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与商环治疗包皮过长临床疗效比较。方法:从疼痛程度、手术时间、术后恢复时间、出血情况及术后美观度这几个方面对以上两种术式进行比较。结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治疗包皮过长在其疼痛程度、手术时间及术后愈合时间上比商环治疗包皮过长具有明显优势(P<0.05),在出血情况与外形美观度上与其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与商环治疗包皮过长都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患者满意度高的特点,但在手术时间及愈合时间及出血情况及疼痛情况两者存有一定的差异。
简介:背景:有经验的皮肤科医师使用临床诊断标准(通常为ABCD规则)早期诊断黑色素瘤的正确率可达64%~80%,诊断黑色素瘤的自动化系统仍被认为是一种实验性方法,只能作为肉眼诊断的辅助措施。为帮助早期诊断黑色素瘤,作者开发了一种图像处理系统帮助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并建立了一种明确黑色素瘤发生率的数字模式。方法:分析132处黑色素细胞皮损(23处黑色素瘤及109处黑色素细胞痣)的数字图像特征,包括几何特征、颜色、颜色纹理。共分析了所有皮损的43个特征变量:几何形状、颜色纹理、边界锐度、颜色变量等。由于任何多阶式变量选择法中存在变量多重共线性均可导致严重错误,因此采用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及“-2loglikelihood”检测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以排除不适当的变量。最初“-2loglikelihood”和非参数Spearmanp选择了5个变量进入多变量预测模式,随后5变量模式被削减为3变量模式,且验证了每种模式的性能。用“jackknife”法验证3变量模式,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图比较其与5变量模式的精确度,结论表明3变量模式的鉴别能力未受影响。结果:并非全部变量均对此模式有用,故逐渐剔除至剩下3个有意义的协变量。合并几何形状、颜色、颜色纹理等独立协变量参数,计算预测性公式,用于黑色素瘤的预测。此模式诊断黑色素瘤的灵敏度为60.9%,特异度为95.4%,总精确度达89.4%(概率水平O.5),有8%的假阴性结果。结论: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系统和发展数字预测模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法高精度地鉴别黑色素瘤与黑色素细胞痣是可行的。此模式早期诊断黑色素瘤具有可行性。为预测组织学确诊前未能诊断的黑色素瘤,没有必要使用昂贵或复杂的设备,仅使用价格合适的便�
简介:目的通过对尖锐湿疣(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胞内细胞因子分泌水平的研究,探讨尖锐湿疣可能的免疫机制。方法采用三色和双色荧光抗体染色技术经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CA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CD4T细胞、CDS8~-T细胞内IL-2、IL-4、IL-12、IFN-γ染色阳性细胞百分率。结果CA患者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
简介:目的:研究抗肿瘤药物环磷酰胺(CP)对睾丸功能的影响,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选取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间入院初治的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男性76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应用氟达拉滨单药治疗,观察组应用环磷酰胺。两组患者于治疗结束后行精液分析、睾丸活检、并检测睾丸容积与生殖激素水平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精液质量并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精液量减少者增多,精液液化时间延长,精子活力与密度降低,精子畸形率与精液pH值异常者增多,精液质量下降显著(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睾丸容积与Johnsen评分并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睾丸容积为(13.62±3.81)mL,Johnsen评分为(5.58±1.1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生殖激素并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雌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均显著下降(P〈0.05)。结论:常规剂量长期应用环磷酰胺对睾丸功能与生殖激素的影响较大,并且显著降低精液质量。
简介:背景:额部纤维化脱发(FFA)是一种获得性瘢痕性脱发,目前被认为是毛发扁平苔藓(LPP)的一种临床变异。本研究旨在调查FFA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比较其与LPP的异同点。方法:从8例FFA患者和8例LPP患者的头皮损害处取活检标本行显微镜检。2例FFA和4例LPP皮损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尽管FFA和LPP患者的临床特征明显不同,但两种疾病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似。FFA和LPP的普通镜检都显示毛囊峡部及漏斗部炎性淋巴细胞浸润,外毛根鞘存在凋亡细胞,毛囊周围同心圆状纤维变性使毛囊结构毁坏,从而继发瘢痕性脱发。相对LPP而言,FFA显示较少的滤泡性炎症和较多的凋亡细胞。部分LPP患者表皮滤泡间炎性浸润,FFA患者则无此特征。2例FFA患者直接免疫荧光检测阴性,4例LPP患者中2例显示免疫球蛋白和(或)补体沉积。结论:FFA较LPP的凋亡细胞增多而炎症轻微,并伴有少量表皮滤泡。尽管作者未找到FFA与LPP间明确的组织病理学差异,但FAA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当有特征性。
简介:背景:在缺血状态下,细胞外基质(ECM)的代谢与内稳态对氧张力很敏感。作者假设在慢性局部缺血性肢体中,未受创伤的皮肤由于继发缺氧异常,容易导致皮肤损害。方法:对14例因外周血管疾病行膝以下截肢术的患者,在进行缺血定量检测后,收集未受创伤的远端缺血性和近端非缺血性配对皮肤活检标本。并在行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和静脉曲张(VV)手术的患者中收集年龄和部位匹配的对照者。明胶酶谱法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与MMP-9的表达,Western印迹法和ELISA测定MMP-1,反向酶谱法测定MMP组织抑制因子(TIMP)。
简介:临床资料患儿,女,14岁。主因左下眼睑处红豆大小棕褐色丘疹2年余,于2014年7月8日就诊。2年前,无明显诱因患儿左下眼睑出现一米粒大小丘疹,缓慢增长,无自觉症状,近半年来增长迅速;曾搔抓后破溃、出血并结痂,但始终未消退。起病前局部无明确外伤史。患儿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史。系统检查无异常,浅表淋巴结无增大。
简介:临床资料患者,女,34岁。主因左臀部虫叮咬有刺痛感2d,于2013年6月20日就诊。患者2d前去黄山旅游后,左侧臀部有刺痛感,自检看到一虫叮咬皮肤,虫体逐渐变大、饱满,自行无法去除。患者一般状况良好,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情况:患者左侧臀外侧皮肤叮嵌一花生米大小紫褐色椭圆形虫体;放大镜观察其有四对末端尖锐的足,喙器已深深刺入皮肤,不易脱落,叮咬处周围皮肤无明显红肿(图1)。诊断:蜱叮咬。给予2%利多卡因1ml联合地塞米松注射液5mg局部封闭叮咬处周围皮肤,同时用液体石蜡厚涂虫体头部使其窒息而松口,5min后用镊子轻拉出虫体,用碘伏消毒伤口,给予罗红霉素150mg每日2次口服共3d,预防感染;盐酸左西替利嗪5mg每日1次口服共7d,预防中毒症状。嘱患者症状加剧及时就诊。2周后随访,患者叮咬处已愈合,全身无异常。
简介:目的:探讨CD8^+CD28^-T细胞在慢性荨麻疹患者致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临床慢性荨麻疹(CU)病例83例,同时设立对照组64例进行比较。应用ELISA法检测研究对象血清中抗IgE抗体、抗FcεRⅠ抗体浓度,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CD3^+、CD4^+、CD8^+、CD8^+CD28^-、CD4^+CD25^+T细胞比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83名CU中,23例抗IgE抗体为阳性,占27.7%(27/83);31例抗FcεRⅠ抗体为阳性,占37.3%(31/83)。CU患者外周血CD8^+T细胞比例、CD8^+CD28^-T细胞比例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8^+比值、CD4^+CD25^+T细胞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U患者机体外周血CD8^+CD28^-T细胞、CD4^+CD25^+T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存在差异,CD8^+CD28^-T细胞比例降低也可能是CU致病机制之一。
简介:目的建立正常人表皮黑素细胞体外培养体系,观察不同浓度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对体外培养正常人黑素细胞的细胞增殖及黑素合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methyl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测定不同浓度IL-4对黑素细胞增殖的影响,氢氧压钠(NaOH)裂解法测定黑素生成量,流式细胞仪检测黑素细胞的凋亡率。结果IL-4对黑素细胞活力有抑制作用,能使细胞增殖能力降低,黑素合成减少,增加黑素细胞的凋亡率。结论IL-4对体外培养的黑素细胞增殖及黑素生成都有抑制作用,这为临床应用IL-4治疗色素性疾病提供了实验依据。