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塔斯品碱衍生物TPD7对乳腺癌细胞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阐明TPD7抑制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细胞划痕法、Transwell小室侵袭法检测MCF-7和ZR-75-30细胞的迁移和侵袭。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MMP9、β-catenin及c-Myc的蛋白表达。RT-PCR法检测β-catenin及c-Myc的mRNA表达。结果:TPD7对MCF-7细胞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下调MMP9、β-catenin、c-Myc的蛋白表达和mRNA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TPD7抑制乳腺癌MCF-7和ZR-75-30细胞迁移和侵袭,可能是通过Wnt信号通路抑制上皮-间质转化。
简介:乳腺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其诊断、治疗策略和预后往往基于其病理分型.近几年研究表明,传统的病理分型对新开展的治疗方法并没有提供有效的指导.而大量乳腺癌分子生物学特征的数据表明可将乳腺癌分为基底型,管腔A型及B型,HER-2型及正常组织型5类.在对这5种类型进行了对比后,发现其预后以及辅助治疗的效果都有明显差异.同时证明免疫组化方法可代替单一的基因分析方法用来检测乳腺癌的分型.其中雌激素受体(ER),孕酮受体(PR),HER2蛋白,CK5,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癌基因P53的变异及原癌基因Bcl-2的表达都可作为亚型分类的指标.该文介绍了乳腺癌分子亚型的主要特征及其与治疗、预后的关系.
简介: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能够与Bcr-Abl激酶结合而成功治疗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然而该激酶的点突变常导致伊马替尼耐药,使治疗失败。尼洛替尼是一种比伊马替尼更有效的新型Bcr-abl激酶抑制剂。在Ⅰ期临床研究中,119例伊马替尼耐药的患者接受了不同剂量水平的尼洛替尼,最大耐受剂量为600mg,每日二次口服。推荐Ⅱ期研究的剂量为400mg,每日二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皮疹、脂肪酶和胆红素升高。在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患者中,分别有92%(53%)、72%(48%)、39%(27%)获得了血液学/细胞遗传学缓解。联合应用几种不同的Bcr-Abl激酶抑制剂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如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并有可能延迟或预防耐药的出现。一些研究试图通过鉴定病人的突变类型而预测这些药物的效果。
简介: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用于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病理确诊的局部进展期乳腺癌522例,随机分为新辅助化疗组264例和对照组258例。新辅助化疗组给予FEC或TEC方案化疗4~6周期后进行手术,符合保乳条件者实施保乳手术;对照组实施全乳房切除术。分析新辅助化疗对局部进展期乳腺癌保乳率以及预后的影响。结果新辅助化疗组总有效率为89.19%(231/259),82.20%(217/264)的患者达到保乳条件,其中实际实施保乳手术85例。经67.4(36~166)个月随访,新辅助化疗组的复发率、转移率、总生存率及无病生存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完全缓解者的总生存率和无病生存率分别为92.64%(63/68)、88.23%(60/68),高于未达到临床完全缓解者的81.15%(155/191)、73.82%(141/1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6;P=0.017);病理完全缓解的35例患者OS、DFS分别为97.14%(34/35)、94.19%(33/35),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的224例患者OS、DFS分别为81.25%(182/224)、75%(168/2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1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以使局部进展期乳腺癌的原发肿瘤缩小,提高保乳率,准确地进行治疗前分期将是判断新辅助化疗对该癌预后影响的关键。
简介:背景和目的:胶质瘤的临床、病理学改变,遗传学中基因丢失和生物学行为表现等,均反映于新的WHO分类之中,新分类赋予许多肿瘤类型以新的概念,本文旨在了解应用新的WHO分类诊断后各种神经上皮组织肿瘤的统计学意义。并对少突胶质肿瘤和星形细胞肿瘤的诊断标准作简要讨论。方法:对1999年7月~2002年月6月3年间华山医院收治的1498例胶质瘤.所有病例均经免疫组化(ABC法)用20余种抗体标记。应用WHO(2000)神经系统肿瘤新分类作病理诊断,并作统计分析。结果:在1498例神经上皮组织肿瘤中,按新分类属星形细胞肿瘤881例(58.93%)、少突胶质细胞肿瘤313例(20.94%)、室管膜肿瘤137例(9.16%)、神经上皮组织的胚胎性肿瘤73例(4.88%)、节细胞胶质瘤56例(3.56%)、脉络丛肿瘤11例(0.74%)、其他肿瘤(包括少突星形细胞瘤8例,来源未定的胶质瘤10例和松果体肿瘤4例)22例(1.46%)。结论:采用WHO新分类诊断,少突胶质细胞肿瘤比例较以往增加,而星形细胞瘤有减少。
简介:目的:筛选LuminalB型局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基因。方法收集10例LuminalB型乳腺癌患者,均行DA方案新辅助化疗(多西他赛75mg/m2静滴,d1;表阿霉素80mg/m2静滴d1,21天为1周期,共4个周期),根据化疗疗效分为完全病理缓解(pCR)组(n=3)和非完全病理缓解(npCR)组(n=7)。采用人基因表达谱cDNA芯片从10例乳腺癌患者中筛选新辅助化疗疗效相关基因,荧光定量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结果pCR组与npCR组癌组织相比,上调基因231个,下调基因195个;pCR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上调的基因357个,下调的基因544个;npCR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相比,上调基因143个,下调基因101个;pCR组与npCR组癌旁组织比较,上调基因98个,下调基因67个。pCR组与npCR组癌组织比较,筛选出6个与肿瘤有关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为CYP4Z1、FGFL6、BCAR4,下调基因为FABP4、S100B、ALPH1L1。荧光定量PCR进一步验证显示,两组mRNA表达差异的基因为CYP4Z1和BCAR4,pCR组两种基因表达均显著低于npCR组(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LuminalB型乳腺癌低表达BCAR4和CYP4Z1的患者新辅助治疗选择采用DA方案化疗更有可能获得pCR。
简介:目的:探讨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晚期食管癌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单纯手术治疗,观察组实施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疗效和安全性。结果观察组WHO实体瘤近期疗效标准评价总有效率为52.5%,显著高于对照组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235,P〈0.05);按NCI通用不良反应分级标准进行评价,观察组重度以上不良反应比例为22.5%,显著低于对照组5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882,P〈0.05)。结论新辅助放化疗联合手术治疗局部晚期食管癌较常规手术治疗疗效显著,提高了手术安全性,减少了并发症,临床上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对新辅助化疗并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盆腔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并观察其它影响盆腔感染的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50例Ib期和Ⅱ期新辅助化疗并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根据术后是否采用G-CSF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采用新辅助化疗并手术,术后常规抗感染治疗,观察组在前组基础上予以GCSF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盆腔感染发生率,并分析影响盆腔感染的因素。结果:采用G-CSF进行治疗的观察组术后患者盆腔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发生率分别为16.0%和44.0%(P〈0.05)。其它临床相关因素,包括年龄≥60岁、血红蛋白(Hb)〈90g/L、中性粒细胞计数(ANC)〈1.5×10^9/L的患者术后盆腔感染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在常规抗感染基础上联合应用G-CSF对于新辅助化疗并行宫颈癌根治术患者术后降低盆腔感染发生率具有明显的效果,尤其是对于那些术后具有高风险盆腔感染发生率的患者值得临床进一步验证和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CDK8与CD133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徐州市中心医院临床Ⅱ、Ⅲ期原发性乳腺癌患者40例,行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后予新辅助化疗至少3个周期,用免疫组化和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化疗前后标本CDK8与CD133的变化。结果新辅助化疗前后,TNM分期、肿瘤直径大小、淋巴结转移个数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K8与CD133在乳腺癌中高表达,新辅助化疗后乳腺癌组织CDK8与CD133表达减少;癌旁正常乳腺组织及纤维腺瘤组织CDK8和CD133表达量均低于新辅助化疗前乳腺癌组织(均P<0.05)。新辅助化疗前后,CDK8和CD133变化一致,且与疗效变化一致。结论CDK8与CD133可作为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因子。
简介:目的探究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新辅助化疗对宫颈癌患者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宫颈癌患者10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顺铂联合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治疗;治疗组患者接受顺铂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新辅助化疗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瘤体最大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瘤体最大直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O。01)。治疗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单次给药时间、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治疗组患者的荨麻疹及低血压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O.05);两组患者周围感觉神经病变及肾功能异常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化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的术后1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相对普通紫杉醇具有不良反应轻,疗效明显,患者耐受性妤等优势。
简介: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联含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局部进展期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softheesophagogastricjunction,AEGJ)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3例SiewertⅡ、Ⅲ型局部进展期AEGJ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手术者55例,新辅助化疗(Xelox方案)联合治疗者48例.结果单纯手术组与联合治疗组的手术时间[(182.73±38.27)minvs.(173.61±36.89)min,P〉0.05]、术中出血量[(240.36±44.74)mlvs.(233.47±52.63)ml,P〉0.05]及术后住院时间[(15.6±5.2)d(14.2±5.6)d,P〉0.0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根治术后清扫所获淋巴结总数[(42.6±4.4)个(40.7±3.3)个,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纯手术组的转移淋巴结数多于联合治疗组[(12.4±2.6)个(5.8±3.2)个,P〈0.05];联合治疗组切除率明显尚于单纯手术组切除率(83.33%vs52.73%,P〈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联合治疗组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83%vs25.45%,P〉0.05).结论对SiewertⅡ、Ⅲ型局部进展期AEGJ患者实施新辅助化疗安全可行,可显著提高R.切除率,同时可减少淋巴结的转移率,并不增加其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简介:目的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临床完全缓解患者不同处理措施预后效果的Meta分析目的以Meta分析评价针对新辅助治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的直肠癌患者行根治性手术、局部切除以及非手术临床观察的效果,为临床决策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rectalcancer”、“rectaladenocarcinoma”、“rectalneoplasms”、“neoadjuvanttherapy”、“preoperativetherapy”、“radiochemotherapy”、“radiotherapy”、“clinicalcompleteresponse”、“completepathologicalresponse”为主题词,在PubMed上收集有关直肠癌临床完全缓解患者进行根治性手术、局部切除和非手术治疗临床观察的公开发表的英文文献。纳入局部切除与根治性手术预后情况对比文献5篇,非手术临床观察与局部切除对比文献5篇。经两名研究者独立提取相关数据资料后进行Meta分析,用定性方法比较各预后指标在非手术组与根治性手术组、局切组与根治性手术组间的差异。利用Begg秩相关法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定性分析结果显示,与根治性手术组相比,非手术治疗临床观察组局部复发RR=5.33,95%CI为1.64-17.36,总复发RR=2.37,95%CI为1.15-4.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远处转移率(RR=0.87,95%CI:0.16-41.11)及3-5年总生存率(RR=0.89,95%CI:0.66-1.21)无统计学差异。与根治性手术组相比,局部切除组局部复发率(RR=1.25,95%CI:0.64-2.44)、远处转移率(RR=0.55,95%CI:0.27-1.10)及总复发率(RR=0.77,95%CI:0.49-1.22)均无统计学差异,且5年总生存率局部切除组界值性高于根治性手术组(P〈0.05)。结论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达临床完全缓解患者行非手术观察的局部复发率、总复发率高于根治性手术,但远处转移、长期生存与根治性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局部切除术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与根治性手术相比无显著差异,行局部切除者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