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6 个结果
  • 简介:损伤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外伤性、出血性、缺血性等各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对于脑损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脑保护技术和脑神经修复再生两个方面。随着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progenitorcells,EPCs)参与体内血管新生理论的建立,血管新生已成为目前世界医学领域的热点,并取得积极成果.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神经发生与脑血管发生具有密切关系,血管新生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区血管新生.恢复损伤区微循环,达到血管新生和神经再生修复的统一,这可能成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治疗模式:血管一神经新生。

  • 标签: 颅脑损伤 神经新生 血管新生
  • 简介:2000年,Burmester在Nature上首次报道在人和小鼠脑内存在一类新的携氧蛋白——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而今NGB已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热点。尤其在基因序列、定位和蛋白结构及其生理功能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标签: 脑红蛋白 继发性脑损伤 缺血缺氧性损伤
  • 简介:脑是人体的生命中枢,脑功能损害将严重影响人的生存与健康.脑损伤是造成脑功能损害的直接原因,具有发病率高,致死、致残率高的特点.无论是脑创伤、脑部缺血或出血,其共同病理特点都是神经元严重受损、缺失或死亡,造成神经功能障碍,患者出现偏瘫、失语、视力丧失、智力及意识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在临床上,脑损伤主要包括颅脑损伤和卒中,前者因机械性损伤所致,后者因脑血管梗死或出血引起,其中缺血性卒中(缺血性脑损伤)最为多见,占80%[1].

  • 标签: 颅脑损伤 功能重建 干预性研究
  • 简介:脊髓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疾病,其病因主要包括脊柱及椎间盘退行性疾病、脊柱及椎管内肿瘤、脊髓外伤以及脊髓血管性疾病,常导致脊髓急性、亚急性或慢性损伤。脊髓损伤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损伤部位和性质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亦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脊髓或脊神经的刺激症状和破坏症状,临床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和感觉异常以及反射和自主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 标签: 脊髓损伤 患者 临床分析 外科学
  • 简介:目的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对大鼠颅脑损伤损伤脑组织核因子-κB(NF-κB)表达和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0只雄性成年Wistar大鼠分为假损伤组、颅脑损伤组及rhEPO组。采用改进Feeney法制作大鼠颅脑损伤模型,rhEPO组伤后即刻腹腔注射rhEPO(3000IU/kg);伤后3h、12h、24h、48h、72h、5d和7d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F-κB的表达、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水平。结果伤后3h,损伤脑组织NF-κB表达明显升高,伤后24h达最高峰,随后其表达水平逐渐下降,至伤后7d仍明显升高(P〈0.05);rhEPO治疗后,每个时间点损伤脑组织NF-κB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伤后3h,血清TNF-α水平也明显升高,伤后12h迅速达到最高峰,随后其水平逐渐下降;伤后3d,其水平又再次升高,随后又逐渐下降,至伤后7d仍明显升高(P〈0.05)。rhEPO治疗后,每个时间点血清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NF-κB和TNF-α可能在颅脑损伤后的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而rhEPO可能通过抑制NF-κB和TNF-α的表达而减少损伤脑组织的炎症反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 标签: 颅脑损伤 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核因子-κB 肿瘤坏死因子-α 大鼠
  • 简介: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DAI)是在特定的外力机制下脑内发生以神经轴索断裂为特征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1982年由Adams等正式命名,并被国际学术界公认。本文对DAI新近几年来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诊断及治疗、预后评估研究情况进行综述,以提高对其诊疗效果。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诊断
  • 简介: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3年12月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92例,其中并发脑梗塞42例,严重影响治疗效果,现分析如下.

  • 标签: 重型颅脑损伤 脑梗塞
  • 简介:我院自1991年1月至2002年12月共收治85例小儿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患者,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57例,女28例,1岁以下5例,1~3岁13例,3~6岁31例,7~14岁36例.坠落伤38例,车祸伤41例,打击伤6例.

  • 标签: 儿童 颅脑损伤 治疗
  • 简介:大量研究证实趋化因子参与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它们或者促进炎症反应,加重脑损伤,或者诱导神经干细胞迁移,促进损伤修复。因此拮抗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敲除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基因,以及促进其对神经干细胞的靶向作用有可能治疗缺血性脑损伤。广谱趋化因子拮抗剂的开发,趋化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调控都有希望的方法,需要加强探索。

  • 标签: 趋化因子 缺血性脑损伤 拮抗剂 基因 神经干细胞
  • 简介:目的探讨CT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56例DAI患者的CT特点及临床表现。结果CT表现:①脑灰白质交界区、胼胝体及其周围、脑干、基底节区多发或单发小出血灶;②弥漫性白质密度减低,灰白质界线不清,双侧脑室和脑池受压、变窄或消失;③合并硬膜下血肿、脑室及蛛网膜下腔出血、骨折等。临床表达为深昏迷,GCS评分≤6~7分,生命指征紊乱,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结论CT影像结合临床表现对DAI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标签: 弥漫性轴索损伤 CT扫描 诊断
  • 简介:脊髓损伤(spinalcordinjury,SCI)后轴突的再生和修复是医学界的一大难题.近年来随着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研究的深入,给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了希望,其中雪旺细胞(Schwanncells,SC)的研究愈来愈受到关注.现已证明周围神经的再生能力主要归因于雪旺细胞,用其治疗脊髓损伤,发现其本身即为神经鞘细胞,为神经脱髓鞘病变再髓鞘化提供了直接来源;同时还能分泌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factors,NTFs)以挽救受损的神经元,为神经再生提供良好的微环境;另外,它还具有细胞桥接作用,可填充液化坏死空洞,为神经元爬行替代提供细胞支架.笔者就近几年来雪旺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进展综述如下.

  • 标签: 雪旺细胞 细胞移植 脊髓损伤 神经鞘细胞 神经营养因子
  • 简介:目的探讨轻型颅脑损伤后发生脑梗死的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统计2000年至2007年内25例此类患者,对其发生原因、发病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研究,并结合文献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青少年、老年人,全身多发损伤病人及不适当的治疗后轻型颅脑损伤患者易出现脑梗死;治疗应采用综合疗法;预后大多良好。结论对轻型颅脑损伤后脑梗死讨论对预防其发生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轻型颅脑损伤 脑梗死
  • 简介:目的了解脑卒中患者的认知功能损伤情况以及比较LOTCA与MMSE量表评定的效能。方法采用MMSE、LOTCA量表评定93例脑卒中后患者认知功能。结果脑卒中后患者MMSE量表评定显示左、右侧脑损伤在地点定向、近事记忆力、语言理解、句子书写、图形描绘等分项中存在差异(P<0.01)。LOTCA量表评定显示右侧大脑半球损伤组在定向力、知觉功能、模仿模拟能力等分项评分明显高于左侧大脑半球损伤组(P<0.01),左侧大脑半球损伤组在视觉空间觉、视运动组织及LOTCA量表讦定等评分显着高于右侧大脑半球损伤组,左、右侧大脑半球损伤组在意念运动性失用、物体失认、注意力障碍等方面具有显着性差异(P<0.01)。结论脑卒中患者中左、右侧大脑半球损伤后的各种认知功能障碍袅现不一,LOTCA量表评定较MMSE量表评定更适合于脑行为功能研究。

  • 标签: 大脑半球 量表评定 脑卒中患者 认知功能损伤 左侧 MMSE
  • 简介:本研究观察头颅局部降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为临床救治提供可靠依据.一、对象与方法1.临床资料:我院2000年至2004年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56例.入选标准:①GCS计分3~8分,伤后昏迷6h以上或24h内意识恶化,再次昏迷6h以上者[1];②年龄18~70岁,平均49岁,发病前无心、肺、消化道溃疡及糖尿病史;③颅脑CT证实为脑挫裂伤、颅内血肿、脑水肿、脑出血;④伤后6h内入院治疗.

  • 标签: 局部降温 重型颅脑损伤 治疗
  • 简介:脊髓损伤的治疗策略中最重要的就是神经保护和神经再生。尽管使用了很多方法,脊髓自身的再生仍非常有限。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逐步深入,本文就干细胞的类型和优缺点、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的策略等内容作一综述。

  • 标签: 脊髓损伤 干细胞移植 神经外科手术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程度颅脑损伤的血钾变化规律。方法按入院时GCS评分分成重、中、轻(A、B、C)3组,另取无颅脑损伤的其他外伤为1组(D组)。患者入院时及以后每日检测血电解质及血糖、24h尿钾,连续3d,记录每天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入院时A、B、C、D组的低血钾发生率分别为56.3%、40%、15.6%、20%,24h后大部分均恢复正常。结论颅脑损伤病人伤后低血钾发生率与受伤程度成正比,伤情越重低血钾发生率越高。轻型颅脑损伤与其他损伤病人的血钾无显著差异。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钾 尿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