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临床资料患者,男,45岁。因胸部淡红色皮疹半年、腹部淡红色斑丘疹2个月伴轻度瘙痒就诊。病人于半年前胸部相继出现两处淡红色斑疹,表面覆以少量鳞屑,后逐渐凸起增大呈圆形,伴轻痒。曾外用"皮
简介:目的通过观察消敏颗粒对小鼠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及对大鼠肥大细胞释放组胺、5-羟色胺的影响,进一步探讨消敏颗粒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机制。方法检测耳异种被动皮肤超敏反应(PCA)小鼠耳A值;并对Ⅰ型超敏反应致敏动物模型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运用荧光测定改良法测定组胺释放率;免疫组化染色SABC法检测5-羟色胺的积分。结果消敏颗粒各组PCA均明显减轻,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大鼠腹腔肥大细胞组胺的释放量均明显降低,与实验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消敏颗粒各组部分腹腔肥大细胞颗粒脱失,5-羟色胺表达减弱。对细胞进行综合积分可见,消敏颗粒各组均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消敏颗粒能显著抑制小鼠异种皮肤被动过敏反应;消敏颗粒可通过减少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抑制其释放组胺及5-羟色胺,发挥抗Ⅰ型超敏反应作用。
简介:目的从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以及瘙痒、睡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等方面,通过对照研究,观察抗敏一号方对青少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的t临床疗效,为进一步研究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4例门诊患者,按队列研究的方法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治疗组运用抗敏一号方,对照组予以开瑞坦治疗,2组同时外涂樟脑霜。疗程为4周。每例分别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的皮损范围、严重程度及瘙痒和睡眠对患者的影响程度,分别进行量化评分,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量化积分、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2组在皮损范围、皮损严重程度及瘙痒和睡眠影响度的症状改善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有效率分别为78.13%和46.88%;治疗组的疗效及对皮损范围、皮损严重度的改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O.001),而在瘙痒和睡眠的改善方面,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抗敏一号方和开瑞坦治疗青少年及成人期特应性皮炎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抗敏一号方对皮损范围、皮损严重度的改善优于开瑞坦,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简介:散发病例报道:作为斑贴试验制品赋形剂的白凡士林可导致接触性变态反应。此现象的定量关联性仍需进一步阐明。方法:对1992-2004年间皮肤科信息网的斑贴试验资料(IVDK,http://www.ivdk.org)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分析79365例用纯凡士林做斑贴试验的病例,27例为“+”(0.03%)反应,2例为“+++”(0.003%)反应。多数非阴性反应(0.3%)结果为可疑(235)或轻度刺激(32)。阴性反应指数(RI)(-0.8),高阳性率(PR)(93%)与斑贴试验制品中包含99%以上的凡士林之间缺乏一致性,这表明多数“阳性”(+)反应实为刺激性。共有2例“+++”反应。1例被证实为“愤怒背一兴奋性皮肤综合征”。另1例可能为读取或文件编写错误,因为多数此病例的含凡士林制品的斑贴试验结果为阴性。结论:真正对白凡士林过敏的斑贴试验反应罕见,也许与个体对变态原的敏感性增加和(或)刺激性有关。这与凡士林作为致敏剂的作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