拔管0例.普通长期导管组28例次(28人),经右颈内静脉置管24例次(24人),经左颈内静脉置管4例次(4人);带管时间1~219d;感染3例次,平均感染率0.83次/1000导管日;发生低流量2例次,平均发生率为0.6次/1000导管日;拔管2例.两组在感染、低流量发生率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Palindrome组优于普通长期导管组.Palindrome导管反接时未发生流量不佳.Palindrome组在Kt/V、URR优于非Palindrome导管组(P分别0.01,0.02,0.03).结论:Palindrome导管是维持性透析患者临床深静脉长期留置导管术的较好补充选择,但是由于样本量小,尚需进行更大样本、多中心及更长时间的进一步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